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永清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永清县志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2789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6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7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永清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概述2
大事记7
第一编 政区建置26
第一章 政区建置26
第一节 境域位置26
第二节 境域变化26
第三节 行政区划27
第二章 建置沿革29
第三章 城镇乡村30
第一节 县城30
第二节 乡镇33
第三节 村庄39
第二编 自然环境51
第一章 地质51
第一节 地层51
第二节 地质构造与岩浆岩52
第三节 地质发展演变历史53
第二章 地貌55
第一节 地貌形态分区55
第二节 地貌演化与形成史55
第三章 矿产56
第一节 地热资源56
第四章 气候 物候57
第一节 气候57
第二节 石油天然气57
第二节 物候61
第五章 水文63
第一节 地表水63
第二节 地下水63
第六章 土壤 植被63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63
第二节 各类土壤的性态特征及分布64
第三节 各类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69
第四节 土壤养分70
第五节 植被71
第七章 自然资源71
第一节 土地资源71
第二节 水资源72
第三节 生物资源75
第八章 自然灾害76
第一节 旱、涝灾害76
第四节 震灾80
第三节 虫灾80
第二节 冰雹80
第五节 风灾81
第三编 人口82
第一章 人口变化与分布82
第一节 人口数量与变化82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84
第二章 人口构成84
第一节 民族构成84
第二节 性别构成85
第三节 年龄构成86
第四节 行业、职业构成87
第五节 姓氏构成88
第三章 人口与社会89
第一节 人口与耕地89
第一节 身体素质90
第二节 文化素质90
第四章 人口素质90
第二节 人口与粮食90
第五章 婚姻家庭92
第一节 婚姻92
第二节 家庭93
第六章 人口控制94
第一节 晚婚晚育94
第二节 计划生育94
第三节 优生优育95
第一节 永定河治理97
第一章 河流治理97
第四编 水利97
第二节 黄家河治理101
第三节 北岸哑吧、碱河治理101
第二章 防汛抗洪102
第一节 防汛102
第二节 抗洪103
第三章 除涝治碱104
第一节 除涝104
第二节 治碱106
第四章 农田灌溉107
第一节 地上水灌溉107
第二节 地下水灌溉109
第五章 水利管理112
第一节 管理组织113
第二节 堤防管理113
第三节 渠道及水利建筑物管理114
第五节 地下水资源管理115
第四节 机井管理115
第六节 财务管理116
第六章 县外施工117
附 永定河小考118
第五编 城乡建设121
第一章 城区建设121
第一节 公共建筑121
第二节 市政建设124
第三节 城区管理126
第二节 农村建设128
第二章 乡村建设128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128
第三章 建筑业129
第一节 建筑队伍129
第二节 施工设备130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130
第一节 房基地管理130
第二节 房产管理131
第一节 环境污染132
第五章 环境保护132
第二节 环境监测与治理133
第三节 环境管理134
第六章 城乡建设管理135
第一节 管理机构135
第二节 城乡建设规划135
第六编 交通、邮电137
第一章 交通线路137
第一节 土路137
第二节 柏油路139
第三节 水路141
第四节 桥涵141
第二章 运输144
第一节 运输工具144
第二节 客货运输146
第三节 搬运装卸148
第一节 管理机构149
第三章 交通管理149
第四节 运输管理149
第二节 公路养护150
第四章 邮政155
第一节 邮政机构155
第二节 邮政网路156
第三节 邮政业务158
第五章 电信160
第一节 电话160
第二节 电报161
第七编 能源利用164
第一章 电力164
第一节 供电设施164
第二节 电力利用166
第三节 电业管理166
第二章 石油、天然气、地热170
第一节 石油170
第二节 天然气、地热170
第三章 煤炭、液化气、汽油、柴油171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172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172
第八编 经济总情172
第二节 减租减息173
第三节 土地改革174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175
第五节 人民公社化176
第六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78
第一节 建国前概况179
第二章 经济发展概况179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180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180
第四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180
第五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181
第六节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年)181
第七节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年)181
第九节 第七个五年计划前三年(1986—1988年)182
第八节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182
第三章 经济结构184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184
第二节 产业结构187
第三节 工农业内部结构187
第九编 农业190
第一章 综合农业区划190
第二章 农具农机192
第一节 农具192
第二节 农业机械193
第三节 农机管理195
第四节 农机具科研196
第三章 种植业196
第一节 粮食作物196
第二节 经济作物197
第四章 农技农艺198
第一节 耕作制度198
第三节 蔬菜198
第二节 平整土地199
第三节 品种改良200
第四节 栽培技术202
第五节 肥料施用203
第五章 农作物保护203
第一节 植保机构203
第二节 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204
第三节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205
第六章 林业207
第一节 植树造林208
第二节 果树栽培211
第三节 林木保护213
第四节 林业管理214
第七章 畜禽水产217
第一节 畜禽饲养217
第二节 饲养管理219
第三节 饲草饲料220
第四节 畜禽疾病及防治221
第五节 渔业225
第八章 农业经济结构225
第一节 农业生产结构225
第二节 种植业内部结构226
第三节 劳动力与土地生产率226
第四节 农畜产品商品量与商品率227
第六节 收益分配228
第五节 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228
第十编 乡镇企业232
第一章 乡镇企业类型232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232
第二节 村办企业233
第三节 民营企业233
第二章 乡镇企业结构235
第一节 产业结构235
第二节 技术机构240
第一节 管理机构241
第三章 乡镇企业管理241
第二节 管理体制242
第四章 重点企业244
第十一编 工业251
第一章 工业所有制251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及私营工业251
第二节 集体工业252
第四节 全民企业253
第三节 公私合营企业253
第二章 工业经济结构254
第一节 企业结构254
第二节 行业结构254
第三节 投资结构255
第四节 技术结构256
第五节 产品结构257
第三章 工业门类257
第一节 纺织工业257
第二节 机械工业258
第三节 化工工业260
第四节 建材工业261
第五节 酿造工业262
第六节 木材加工工业262
第七节 文化工艺用品工业263
第八节 食品工业263
第九节 服装制鞋工业264
第十节 五金制造工业264
第二节 企业管理体制演变267
第四章 工业企业管理267
第一节 工业管理体制267
第三节 经济效益268
第十二编 商业270
第一章 商业体制270
第一节 私营商业270
第二节 国营商业271
第三节 集体商业271
第一节 商品购进272
第二章 商品购销272
第二节 商品销售273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274
第四节 废旧物资收购275
第三章 物资销售管理276
第一节 管理机构276
第二节 物资购销276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277
第一节 饮食业277
第一节 粮油统购统销278
第二节 服务业278
第五章 粮油购销278
第二节 粮油议购议销281
第三节 粮油合同定购282
第四节 粮油储运283
第五节 粮油加工284
第六章 集市贸易287
第一节 集市287
第一节 主要出口商品288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288
第七章 对外贸易288
第二节 外贸经营290
第十三编 财政、税务、金融291
第一章 财政291
第一节 财政机构291
第二节 财政体制291
第三节 财政收入292
第四节 财政支出293
第五节 乡镇财政294
第二章 税务295
第一节 税务体制295
第二节 赋税征收295
第三章 金融保险299
第一节 金融机构299
第二节 货币301
第三节 存款储蓄303
第四节 信贷305
第五节 保险308
第六节 债券309
第十四编 综合经济管理310
第一章 劳动管理310
第一节 用工制度310
第二节 劳动工资311
第三节 劳保福利311
第四节 职工培训312
第五节 知识青年下乡313
第二章 物价管理314
第一节 物价体制314
第二节 物价演变314
第三节 物价调整315
第四节 物价检查316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316
第一节 市场管理316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318
第三节 商标、广告、合同管理319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320
第五节 机构320
第四章 标准计量321
第一节 计量制度321
第二节 计量管理322
第五章 审计322
第二节 统计制度323
第一节 机构323
第六章 统计323
第三节 统计调查与服务325
第七章 计划管理325
第一节 管理机构325
第二节 计划制定与实施325
第八章 土地管理326
第一节 土地资源326
第二节 土地开发与保护330
第三节 土地监察333
第十五编 政党33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永清县地方组织335
第一节 组织发展335
第二节 中共永清县委员会337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340
第四节 宣传教育341
第五节 干部管理344
第六节 纪律检查346
第七节 统一战线347
第八节 精神文明建设348
第九节 党的中心工作349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永清县地方组织352
第十六编 社团354
第一章 工人团体354
第一节 组织沿革及代表大会354
第二节 重要活动355
第一节 农民抗日救国会356
第二章 农民团体356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357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357
第一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357
第二节 青年抗日救国会、青年联合会357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358
第四节 少年组织359
第二节 妇女抗日救国会360
第一节 妇女会360
第四章 妇女团体360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361
第五章 工商团体362
第一节 商会、商联会362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363
第三节 个体工商业劳动者协会363
第六章 科学技术团体36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364
第二节 科技文卫组织及学术团体365
第一节 中苏友好协会366
第七章 其他公益团体366
第二节 老年人体育协会367
第三节 计划生育协会367
第四节 消费者协会367
第八章 帮会368
第一节 安清帮368
第二节 先天道会368
第四节 一贯道369
第三节 普济佛教会369
第十七编 政权政协370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370
第一节 县议会370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大会370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371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73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375
第六节 代表提案376
第一节 县抗日民主政府377
第二章 人民政府377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378
第三节 区(乡)人民政府381
第三章 政务辑要383
第一节 会议制度383
第二节 政务活动383
第三节 劳动人事385
第四节 民政387
第五节 信访397
第六节 侨务398
第七节 地名管理398
第四章 人民政协398
第一节 县政协代表会议398
第二节 县政协常务委员会议399
第三节 主要活动400
第五章 旧政权401
第一节 明、清永清县衙401
第二节 民国永清县署404
第三节 基层政权405
第十八编 公安司法406
第一章 封建、民国时期警政司法406
第一节 封建时期警政司法406
第二节 民国时期警政司法407
第二章 人民公安408
第一节 机构设置408
第二节 社会治安409
第三节 刑事侦察411
第四节 治安管理413
第五节 监所管理415
第六节 消防415
第三章 人民检察415
第一节 机构设置415
第二节 刑事检察416
第三节 法纪检察417
第四节 经济检察417
第五节 监所检察418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419
第四章 人民审判420
第一节 机构设置420
第二节 审判制度420
第三节 刑事审判421
第四节 民事审判421
第六节 告诉申诉422
第七节 行政审判及执行422
第五节 经济审判422
第五章 人民司法423
第一节 机构设置423
第二节 民事调解423
第三节 法制宣传424
第四节 律师事务424
第五节 公证425
第四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兵役制426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426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426
第一节 招募兵役制426
第十九编 军事426
第一章 兵役制度426
第五节 预备役427
第二章 地方武装427
第一节 民间武装427
第二节 人民武装428
第三章 民兵432
第一节 组织建设432
第二节 军事训练432
第三节 政治教育433
第四节 主要活动433
第四章 驻军435
第一节 国民党驻军435
第二节 共产党驻军436
第一节 直奉战事437
第二节 抗日战事437
第五章 重要战事437
第三节 解放战事441
第六章 日军暴行录442
第二十编 教育448
第一章 学校教育448
第一节 县学 书院 私塾448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449
第三节 小学教育450
第四节 中学教育451
第五节 中等专业学校453
第六节 业余教育455
第七节 成人教育457
第二章 教师队伍457
第一节 教师来源457
第二节 教师素质458
第三节 教师培训460
第四节 教师待遇461
第一节 教学研究463
第三章 教育管理463
第二节 教学管理464
第三节 教学设施465
第四节 教育经费467
第五节 勤工俭学468
第六节 校舍469
附一 永清县里澜城小学概况471
附二 存实中学考473
第一节 科研单位477
第二十一编 科学技术477
第一章 科技组织477
第二节 农业科技网络478
第二章 科技队伍478
第一节 专业科技队伍478
第二节 群众性科技队伍479
第三章 科技服务479
第一节 科普宣传479
第三节 科技咨询480
第二节 科技情报480
第四节 科技引进推广481
第五节 科技成果485
第四章 公益事业科学技术487
第一节 气象测报487
第二节 地震监测488
第五章 科技管理488
第一节 管理机构488
第二节 科研管理488
第四节 科技下乡489
第三节 科技人员管理489
第二十二编 文化491
第一章 戏曲、电影491
第一节 戏曲491
第二节 电影498
第二章 群众文化498
第一节 文学创作498
第二节 民间文学499
第三节 音乐曲艺501
第四节 舞蹈杂耍502
第五节 美术、书法、摄影503
第六节 核雕、扎刻、剪纸504
第七节 花会、灯展505
第三章 报刊、发行505
第一节 报刊505
第二节 图书发行506
第四章 广播电视507
第一节 广播507
第二节 电视508
第五章 档案、图书508
第一节 档案508
第二节 图书509
第六章 修志编史510
第一节 修志510
第一节 古遗址511
第七章 文物、古迹511
第二节 编史511
第二节 陵墓512
第三节 碑碣墓志513
第四节 重要文物藏品514
附 永清县古代诗文515
第二十三编 卫生体育521
第一章 预防521
第一节 防疫、保健521
第二节 公共卫生527
第二章 医疗530
第一节 医疗机构530
第二节 医疗队伍532
第三节 医疗技术535
第四节 医疗制度538
第五节 医疗行政管理538
第三章 医药539
第一节 药品生产与经营539
第二节 药政管理540
第四章 体育事业541
第一节 体育管理541
第二节 群众体育542
第三节 学校体育543
第四节 体育竞赛544
第二十四编 民情、宗教550
第一章 民情550
第一节 乡里550
第二节 居住553
第三节 饮食554
第四节 服饰556
第五节 行路557
第二章 风俗557
第一节 人生礼仪557
第二节 婚丧习俗558
第三节 岁时习俗560
第四节 陋习除治562
第五节 良风美德563
第一节 语音569
第三章 方言569
第二节 词汇577
第三节 语法579
第四节 歇后语580
第二节 道教581
第三节 基督教581
第一节 佛教581
第四章 宗教581
第四节 天主教583
第五节 伊斯兰教584
第二十五编 人物586
第一章 人物传586
第二章 人物表611
第三章 永清县革命烈士英名录614
志补651
后记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