图书介绍
空气污染控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姜安玺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4410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1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空气污染控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空气污染控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地球大气层1
1.1.1 大气组成1
1.1.2 大气结构1
1.2 大气污染的沿革3
1.3 大气污染现状3
1.4 大气污染特点4
1.5 大气污染的危害5
1.5.1 对人的危害5
1.5.2 大气污染对生物的危害7
1.5.3 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7
1.6.1 主要大气污染物的防治技术8
1.6 大气污染的防治8
1.5.4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危害8
1.6.2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10
1.7 大气环境标准和法规11
1.7.1 大气环境标准11
1.7.2 法规13
参考文献13
第2章 大气物理化学基础15
2.1 大气污染物扩散与气象的关系15
2.1.1 地球大气特征15
2.1.2 气象要素16
2.2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19
2.2.1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因素中的动力因素19
2.2.2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因素中的热力因素19
2.2.3 几种气象状况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20
2.3 大气污染化学24
2.3.1 降水与大气污染24
2.3.2 酸雨化学26
2.3.3 臭氧破坏化学26
2.3.4 光化学烟雾的化学机制26
2.3.5 大气放射性物质28
2.4 大气污染扩散模式28
2.4.1 点源扩散模式28
2.4.2 帕斯奎尔扩散曲线法求扩散参数(σy,σz)31
2.4.3 有效烟囱高度的计算32
2.4.4 线源扩散模式33
参考文献34
3.1.1 燃料36
3.1 燃料燃烧与烟尘污染36
第3章 烟尘污染与控制36
3.1.2 燃料的燃烧及污染物形成39
3.1.3 燃料燃烧污染控制48
3.2 除尘技术49
3.2.1 除尘基础概论49
3.2.2 除尘设备53
3.3 物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70
3.3.1 吸收70
3.3.2 吸附77
参考文献83
第4章 酸雨污染防治84
4.1 国内外酸雨污染状况84
4.1.1 国内酸雨污染及防治状况84
4.1.2 国外酸雨污染状况85
4.1.3 酸雨的危害86
4.2 酸雨污染防治88
4.2.1 脱硫技术基础88
4.2.2 燃烧前脱硫90
4.2.3 燃烧中脱硫92
4.2.4 烟气脱硫94
参考文献107
第5章 臭氧层破坏109
5.1 臭氧层109
5.1.1 臭氧层及其变薄问题109
5.1.2 臭氧层破坏现象的发现109
5.1.3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110
5.2.1 引起臭氧层破坏的物质111
5.2 臭氧层破坏的机理111
5.2.2 臭氧层破坏机理112
5.3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114
5.3.1 臭氧层破坏对大气结构的改变114
5.3.2 臭氧层破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14
5.3.3 臭氧层的破坏对动植物的危害115
5.3.4 臭氧层破坏对空气质量和建筑材料的影响116
5.4 保护臭氧层的措施116
5.4.1 制定国际公约116
5.4.2 淘汰和控制损耗臭氧层物质117
5.4.3 研制和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品118
参考文献118
第6章 温室效应120
6.1 温室效应概念120
6.2 温室效应气体121
6.2.1 二氧化碳(CO2)122
6.2.2 甲烷(CH4)123
6.2.3 一氧化二氮(N2O)124
6.2.4 对流层臭氧(O3)124
6.2.5 氯氟烃(CFCs)125
6.3 温室效应作用125
6.3.1 气候变暖125
6.3.2 海平面上升126
6.3.3 水分平衡变化126
6.3.4 生态影响127
6.3.5 影响热带气旋127
6.3.6 农业的变化128
6.3.7 影响人类生存的其他问题129
6.3.8 IPCC 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预测130
6.4 温室效应控制131
6.4.1 改变能源结构131
6.4.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32
6.4.3 节约能源132
6.4.4 原子能利用133
6.4.5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133
6.4.6 防止滥砍滥伐,增加绿色植物134
6.4.7 CO2的分离回收、储存和利用134
6.4.8 温室效应控制的其他对策135
参考文献135
第7章 汽车尾气污染与防治137
7.1 汽车尾气污染及控制概况137
7.2.1 车用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危害140
7.2 汽车尾气有害物的形成及危害140
7.2.2 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形成143
7.2.3 汽车排放物的危害144
7.3 控制汽车排气污染的主要措施145
7.3.1 机内净化145
7.3.2 机外净化145
7.3.3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应用情况147
7.4 稀土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作用147
7.4.1 完全或部分代替贵金属147
7.4.2 提高催化剂载体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148
7.4.3 提高催化剂的储氧能力148
7.4.4 在催化剂中的协同作用148
7.4.5 在氧传感器中的应用148
7.5.2 稀土催化剂的分类149
7.5 稀土金属催化剂的净化原理及分类149
7.5.1 催化剂的净化原理149
7.6 稀土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作用150
7.6.1 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三效催化剂150
7.6.2 晶体结构良好,能抗热冲击和毒性151
7.6.3 催化性能可人为调控151
7.6.4 低温活性良好151
7.6.5 催化剂成本较低151
7.7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结构特性及催化机理152
7.7.1 结构特性152
7.7.2 缺陷化学152
7.7.3 催化机理152
7.8.1 国外汽车尾气污染控制154
7.8.2 我国汽车尾气污染控制154
7.8 汽车尾气污染控制154
7.8.3 我国转化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56
7.8.4 改变燃料组分157
7.9 汽车排放法规159
参考文献162
第8章 恶臭污染控制164
8.1 恶臭和恶臭污染现状164
8.1.1 恶臭分类及其组成164
8.1.2 恶臭污染的危害165
8.1.3 恶臭及恶臭污染的特点165
8.1.4 恶臭污染的主要发生源166
8.2 恶臭的评价标准及方法168
8.2.1 恶臭的测定方法168
8.2.2 恶臭的评价标准171
8.3 恶臭污染控制技术174
8.3.1 物理化学脱臭法174
8.3.2 生物脱臭法179
参考文献199
第9章 环境激素的污染与控制201
9.1 环境激素的种类及来源201
9.1.1 环境激素的产生及概念201
9.1.2 环境激素的种类及来源203
9.1.3 环境激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208
9.2 环境荷尔蒙的危害及作用机制209
9.2.1 环境激素对动物的危害209
9.2.2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10
9.2.3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213
9.2.5 环境激素的结构与激素效应活性的关系215
9.2.4 环境激素的筛选方法215
9.3 环境激素污染的控制216
9.3.1 环境激素的污染控制现状216
9.3.2 环境激素的控制措施217
参考文献219
第10章 二恶英污染控制221
10.1 二恶英的概述221
10.1.1 二恶英的结构221
10.1.2 二恶英的特性222
10.1.3 二恶英的毒性当量222
10.2 二恶英污染来源223
10.2.1 二恶英的天然来源223
10.2.2 二恶英的人为来源223
10.3.1 二恶英的毒性225
10.3 二恶英的危害225
10.3.2 二恶英的毒害机理227
10.3.3 二恶英进入人体的途径227
10.3.4 二恶英类化合物对生物的影响228
10.4 二恶英的控制与评价228
10.4.1 二恶英对健康的评价228
10.4.2 二恶英的控制措施229
10.4.3 我国对二恶英的控制230
参考文献230
第11章 室内空气污染与控制232
11.1 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来源232
11.1.1 室内空气污染物233
11.1.2 室内污染物的来源235
11.2.1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240
11.1.3 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的因素240
11.2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其危害240
11.2.2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危害241
11.3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及其污染物浓度估算248
11.3.1 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248
11.3.2 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估算250
11.4 室内空气污染物净化方法255
11.4.1 源控制255
11.4.2 通风259
11.4.3 空气净化262
参考文献270
第12章 展望274
12.1 空气污染沿革及控制的历程274
12.2 温室气体的控制任重道远275
12.3 交通污染控制当务之急276
12.4 室内小环境空气与室外大环境空气污染控制并重278
12.4.1 室内空气污染与控制的研究278
12.4.2 室内热舒适环境的研究278
12.4.3 室内外温度、湿度和空气品质相关性的研究279
12.5 制定条约和法规,确保优良的大气生存环境279
参考文献280
附录1281
附录2285
附录3302
附录4306
附录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