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流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冯天瑜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3068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50页
- 主题词:学术思想(学科: 思想史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学术思想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流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学术综论1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节录)&梁启超4
清代学术概论 论时代思潮&梁启超14
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节录)&章太炎16
訄书·原学&章太炎19
古今学术之递变(节录)&罗振玉20
秦至宋学术与政治&程颐论24
论古今学风变迁与政俗之关系(节录)&刘师培25
南北学派不同论·总论&刘师培30
周末以后学术之流变&王国雏31
孔子以后之中国学术文化精神&唐君毅32
中国文化之过去与现在(节录)&唐君毅40
通雅·序&方以智42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王国维4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纪昀4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叙&纪昀49
原道(节录)&韩愈5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圣学知统录(节录)&纪昀5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统(节录)&纪昀5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道统录(节录)&纪昀52
总述(节录)&叶适52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叶适54
上仁宗皇帝书(节录)&程颐55
儒志编·原序(节录)&汪循55
国史儒林传序(节录)&阮元56
圣哲画像记(节录)&曾国藩57
孔子改制考序(节录)&康有为61
口说·学术源流(节录)&康有为62
仁学(节录)&谭嗣同66
论八股存亡之关系(节录)&严复68
儒与二世出入论&汪家禧71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节录)&梁启超73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节录)&杜光庭79
真系(节录)&李渤80
临论道教&马端80
中国古代哲学之政治社会的背景&冯友兰82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导论&方东美89
古代中国占卜术派生的理性思维(节录)&(法)汪德迈99
中国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英)李约瑟101
论先秦学术109
庄子·天下(节录)112
天下篇解(节录)&王夫之116
孟子·滕文公下(节录)117
荀子·非十二子(节录)118
韩非子·显学(节录)119
吕氏春秋·不二(节录)120
尸子·广泽(节录)120
论六家要指&司马谈121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书后&梁启超122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124
校雠通义·汉志诸子&章学诚126
文史通义·言公上 论诸子&章学诚128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梁启超129
九流(节录)130
崇文总目叙释(节录)&欧阳修132
淮南子·要略(节录)135
淮南子·要略书后&梁启超136
诸子不出于王宫论(节录)&胡适137
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节录)&劳思光138
战国子家叙论·论战国诸子之地方性&傅斯年139
文史通义·原道上(节录)&章学诚146
訄书·订孔(节录)&章太炎148
馗书·儒墨(节录)&章太炎149
馗书·儒道(节录)&章太炎150
馗书·儒法&章太炎151
馗书·儒侠(节录)&章太炎152
儒道传统&胡适152
原儒·原学统(节录)&熊十力158
儒家第一阶段的发展&牟宗三159
战国子家叙论·论儒&傅斯年162
史记·孔子世家(节录)164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节录)165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节录)166
读荀&韩愈168
孔孟周程张子·论孔门弟子&朱熹169
孟子字义疏证·序(节录)&戴震170
孔门弟子及后学(节录)&梁启超171
墨者及墨学别派(节录)&梁启超172
读墨子&韩愈174
墨子序&俞樾175
论墨家&钱穆176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录)178
论老子书&程颐180
老子(节录)&叶适180
老氏·老子(节录)&朱熹181
汉书·艺文志·术数略(节录)182
史记·日者列传(节录)184
史记·龟策列传(节录)184
孔孟之间的驿站(节录)&庞朴185
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论纲)(节录)&郭沂186
楚简中的新知(节录)&(美)杜维明18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序(节录)&陈燮君189
论秦汉学术193
史记·秦始皇本纪(节录)197
吕氏春秋序(节录)&高诱198
述学补遗·吕氏春秋序(节录)&汪中198
通志·校雠略 秦不绝儒学论&郑樵199
汉书·艺文志(节录)200
汉书·儒林传(节录)202
汉书·五行志(节录)205
后汉书·儒林列传(节录)206
日知录·两汉风俗&顾炎武207
史记 论汉初黄老之学209
汉书·元帝纪 论汉家霸王之道209
论老子三(节录)&魏源210
淮南子叙目(节录)&高诱210
论秦汉经史之学&钱穆211
汉代学术史略·序 论经学史(节录)&顾颉刚213
汉宋学术异同论·总序&刘师培214
经学历史(节录)&皮锡瑞216
论经学流变&梁启超216
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节录)&周予同219
文史通义·言公上(节录)&章学诚224
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魏源225
两汉古文学家多小学家说(节录)&王国维227
申鉴·时事(节录)&荀悦228
日知录·汉人注经(节录)&顾炎武228
驳建立孔教议(节录)&章太炎229
两汉三国学案序(节录)&唐晏231
两汉三国学案凡例(节录)&唐晏232
论汉儒(一)&程颢 程颐232
论汉儒(二)&程颐233
论书篇(节录)&程颐233
纬书&吴廷翰234
纬书思想研究的历史及其课题(节录)&(日)安居香山235
扬雄太玄(节录)&叶适239
易·纲领上(节录)&朱熹239
战国汉唐诸子(节录)&朱熹240
朱子语类·论汉唐学术&朱熹241
汉书·董仲舒传(节录)242
汉书·司马迁传(节录)243
司马迁和班固(节录)&(美)黄仁宇244
汉书·扬雄传(节录)247
汉书·刘歆传(节录)248
后汉书·马融传(节录)249
后汉书·郑玄传(节录)250
后汉书·桓谭传(节录)252
后汉书·王充传(节录)252
论衡·自纪(节录)&王充253
论衡·问孔(节录)&王充255
论衡·非韩(节录)&王充256
论衡·案书&王充256
后汉书·王符传(节录)260
后汉书·仲长统传(节录)260
后汉书 论原始道教之流变261
后汉书 论佛教传入中国之初262
魏书·释老志(节录)263
汉朝佛教与老庄思想之关系(节录)&陶建国263
出三藏记集·安世高传(节录)&僧佑265
出三藏记集·支谶传(节录)&僧佑266
论魏晋南北朝学术267
五朝学(节录)&章太炎269
学变&章太炎272
晋书·儒林传序275
北史·儒林传序276
梁书·儒林传序280
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赵翼281
廿二史札记·南朝经学&赵翼282
颜氏家训·勉学(节录)&颜之推283
颜氏家训后叙&于慎行285
论汉晋儒者&程颐287
论东汉东晋学术&程颐287
两汉三国学案凡例(节录)&唐晏288
汉魏博士考·案语(节录)&王国维288
晋唐学术&苏辙290
论魏晋隋唐经史之学&钱穆292
世说新语·文学(节录)&刘义庆292
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节录)&唐长孺294
日知录·正始(节录)&顾炎武295
日知录·清议(节录)&顾炎武296
十驾斋养新录·清谈&钱大昕297
廿二史札记·六朝清谈之习(节录)&赵翼298
老子本义序(节录)&魏源299
传易图序(节录)&欧阳修300
论王弼&程颢 程颐301
朱子语类 王弼用老庄解《易》&朱熹301
三国志·阮籍传(节录)302
晋书·嵇康传(节录)303
三国志·钟会传(节录)304
晋书·向秀传(节录)305
晋书·郭象传(节录)305
晋书·王衍传(节录)306
晋书·裴頠传(节录)306
晋书·戴逵传(节录)307
梁书·范缜传(节录)308
隋书·经籍志 论佛经、佛教309
魏书·释老志(节录)311
周书·武帝纪(节录)313
对傅奕废佛僧事(节录)&法琳314
译经下(节录)&慧皎315
义解论(节录)&慧皎315
弘明集后序(节录)&僧佑316
广弘明集序(节录)&道宣317
《般若》学之六家七宗&吉藏318
《地论》师的北道南道派&道宣319
论佛教南北之异&神清320
北方四宗&安澄320
喻道论(节录)&孙绰321
正二教论(节录)&明僧绍321
与诸道人辨宗论(节录)&谢灵运322
鸠摩罗什传(节录)&僧佑323
法显传(节录)&僧佑324
高僧传·支遁传(节录)&慧皎324
高僧传·道安传(节录)&慧皎325
高僧传·慧远传(节录)&慧皎326
高僧传·竺道生传(节录)&慧皎327
高僧传·僧肇传(节录)&慧皎328
续高僧传·慧思传(节录)&道宣329
南齐书·周颐传(节录)330
隋书·经籍志 论道经、道教331
述三教诗&萧衍333
黄巾道士缘起说&章太炎333
朱子语类·老氏·老庄列子(节录)&朱熹335
校刊《抱朴子·内篇》序(节录)&方维甸335
叙齐高祖废道法事(节录)&道宣336
魏书·释老志 寇谦之改造天师道教337
灭惑论(节录)&刘勰338
二教论·儒道升降(节录)&道安338
二教论·道仙优劣(节录)&道安339
二教论·服法非老(节录)&道安339
辨正论·九箴篇(节录)&法琳340
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义学管窥(节录)&(日)麦谷邦夫341
方术传的立传及其性质(节录)&(日)坂出祥伸342
晋书·傅玄传 论魏好法术343
晋书·葛洪传(节录)343
明本(节录)&葛洪344
南史·陶弘景传(节录)344
论隋唐五代学术347
隋书·经籍志(节录)350
隋书·儒林传序(节录)351
旧唐书·儒学序(节录)352
旧唐书·经籍上(节录)354
旧唐书·高宗纪(节录)355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节录)355
旧唐书·玄宗纪(节录)356
文献通考 论隋唐学术&马端临356
新唐书·唐颁《五经正义》357
史通·自叙(节录)&刘知几357
朱子语类·战国汉唐诸子(节录)&朱熹359
论异端之说&陆九渊360
士学上(节录)&叶适361
中国佛学的传统(节录)&成中英362
送僧浩初序&柳宗元366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节录)&柳宗元367
《法苑珠林》提要(节录)&纪昀367
旧唐书·武宗纪(节录)368
止观统例议&粱肃369
大乘起信论义记(节录)&法藏369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节录)&法藏370
华严原人论·序&宗密372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节录)&宗密373
楞伽师资记(节录)&净觉378
唐故衡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节录)&刘禹锡379
智颉传(节录)&道宣379
摩诃止观(节录)&智?381
灌顶传(节录)&道宣381
道绰传(节录)&道宣382
安乐集(节录)&道绰382
唐初佛教与玄奘求法&慧立 彦悰383
谢高昌王表&玄奘384
玄奘传(节录)&道宣384
三藏圣教序(节录)&李世民385
二祖智俨和尚传(节录)&续法386
窥基传(节录)&赞宁386
坛经(节录)&慧能387
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节录)&崔致远388
法藏传(节录)&赞宁389
神会传(节录)&赞宁390
湛然传(节录)&赞宁390
王通(节录)&叶适392
类次文中子引(节录)&陈亮392
诸子辩(节录)&宋濂393
旧唐书·傅奕列传(节录)394
新唐书·啖助及大历时儒学395
新唐书·韩愈传(节录)395
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节录)&皮日休397
翼统·韩昌黎先生(节录)&熊赐履398
复性书(节录)&李翱399
读李翱文(节录)&欧阳修399
书韩退之学生代斋郎议后(节录)&方苞400
韩愈李翱在中国哲学史中之地位&冯友兰400
刘知几与《史通》&韩国磐403
杜佑与《通典》&韩国磐405
通儒道说&李观407
三教论衡(节录)&白居易407
黜子书(节录)&白居易408
黄老术&白居易409
令道士在僧前诏&李世民409
释教在道法上制&武则天410
僧道并重敕&武则天411
释疏题明道德义(节录)&杜光庭411
道德真经元德纂序(节录)&杜光庭412
旧唐书·方伎(节录)412
旧唐书·隐逸(节录)413
新唐书·方技(节录)414
论宋元学术417
宋元学案序录&全祖望420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宋学术&钱穆431
论宋代经史之学&钱穆435
论宋代学术&张舜徽436
宋儒经学(节录)&钱大昕437
论宋儒&崔述437
宋学的特征&(日)岛田虔次438
宋史·道学·叙441
孔孟周程张子(节录)&朱熹442
伊洛正源书序&陈亮442
理学宗传·序(节录)&孙奇逢443
答彭进士允初书(节录)&戴震444
孟子私淑录(节录)&戴震446
宋学渊源记(节录)&江藩449
一、卷上·叙449
二、卷下·记者曰(节录)450
三、附记·记者曰(节录)451
佛学与理学&谢无量451
学术辨(上)&陆陇其452
辨圣学非道学文(节录)&毛奇龄454
闽中理学渊源考·序(节录)&李清馥456
闽中师友渊源考·序(节录)&戴震457
朱陆(节录)&章学诚458
学蔀通辨提纲·论朱陆&陈建460
论宋明理学&严复460
一、法意按语(节录)460
二、道学外传(节录)461
三、道学外传余义461
儒家第二阶段的发展&牟宗三462
道学家(节录)&(美)黄仁宇465
胡先生墓表(节录)&欧阳修468
李泰伯先生文集序(节录)&陆瑶林468
伊洛渊源录(节录)&朱熹469
一、奏状(节录)&胡安国469
二、康节先生墓志铭(节录)&程颢470
三、邵雍行状略(节录)&张嵴470
四、横渠先生行状(节录)&吕大临471
通书总论(节录)&曹端471
张子正蒙注序论&王夫之472
闽中理学渊源考(节录)&李清馥475
一、杨时学派·叙(节录)475
二、罗从彦学派·叙(节录)476
三、黄斡学派(节录)476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节录)&叶适477
陆九渊集·叙(节录)&傅文兆478
陆九渊集·序(节录)&汪廷珍479
范仲淹与宋初学者&黄金裕48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法藏碎金录(节录)&纪昀483
宋元学案(节录)&黄宗羲 全祖望484
一、涑水学案·文正司马涑水先生光484
二、荆公新学略·文公王临川先生安石485
三、苏氏蜀学略:486
(1)文公苏老泉先生洵486
(2)文忠苏东坡先生轼(节录)487
苏门六君子文粹·序&钱谦益489
宋元学案(节录)&黄宗羲 全祖望490
一、艮斋学案·文宪薛艮斋先生季宣(节录)490
二、龙川学案·文毅陈龙川先生亮(节录)490
三、水心学案·忠定叶水心先生适(节录)49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浪语集(节录)&纪昀49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止斋文集(节录)&纪昀492
元儒考略(节录)&冯从吾493
一、赵复传(节录)493
二、许衡传(节录)493
三、吴澄传(节录)494
宋元学案(节录)&黄宗羲 全祖望494
一、鲁斋学案·文献姚雪斋先生枢(节录)494
二、东发学案·文洁黄於越先生震(节录)494
三、深宁学案·尚书王厚斋先生应麟(节录)495
四、静修学案·文靖刘静修先生因(节录)496
五、介轩学案·教授马竹洲先生端临(节录)496
论明代学术499
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黄宗羲501
明儒学案·序(节录)&黄宗羲504
明儒学案·序(节录)&仇兆鳌505
明儒学案·序&莫晋506
明史·儒林·叙(节录)507
学蔀通辨·自序(节录)&陈建508
明代理学之前驱(节录)&林继平509
论晚明学术流变&梁启超510
明清启蒙学术的分期&萧菱父 许苏民513
论明末清初时期在思想史上演变的意义(节录)&(日)溝口雄三517
关于《永乐大典》(节录)&郑振铎520
重刻方正学文集序(节录)&钱谦益522
悔过自新说(节录)&李颙522
富平答问(节录)&李颙523
朱子晚年定论(节录)&顾炎武523
法王(节录)&唐甄524
论心学&崔述526
王学&章太炎526
阳明学的展开·特别是左派(节录)&(日)溝口雄三528
阳明学评价的问题(节录)&(日)荒木见悟529
明儒学案(节录)&黄宗羲531
一、崇仁学案·叙531
二、白沙学案(节录)532
(1)白沙学案·叙532
(2)文恭陈白沙先生献章(节录)532
三、河东学案·叙533
四、姚江学案(节录)533
(1)姚江学案·叙533
(2)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节录)534
五、浙中王门学案(节录)535
(1)浙中王门学案·叙(节录)535
(2)郎中徐横山先生爱(节录)536
(3)员外钱绪山先生德洪(节录)536
(4)郎中王龙溪先生畿(节录)537
六、江右王门学案(节录)538
(1)江右王门学案·叙538
(2)文庄邹东廓先生守益(节录)538
(3)贞襄聂双江先生豹(节录)539
(4)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节录)540
七、泰州学案(节录)541
(1)泰州学案·叙541
(2)处士王心斋先生艮(节录)541
(3)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节录)543
八、甘泉学案(节录)544
(1)甘泉学案·叙544
(2)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节录)544
九、诸儒学案(节录)545
(1)文庄罗整庵先生钦顺(节录)545
(2)肃敏王浚川先生廷相(节录)546
十、东林学案(节录)547
(1)东林学案·叙547
(2)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节录)548
(3)忠宝高景逸先生攀龙(节录)548
十一、蕺山学案(节录)549
(1)蕺山学案·叙549
(2)忠端刘念台先生宗周(节录)550
论泰州学派&李贽551
李贽(节录)&容肇祖551
题念庵集后&孙奇逢552
17世纪基督徒与中国人世界观之比较(节录)&(法)谢和耐554
徐光启传(节录)&阮元556
徐光启集·序言(节录)&王重民556
李我存研究作者序&方豪557
徐霞客游记·前言(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558
天工开物·序&宋应星559
论清代学术561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563
清代学术概论(节录)&梁启超565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节录)&梁启超575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节录)&梁启超590
清史稿·儒林·叙593
辨学(节录)&焦循595
清儒(节录)&章太炎596
说林下(节录)&章太炎601
汉学论&章太炎604
国朝汉学师承记·跋(节录)&汪喜孙607
书学案小识后(节录)&唐鉴607
近代汉学变迁论&刘师培608
近代经学与政治·序(节录)&汤志均611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节录)&胡适613
中国19世纪晚期的传统经文与维新精神(节录)&(法)程艾蓝 许明龙译616
浙东学术&章学诚619
黄宗羲传(节录)&江藩620
方以智年谱·序(节录)&谢国祯621
顾炎武传(节录)&江藩623
日知录·序&潘耒624
亭林学案·叙&徐世昌等626
船山学案·叙&徐世昌等626
王先生夫之传(节录)&徐世昌等627
论王夫之&文廷式627
崔述的立志岁月(节录)&(法)桀溺628
西蜀唐圃园先生行略(节录)&王闻远629
颜学&章太炎630
论颜元&文廷式632
惠松崖传(节录)&江藩633
戴震传(节录)&江藩634
钱大昕传(节录)&江藩635
十驾斋养新录·序(节录)&阮元637
清史稿·方东树传638
龚自珍传(节录)&支伟成639
魏源传&支伟成639
魏源与晚清学风(节录)&齐思和640
清史稿·冯桂芬传(节录)642
曾涤生(节录)&钱穆643
抱冰堂弟子记(节录)&张之洞644
论“中体西用”&梁启超645
治学术在专精说&薛福成645
俞先生传&章太炎647
盛世危言·彭序648
孙诒让传&章太炎649
皮锡瑞传略(节录)&周予同651
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节录)&陈宝琛653
严几道诗文钞·序(节录)&蒋贞金653
康有为与章太炎&周予同654
饮冰室合集序(节录)&林志钧656
论民国学术659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陈寅恪663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序(节录)&钱穆665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节录)&蔡元培668
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节录)&贺麟675
从典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变局(节录)&刘述先686
近年来中国学术研究的成绩&王治心688
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节录)&周予同690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概论(节录)&戴逸701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节录)&刘梦溪704
现代化的意义和中国现代化的尝试(节录)&张君劢708
中国五四时代反传统以后的归趋(节录)&徐复观710
反儒家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韦政通712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节录)&(美)余英时715
论五四及其以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崛起(节录)&(美)本杰明·施沃茨722
现代科学对中国思想的教条影响(节录)&(美)郭颖颐727
“古史辨派”的方法论(节录)&杨向奎728
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前言(节录)&杨深732
自述学术次第(节录)&章太炎735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节录)&陈寅恪739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陈寅恪740
刘先生行述(节录)&陈钟凡742
余嘉锡先生小传(节录)&李学勤743
自传(节录)&钱基博745
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前言(节录)&王永兴747
胡适学术文集总序(节录)&姜义华749
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节录)&傅斯年751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钱穆753
傅孟真先生的思想(节录)&胡适756
董作宾先生小传(节录)&裘锡圭761
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节录)&(美)张灏765
《熊十力全集》·序(节录)&萧菱父766
熊十力与胡适&(美)杜维明770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节录)&梁漱溟773
梁漱溟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节录)&(美)艾恺776
新原人·自序(节录)&冯友兰778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节录)&李泽厚779
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节录)&胡适782
李达生平事略(节录)&《李达文集》编辑组785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787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序(节录)&刘大年790
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吕振羽&吴泽793
韧的追求·自序(节录)&侯外庐796
附录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