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工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业工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2391868.jpg)
- 陶鼎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7069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农业工程——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2
一、农业工程与种植业2
(一)农具2
(二)农田水利6
(三)精耕细作7
(四)作物种类的多样化8
(五)连作、套种、间作9
(六)施肥与用地养地技术10
二、农业工程与林业11
(一)森林、火与工具制造11
(二)木材利用与森林开发11
(三)保护森林资源12
三、农业工程与畜牧业12
(一)牲畜的用途12
(二)马13
(三)牛13
(四)猪13
(五)草原畜牧业13
(六)农区畜牧业14
四、农业工程与渔业14
(一)新石器时代的捕鱼工具和捕鱼方法14
(二)商周时期的渔业14
(三)秦汉以后渔业的发展14
(四)人工养殖15
(五)养鱼经验的总结15
五、农产品加工工程15
(一)食品加工15
(二)纺织17
(三)纸张19
六、战争对农业工程的促进20
(一)战争迫使各国重视农业建设20
(二)战争促进农业技术推广20
(三)战争发展了“屯田”农业21
七、人口对农业工程的影响21
(一)人少地多促使人们重视农具的改进,提高劳动生产率21
(二)人口增加促进了农田建设21
(三)人口增加,促进了开荒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2
第二章 西方科技传入后的中国农业工程23
一、引进科技知识23
二、引进西方农业机器24
三、开始建立自己的农机工业25
四、江南地区机械灌溉事业的发展25
五、华北地区的凿井灌溉26
六、西洋科学技术对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促进26
(一)大地、河道测量及水文测量26
(二)关于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27
(三)李仪祉先生在农田水利工程上的贡献27
(四)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西南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28
第三章 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32
一、农田水利工作的发展32
(一)基本农田建设运动33
(二)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农田水利工作33
(三)“大跃进”期间农田水利的发展33
(四)农田水利工程的整顿、巩固、续建、配套34
(五)“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田水利34
(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田水利35
(七)影响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的重大事件37
二、大规模的灌区建设38
(一)大型灌区的兴建38
(二)大型灌区的整顿与加强管理43
三、不同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47
(一)华北平原地区47
(二)西北高原地区52
(三)南方圩垸地区55
(四)南方丘陵山区58
四、田间灌溉技术60
(一)渠道衬砌防渗60
(二)管道输水60
(三)喷灌60
(四)滴灌62
(五)微喷灌、雾灌64
(六)膜上灌64
(七)坐水种65
五、以节水为目的的作物生长需水规律66
(一)关于调控作物亏水度灌溉方法的研究66
(二)关于有效降水与作物耗水耦合关系的研究67
(三)关于控制作物棵间蒸发量的研究69
第四章 逐步走向正常发展的农业机械化71
一、农具工作与战后农业生产的恢复71
(一)组织传统农具生产71
(二)改良农具的设计、制造与推广72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新式农具的推广73
(一)推广新式农具是一项政治任务73
(二)新式农具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就74
(三)“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及“三面红旗”75
三、农业机械化任务的提出75
四、工具改革运动与农业的半机械化76
(一)工具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农业的半机械化76
(二)工具改革运动的铺开77
(三)加强对工具改革运动的组织领导77
(四)对规章制度的冲击81
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农机工业的建立81
(一)初期的农业机械化——建立国营农场、拖拉机站和农机工厂81
(二)“大跃进”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84
(三)拖拉机站的下放和回收85
(四)小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和小型机械85
(五)“十年动乱”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86
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农业机械化以新的生命90
(一)农业机械化面临大转折90
(二)让农民有权购买和经营农业机械90
(三)农业机械化以另一种方式振作起来91
七、1984年大丰收,“民工潮”与农业机械化93
(一)农业的全面丰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93
(二)城市和开放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发了“民工潮”93
(三)劳动工资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93
八、农业经营的规模和产业化94
(一)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途径95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机械化95
九、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96
(一)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96
(二)华北平原的农业机械化98
(三)西北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机械化98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机械化100
(五)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机械化104
(六)西南山区的农业机械化105
十、综合、系统的农业机械化工程106
十一、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综合研究107
(一)农业机械化区划107
(二)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律的研究109
(三)关于农业机械化合理配备和适度规模的研究111
第五章 农业土地利用工程——国土整治和农业的综合开发116
一、土地利用工程任务的提出117
(一)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的调查117
(二)国营农场开荒的“五边”方针及规划设计补课118
(三)有计划、有步骤的农业开发提上日程119
二、土地利用工程的进展119
(一)盐碱地治理119
(二)风沙地治理129
(三)绿洲农业建设132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的治理135
(五)东北三江平原渍涝地的农业开发——龙头桥典型地区农业开发规划141
(六)南方红壤丘陵开发146
三、农业的综合开发150
(一)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提出、发展及成就150
(二)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成就的原因151
(三)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经验152
第六章 农业生物环境及建筑工程154
一、地膜154
(一)地膜的引进和推广154
(二)地膜增产的原因155
(三)地膜栽培配套技术156
(四)地膜成为重要的农用物资156
(五)地膜污染和可分解膜的开发157
二、塑料棚及日光温室157
(一)塑料棚的发展和在蔬菜生产中的作用157
(二)大棚的标准设计和系列设计158
(三)日光温室的创造和推广158
(四)日光温室的科学研究159
(五)设施农业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160
(六)温室中的降温措施——湿帘风机降温系统160
三、无土栽培161
(一)无土栽培设施和配套技术161
(二)高效节能实用无土栽培技术163
(三)关于无土栽培的基础应用研究164
(四)控制设施的研制164
四、棚圈养畜及畜菜互补生态系统165
(一)塑料棚养鸡,养牛165
(二)种养结合棚舍165
(三)畜—菜—沼气生态系统166
(四)关于畜菜互补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166
五、畜禽在控制条件下的集约化饲养167
(一)鸡猪集约化饲养业的兴起167
(二)畜禽集中饲养引起的环境问题167
(三)畜禽饲养的“四节工程”和可利用技术168
(四)在环境工程方面取得的成熟经验和科研成果168
(五)畜禽粪便处理172
六、水产养殖177
(一)中国水产养殖的成就177
(二)池塘水生态系统的研究178
(三)快速养鳖养蟹技术179
七、农产品贮藏180
(一)地下果品贮藏库181
(二)农村储粮设施181
(三)品种资源库及低温除湿设施182
(四)利用自然冷资源建造的果蔬保鲜库183
第七 章农村能源工程185
一、农村能源和中国研究农村能源问题的特点186
二、薪炭林及省柴节煤灶186
(一)发展薪炭林187
(二)省柴节煤灶189
三、沼气工程192
(一)农村户用沼气池192
(二)大中型沼气工程196
四、其他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工程技术201
(一)压制燃料201
(二)生物质热解气化202
(三)固体燃料燃烧炉209
(四)生物质液体燃料及能源作物的开发210
五、太阳能217
(一)太阳能热水器217
(二)太阳灶219
(三)太阳房222
(四)光伏发电技术224
六、水能225
(一)小水电225
(二)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的建设227
(三)微水电228
七、风能229
(一)中国的风能资源229
(二)早期的风力机230
(三)大量推广使用的风力机231
(四)大、中型风力机及风电场232
(五)关于风力机的科学研究232
八、地热233
(一)中国的地热资源233
(二)地热的农业利用234
(三)地热发电237
(四)关于地热应用的科学研究237
(五)地热作为农村能源的特点和问题239
九、农村能源与农村的电气化240
十、关于中国农村能源问题的综合研究241
(一)关于农村能源政策的研究242
(二)中国农村能源区划242
(三)农村能源数学模型245
(四)关于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245
第八章 农副产品加工工程248
一、种子加工工程248
(一)粮食种子加工工程249
(二)蔬菜种子加工设备252
(三)棉花种子加工设备252
(四)种子工程255
二、肥料加工工程256
(一)畜禽粪便固液分离筛256
(二)太阳能大棚干燥设备257
(三)多元素复混肥热法造粒生产工艺和设备257
(四)快速高温干燥设备——鸡粪烘干造复混肥257
三、饲料加工工程258
(一)棉饼脱毒工艺及设备258
(二)鸡粪加工成饲料259
(三)固液双相活性饲料酵母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260
(四)酒厂厌氧发酵残余物作肉鸡饲料260
(五)秸秆氨化261
(六)稻壳膨化263
(七)通用饲料配方软件263
(八)饲料工业的合理布局264
四、食品加工工程264
(一)粮食加工工程264
(二)甘薯加工270
(三)水果蔬菜加工工程272
(四)茶叶加工276
(五)蜂蜜277
(六)人参、西洋参的干燥277
(七)肉、蛋、奶保鲜加工278
第九章 农业工程项目规划及农业工程——进行农业建设的方法280
一、历史背景280
(一)国际上的“区域综合发展”280
(二)中国农业建设的实践282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制订农业工程规划成为可能284
二、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规划284
(一)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284
(二)地区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285
(三)系统工程方法用于地区发展规划的研究285
三、农业的区域建设与项目建设286
(一)中国农业技术改造的长远目标286
(二)地区农业开发建设的几个阶段287
(三)影响农业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287
(四)农业工程技术的实施——农业的区域建设和项目建设288
四、农业工程规划288
(一)制订农业工程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88
(二)农业工程规划与农业资源的勘查、评价290
(三)农业工程规划的期限291
(四)农业工程规划的一般内容292
五、农业工程项目292
(一)项目的选择292
(二)项目的组织安排294
(三)项目的成立——可行性研究和评估295
(四)项目的实施、管理298
六、进行农业建设的方法301
第十章 遥感技术的应用304
一、遥感设备的发展304
二、国外农业应用遥感技术概况306
三、中国农业应用遥感技术取得的成就309
(一)农业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309
(二)农作物估产试验研究311
(三)利用遥感技术探测土壤水分314
(四)农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314
四、加强农业遥感工作的必要性314
(一)中国农业面临异常紧迫的任务314
(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应用遥感技术的历史和成就315
(三)农业遥感的发展战略315
第十一章 系统工程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317
一、系统工程在国际上的发展318
二、农业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319
三、系统工程在农业区域综合开发中的应用323
(一)系统工程方法在禹城县农业发展规划中的应用323
(二)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现代化建设规划(1988—2000)326
(三)红壤区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329
(四)农田生态系统分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332
四、系统工程在农业预测方面的应用335
(一)《中国种植业发展结构模型》335
(二)观堂节水农业系统动态仿真模型336
五、系统工程在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上的应用339
(一)泾惠渠灌区地表与地下水优化调度研究339
(二)高产高效机械化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初探341
(三)系统工程在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上的应用344
(四)20万羽蛋鸡规模化生产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349
第十二章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352
一、农业生产过程模拟353
(一)施肥优化配方353
(二)冬油菜栽培模式355
(三)小动物闭路循环式能量代谢箱355
(四)农作物干燥模拟356
(五)温室效应影响模拟和飞迁性蝗虫灾害模拟358
二、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数据的采集和管理358
(一)品种资源管理358
(二)提取农业资源信息359
(三)用数据库管理农业生产信息362
(四)用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农业资源363
三、农业生产组织和规划366
(一)农业资源合理利用366
(二)蔬菜上市预测367
(三)农业资源规划368
四、农业生产管理369
(一)大田生产管理369
(二)农场管理371
(三)旱涝预测372
(四)种猪选育372
(五)饲料配方373
(六)测报水稻螟虫374
五、农业生产的实时控制374
(一)农业生产环境温湿度控制375
(二)温室自动控制375
(三)畜禽舍的环境控制376
(四)剑麻加工控制376
(五)生物过程监测和控制377
六、中国农业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现状与改进措施377
(一)中国农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取得的进步377
(二)计算机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378
(三)改进计算机技术应用应采取的措施378
第十三章 农业工程的涵义及性质382
一、工程概念用于农业——农业工程383
(一)“工程”一词的起源及演变383
(二)科学,技术,工程384
(三)农业工程的涵义387
二、农业工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389
(一)农业工程的自然属性389
(二)农业工程的社会属性391
三、农业工程的区域性和阶段性393
四、农业工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394
(一)每一项农业工程建设都是生物学、工程学与经济学的结合394
(二)每一项农业工程建设都应当是一个能实现一定功能的系统,并存在于更大的系统之中395
(三)为什么有必要在中国强调农业工程建设的综合性和系统性396
五、农业工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398
(一)农业工程比其他工程应具有更突出的实用性和经济性398
(二)正确理解工程技术的先进性399
第十四章 中国农业工程的成就及主要经验400
一、中国农业工程的成就400
(一)农业水利工程401
(二)土地治理工程401
(三)人、畜饮水工程401
(四)农业机械化工程401
(五)农村电气化工程402
(六)农业生物环境工程402
(七)农村能源工程402
(八)农产品加工工程403
二、中国农业工程的历史性贡献403
(一)农业工程为中国农业提供了最基本的生产条件403
(二)农业工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农业的产量404
(三)农业工程开拓农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410
(四)农业工程促进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413
(五)农业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制止环境污染414
(六)农业工程改变农业生产和农业建设的传统方式,推进农业的产业化415
(七)农业工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工矿业和城市建设作出贡献416
三、中国发展农业工程的主要经验417
(一)正确处理工程技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417
(二)正确处理农业工程与农业的关系419
(三)正确处理农业工程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420
(四)农业工程技术发展中的成功经验421
(五)农业工程建设与区域综合发展429
第十五章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432
一、世界性的人口爆炸432
二、全球性的资源枯竭434
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435
四、中国问题的严重性437
(一)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437
(二)中国农业资源问题的严重性438
(三)中国农业环境问题的严重性445
第十六章 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考虑及农业工程的任务449
一、中国人民必须养活自己450
(一)水土资源仍有开发潜力450
(二)坚决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450
(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451
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52
(一)坚决保护生态,制止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环境污染452
(二)做到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453
(三)走生态农业的道路453
三、加强社会主义强国的经济基础454
(一)组织数额庞大的农村多余劳动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454
(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繁荣农村经济454
(三)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推进国家的工业化454
四、需要全国普遍开展或统一规划的农业工程任务455
(一)统一规划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生态,节约用水455
(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455
(三)自然能源的开发与利用456
(四)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和农业机械化问题456
(五)农副产品加工工程456
(六)治理环境污染456
(七)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建设457
五、分区农业工程重点457
(一)东北区457
(二)华北区457
(三)黄土高原区458
(四)新疆、青藏高原区458
(五)长江中下游地区459
(六)东南沿海丘陵区459
(七)西南山区460
六、制订和执行有利于农业工程发展的政策460
第十七章 中国农业工程的国际地位及其发展前景462
一、中国农业工程的特点462
(一)农业工程技术的多样性462
(二)精细利用自然资源463
(三)符合生态学原理,组成良性循环464
(四)简单易行,经济适用,适合普遍发展464
(五)适用于山区、沼泽、沙漠等边远地区的工程设施受到重视464
(六)群众参与,建设家园465
二、中国农业工程的国际地位465
(一)中国农业工程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465
(二)中国农业工程对发达国家的影响466
三、中国农业工程的发展前景467
(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完善全国农业资源监测网的建设467
(二)普及完善农业信息网468
(三)综合开发规划和农产品市场预测468
(四)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农业工程技术措施的改造468
(五)为高新技术改造中国传统农业提供工程手段469
主要参考文献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