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上
  • 刘宏章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00573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1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古代哲学的产生7

第一节 从原始思维向哲学思维的演进11

一、原始思维的发生和演变11

二、古代科学与哲学思维的形成13

第二节 商周之际哲学思想的萌芽15

一、《洪范》中“五行”元素论雏形15

二、《易经》中朴素辩证法因素17

第三节 西周末期“五行”元素论的形成和“阴阳”矛盾观的出现19

一、史伯“和实生物”的“五行”元素论19

二、伯阳父“阴阳之序”的朴素对立同一观21

第四节 春秋时期“天人”之辩思潮的兴起与史墨物“皆有贰”的朴素矛盾观24

一、“重民轻神”和“天人相分”思想的出现24

二、史墨的物“皆有贰”的朴素矛盾观27

第二章 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阶段29

第一节 老子以“道”为本的哲学思想30

一、以“道”为本的哲学基本性质31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33

三、“道”是可知的认识论思想37

四、“道”是社会生活的准则39

一、仁者爱人的伦理观44

第二节 孔子的仁学和仁的价值观44

二、“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48

三、“仁,无以尚之”的价值观51

四、“中庸”的方法论54

五、“学而知之”的认识论55

第三节 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哲学思想58

一、“兼以易别”的社会政治思想59

二、“天志”、“明鬼”的天道观63

三、“言有三表”的方法论65

第三章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69

一、性善论及其价值观70

第一节 孟子以性善论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哲学70

二、“尽心、知性、知天”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75

三、“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77

第二节 庄子以相对主义为特征的哲学思想80

一、以“道”为本原的宇宙观80

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84

三、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90

第三节 兵家的朴素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94

一、《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96

二、《孙膑兵法》的哲学思想100

一、惠施的“历物十事”及其“合同异”倾向103

第四节 惠施、公孙龙的名辩哲学103

二、公孙龙的绝对主义名辩哲学107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臼然哲学和认识论111

一、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宇宙观111

二、“以名举实”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114

第六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117

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宇宙形成论118

二、“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天人协调论120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朴素辩证法122

四、《易传》的宗教神学思想和形而上学128

一、“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天道观130

第七节 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130

二、以“解蔽”为中心的认识论134

三、“化性起伪”的人性论和“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思想138

第八节 韩非的哲学思想141

一、“道尽稽万物之理”的天道观142

二、“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143

三、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学说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观145

第四章 经学神学的盛衰148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哲学思想149

一、具有两重性和一定神秘色彩的天道观150

二、“阴阳备物,化变乃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52

三、社会历史观中的思想矛盾154

第二节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155

一、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及其唯物主义的基本倾向156

二、社会历史观的主要思想157

三、“物至而神应”的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161

第三节 董仲舒的经学神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163

一、“奉天”、“法天”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宇宙观163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发展观166

三、“名各顺于天”的神学唯心主义认识论168

四、神秘主义人性论和“三纲”、“五常”道德观169

第四节 王充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172

一、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宇宙观173

二、形神关系论和对世俗迷信的批判175

三、“知物由学”和重“效验”的认识论176

四、以自然宿命论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观178

第五节 仲长统的唯物主义基本倾向180

一、“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天人关系论181

二、重“行”的认识论183

三、以进步思想为主要方面的社会历史观185

第五章 玄学的盛行和佛道的传播188

第一节 王弼“以无为本”的玄学贵无论190

一、“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191

二、“修本废言”、“得意忘言”的认识论195

三、“举本统末”、“守母存子”的方法论197

第二节 裴頠《崇有论》对老子和玄学贵无论的清算201

一、“总混群本,宗极之道”和“自生必体有”201

二、济有者皆有203

三、“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也”204

第三节 欧阳建《言尽意论》对言不尽意论的驳难205

第四节 郭象无待独化的崇有学说208

一、“造物者无物”、“物各自造”的自然观209

二、“性分之外”不可知的认识论212

三、“无为”、“逍遥”的政治历史观214

第五节 道教的产生、《太平经》、葛洪217

一、《太平经》218

二、官方道教的理论奠基人——葛洪220

第六节 佛教的传入及其演变224

第七节 范缜的反佛斗争和神灭论230

一、“无以折其锋锐”的反神学斗争品格231

二、“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的无神论思想232

三、揭露浮屠害政,桑门蠹俗的祸害235

第六章 佛教哲学与儒学的重新兴起238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239

一、天台宗的哲学思想239

二、唯识宗的哲学思想242

三、华严宗的哲学思想245

四、禅宗的哲学思想247

第二节 反佛斗争中新儒学的兴起251

一、韩愈、李翱的道统说252

二、韩愈、李翱的人性说255

第三节 天人关系问题发展的崭新阶段259

一、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260

二、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265

第七章 新儒家的形成及其学派270

第一节 王安石的“荆公新学”273

一、“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观274

二、“道有本末”——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277

三、“新故相除”的发展观280

第二节 张载“天人一气”的宇宙本体论283

一、“天人一气”的宇宙本体论285

二、“一物两体”的辩证发展观289

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性论291

四、见闻、穷理和尽性的认识论293

五、“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295

第三节 程颢、程颐的“体用一源”的理气观296

一、“体用一源”的理气观298

二、“无独必有对”的朴素辩证法302

三、“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304

第四节 朱熹理一元论的哲学体系307

一、理本气末309

二、理一分殊312

三、一分为二314

四、格物致知和知行观317

五、天理人欲之辨322

第五节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价值观324

一、陈亮和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325

二、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331

第六节 心学的确立——陆九渊的哲学337

一、“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338

二、“存心、养心、求放心”的先验主义认识论342

三、朱陆之辩及其哲学意义345

第七节 心学的集大成——王守仁的哲学347

一、“良知”为“天下之本”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348

二、“致良知”的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353

三、“身亲履历”的“知行合一”论357

四、心学的历史作用360

第八节 王廷相的战斗的唯物主义361

一、“气者造化之本”的气一元论362

二、“气有盛衰,则形有壮老”的发展观365

三、“内外相须”、“知行兼举”的认识论368

四、“五行者,王政之根本”的历史观371

第八章 古代哲学的总结374

一、理气(道器)说与实有说375

第一节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375

二、论“日新之化”383

三、“能必副其所”与“行可兼知”387

四、“理势合一”的历史观392

五、“日生日成”的人性论395

第二节 颜元的自然人性论和重实行的认识论396

一、“非气质无以为性”396

二、对“格物致知”的新解释399

第三节 戴震对理欲之辩的批判402

一、论“血气心知”402

二、人欲即人性4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