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解释学 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意义生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学解释学 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意义生成
  • 金元浦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19411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解释学 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意义生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绪论 中西语言论转向的现实景观1

第一节 20世纪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转向1

一 语言论转向中的西方哲学解释学1

二 语言论转向中的西方美学与批评9

第二节 中国美学与批评的解释学再叩问13

一 80年代开始的我国当代文学美学的语言论转向13

二 中国古典美学与批评史上的解释学传统18

第三节 开拓当代解释学美学与批评的道路24

一 问题的问题:对于解释学的首要性24

二 文学美学的范式:构架、模型、范例30

三 语言论变革提出的解释学美学课题40

第一章 文学对话论46

第一节 交流与对话的哲学解释学考察47

一 马丁·布伯:人类面临的两种基本关系49

二 哈贝马斯:交流与对话展示的新理性图景51

三 伽达默尔:理解,本原对话的形式55

四 交流与对话:社会历史实践59

第二节 交流与对话的当代文学美学视野62

一 复调式多声部的全面对话63

二 接受美学:走向交流的当代趋向73

三 从文学反应动力学到交往批评80

四 对话批评的历史性出场84

第三节 文学:一种对话与交流90

一 文学始源于人类对话与交流90

二 文学中的“主体——主体”关系98

三 对话与交流的“我——你”关系102

四 自由的“游戏交流”105

第四节 “本文——读者”的交流与对话108

一 本文——读者关系的凸现108

二 文学的不对称交流方式的变异及其开放性112

三 本文与读者:相互提问与回答116

四 本文——读者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119

第五节 文学的主体间性123

一 西方当代主体性的“黄昏”与主体间性的出场124

二 另一思路:巴赫金的美的主体间性128

三 文学的主体间性的涵义及本质规定性132

四 文学的主体间性的获得138

第二章 文学阅读论145

一 阅读进入文学本体146

第一节 阅读:文学的本体存在146

二 过程作为本质153

三 演奏或游戏:阅读的创造本性160

第二节 文学阅读中的“游移视点”与主体思维166

一 文学阅读活动的序次性和本文视点166

二 阅读活动中“游移视点”的运作173

三 阅读中主体思维的自我分离与整合185

第三节 文学阅读中的三级视野192

一 文学阅读中的理解、阐释和应用192

二 审美感知和理解的阅读视野197

三 意义反思的阐释阅读视野203

四 历史重建与集合的阅读视野206

一 张力结构与接受度213

第四节 文学阅读中的接受度与视野变化213

二 相互作用的四种建构220

三 文学阅读中期待视野的演变224

第五节 文学阅读中的读者综合233

一 阅读中的综合:被动见于主动233

二 象象生象与想象的解释学循环238

三 想象综合的上升运动及目标选择的自由性244

第三章 文学意义论250

第一节 当代解释学的意义观250

一 理解与意义的语言性250

二 当代解释学意义论的历史观256

三 意义是对立中介的第三生成物263

四 解释学循环与文学意义的范式观268

一 作者中心论解释范式的实践运行274

第二节 当代文学美学阐释范式的历史变革与实践运行274

二 本文中心论解释范式的实践运行284

三 读者中心论解释范式的实践运行294

四 从解释学角度审视意义范式的历史变革303

第三节 意义:文学实现的方式307

一 本文世界:原意的探寻307

二 读者世界:前理解与理解314

三 本文世界与读者世界的视野融合323

第四节 意义生成的象征——隐喻结构329

一 两种话语的区分:科学话语与艺术话语330

二 象征与隐喻的解释学意义资源336

三 意义走向意味的象征——隐喻结构348

第四章 文学空白论355

第一节 阐释的多样性与艺术的未定形态356

一 文学阐释的多样性现实356

二 文学功能实现的逆向溯求362

三 艺术世界的共性特征368

第二节 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的当代美学探讨374

一 英伽登:未定之处与具体化374

二 伊瑟尔:召唤结构与意义空白385

三 空白与未定性的多重涵义395

第三节 文学的空白与未定性399

一 隐蔽与敞开的矛盾运动399

二 审美感性生成的中介机制406

三 建构最大的空白:意味世界413

第四节 古代文学美学与批评中的空白与未定性418

一 诗文化的独特的艺术把握途径419

二 虚实隐显之间422

三 体味的具体化方式428

四 审美的浑融境界432

五 走向无象之象442

第五节 空白与未定性的终极根源450

一 不可表达之物的确实存在450

二 语言的局限性与掌握语言的局限性453

三 在语言的漂移中传释457

结语463

参考书467

后记4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