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伦理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企业伦理学导论
  • 张应杭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3018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企业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企业伦理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企业伦理学:对象、体系与意义1

第一节 企业伦理学的一般理论概述2

一、伦理、企业伦理与企业伦理学2

二、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5

第二节 本书对企业伦理学学科体系探索的理论概述11

一、企业伦理学“理论—实践”学科体系的结构12

二、本书主要观点的逻辑阐述14

第三节 企业伦理学研究之实践意义的理论概述18

一、从应用伦理学的勃兴看企业伦理学的实践意义1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22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31

上篇 伦理学的一般理论与企业伦理的实践31

第1章 伦理与企业伦理的内在必然性31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伦理道德的人本学根据33

一、道德之于人性的内在根据33

二、人是道德的动物39

三、人必然以德性塑造人性42

第三节 实践启迪:确立企业伦理规范的必然性观念45

一、企业谋利的天性必须制约45

二、企业伦理规范是对社会责任的理性认同51

三、企业伦理的两大基本规范:信任与责任54

一、结论之一59

二、结论之二59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59

三、结论之三60

第2章 企业经营中的自由与限制6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61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自由人性与规范必然性之间的辩证法63

一、自由与必然问题的思想史考察63

二、自由问题上的辩证法65

三、道德自由的真正获得69

第三节 实践启迪:自主经营中自觉规范的有效确立73

一、自主经营中对刚性规范的自觉认同73

二、自主经营中对柔性规范的自觉认同75

三、确立“自由即限制”的企业经营观79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83

一、结论之一83

二、结论之二84

三、结论之三84

第3章 企业经营中的善恶意识论8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85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关于善与恶的一般理论86

一、善与恶的含义87

二、道德自我意识及其结构90

三、道德意识的发展阶段94

第三节 实践启迪:企业经营中善恶意识的认知确立99

一、形成清晰而明确的善恶观念99

二、开展多途径的善恶观教育106

三、拥有积极主动的抑恶扬善观念110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113

一、结论之一114

二、结论之二114

三、结论之三114

第4章 企业经营中的伦理抉择11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15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善恶行为的一般理论探讨116

一、作为道德行为机制的荣誉感和良心117

二、道德义务和道德义务感122

三、道德冲突中的行为选择128

第三节 实践启迪: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伦理抉择132

一、珍惜荣誉的行为原则132

二、崇尚职业良知的行为原则136

三、认同并承担义务的行为原则142

四、冲突中择善从之的行为原则149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153

一、结论之一154

二、结论之二154

三、结论之三154

四、结论之四154

第5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社会本位理念15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57

中篇 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与企业伦理的实践157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158

一、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揭示158

二、社会的人与人的社会162

三、在社会关系中理解人的需要、利益与价值168

第三节 实践启迪:社会主义企业应确立的社会本位伦理理念172

一、形成社会主义企业的爱国主义精神172

二、企业经营活动中社会效益的真正关注175

三、对资本主义企业无视社会整体利益的事实批判178

三、结论之三183

二、结论之二183

一、结论之一183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183

第6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集体主义原则18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85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187

一、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体论根据187

二、“真实集体”中集体与个体的双向道德要求192

三、坚持真正的集体主义196

第三节 实践启迪:社会主义企业伦理文化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198

一、崇尚国家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198

二、拥有做企业主人翁的道德觉悟202

三、企业对员工个人利益的真切关心与维护204

二、结论之二207

一、结论之一207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207

三、结论之三208

第7章 个人主义企业伦理文化的批判209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09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个人主义的理论剖析212

一、“人性自私论”的批判212

二、人性应当超越自私216

三、“合理利己主义”的不合理性219

四、利己与利他的合题:合理利益主义225

第三节 实践启迪: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批判227

一、坚持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企业员工228

二、在企业文化中形成道德自律的高度自觉性231

三、对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企业伦理文化的批判234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237

一、结论之一238

二、结论之二238

三、结论之三238

第8章 社会主义企业经营德性的具体修养239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39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德性修养的可能性与过程241

一、作为可能性的人性241

二、德性造就中的品性和境界243

三、理想境界的追求245

四、德性修养的实现过程248

一、企业整体道德规范的生成252

第三节 实践启迪:社会主义企业伦理道德的修养252

二、企业员工的德性修养258

三、企业家的德性修养262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269

一、结论之一269

二、结论之二270

三、结论之三270

下篇 传统伦理与中国特色企业伦理文化的建构273

第9章 传统伦理对中国特色企业伦理文化建构的现代意义27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73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275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中国传统的伦理型文化的基本特质275

二、中国传统文化规范下的基本价值追求280

第三节 实践启迪: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意义开掘283

一、传统伦理文化开掘的实践原则与具体途径283

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世界意义290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295

一、结论之一295

二、结论之二295

三、结论之三295

第10章 人性论的传统与中国特色企业经营德性的生成296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97

一、性善论298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中国古代人性论中的性善性恶之争298

二、性恶论299

三、性无善恶论300

四、性有善有恶论302

第三节 实践启迪:抑恶扬善之经营德性的生成304

一、经营德性中“众善奉行”的努力304

二、经营德性中“诸恶莫作”的自我警策310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318

一、结论之一318

二、结论之二318

三、结论之三319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320

第11章 传统文化中的“成人之道”与企业家的人格修养320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传统文化对“成人之道”的探寻322

一、“仁义”的理想人格322

二、“兼爱”的理想人格324

三、“无为”的理想人格326

四、“有为”的理想人格328

第三节 实践启迪:企业家且仁且智的人格修养329

一、企业家经营德性中仁爱情怀的培育330

二、企业家经营德性中“有所不为”原则的确立333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338

二、结论之二339

三、结论之三339

一、结论之一339

第12章 传统的义利、欲理、人我、志功、生死之辩与中国特色的企业伦理文化建构340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340

第二节 必要的理论背景:中国古代的义利、欲理、人我、志功、生死之辩341

一、义利之辩342

二、人我之辩343

三、欲理之辩346

四、志功之辩347

五、生死之辩349

第三节 实践启迪:义利、欲理、人我、志功、生死之辩对中国特色企业伦理文化建构的具体启迪350

一、企业伦理文化建构中的义利统一之道351

二、企业经营活动中以理制欲原则的确立354

三、企业经营活动中利他经营理念的形成358

四、走出只注重效果的功利主义迷误362

五、企业家“德性不朽”的做人信念364

第四节 几个基本的结论367

一、结论之一367

二、结论之二368

三、结论之三368

四、结论之四368

五、结论之五368

结束语369

主要参考文献375

后记3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