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 陈平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6317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小说-叙述-文学研究-中国-近代;小说-叙述-文学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1

——叙事学研究的理论模式1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上、下限时间1

——小说传播方式的转变1

——作家知识结构的转变1

——两代人的共同努力1

——艰难而又令人神往的历史进程1

上编 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

第一章 导言1

——“五四”小说理论家对叙事时间之冷淡35

——不同时空场面叠印造成的美学效果35

——过去与现在同时存在于人物瞬间的感受中35

——联想并不依自然时序出现35

——为了更真切地表现人物情绪35

——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时间35

——言情小说之“前后倒置法”35

——侦探小说“令读者骇其前而必绎其后”35

——政治小说“一起之突兀”35

情节时间与演述时间35

第二章 中国小说叙事时间的转变35

——第一人称叙事受青睐的原因62

——日记体、书信体小说风行一时62

——作为行动者、思考者的视角人物62

——“五四”时期的视角理论62

——两代作家的区别62

——真实感的追求62

——发挥个性与表现自我62

——间离与反讽62

——纯客观叙事62

——自叙体小说的革新意义62

——录见闻的第一人称叙事62

——“新小说”家从谋篇布局角度切近限制叙事62

——章回小说的全知叙事62

——文言小说部分采用限制叙事62

三种叙事角度62

第三章 中国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62

——作为观察者、记录者的视角人物62

——政治小说中情节功能的削弱100

——小说中诗趣的三要素100

——“清新的诗趣”100

——“所写正是一时的感觉”100

——“五四”小说的独白倾向100

——“五四”小说实现结构重心的转移100

——对西洋小说的“创造性误解”100

——山水名胜的描写让位于怪现状的刻画100

——风土人情的描写让位于科学理论的宣讲100

——“写人心”的托尔斯泰不如“讲故事”的哈葛德受欢迎100

——“叙事结构”的界定100

小说三分法的传入及其影响100

第四章 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变100

——注重“内面生活”的“新小说”100

下编 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120

——诗人、文章家作小说137

——两种移位的合力137

——转化三型137

——转化而不只是接受137

——小说概念的模糊137

——产生误解的原因137

——小说从文学结构的边缘向中心移动137

——对“叔侄继承”理论的修正与补充137

——古典文学而不是古典小说137

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137

第五章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137

——中国古代日记的著述化倾向159

——日记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进入作家视野159

——日记与日记体小说159

——记游式小说统一视角的成效与代价159

——旅人成了大时代的见证人159

——游记的视角159

——书信之为文体159

——中国古代书信的著述化倾向159

——辛亥革命后艳情尺牍的盛行159

——日记体、书信体小说的特点及作用159

——引笑话入小说159

——小说中的演讲与辩论159

——“假设问答以著书”159

——长篇小说结构的解体与短篇小说之兴起159

——引轶闻入小说159

——“轶闻小说”159

——“笑话小说”159

暂把小说当文章读159

第六章 传统文体之渗入小说159

——对传统叙事结构的冲击159

——旅人与限制叙事208

——突破情节中心的叙事结构208

——“情调”与“意境”208

——即兴与抒情208

——对小说诗趣的寻求208

——小说中之引录诗词208

——“补正史之阙”208

——“拾取当时战局,纬以美人壮士”208

——社会史式小说208

——两代作家的不同选择208

——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208

史传之影响于中国小说208

第七章 “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208

——历史的启示237

——叙事学理论框架之简化237

——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对话”237

——文人化、主观化与书面化237

——四种合力论其二237

——小说的文人化与叙事模式的转变237

——移位过程中的“损耗”237

——转变只是初步完成237

——叙事模式转变的深层意识237

“拥有一个更大的针线筐”237

第八章 结语237

——移位过程中的“对话”237

——短篇小说的兴起254

——小说叙事模附录二说“诗史”254

——从“说—听”到“写—读”254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254

——说书规则与小说叙事模式254

——小说的书面化倾向254

——以刊物为中心的文学时代254

——报刊、书籍的出版与销行254

文学生产工具的变革254

附录一 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与叙事模式的转变254

——“每号全回完结”与“每回自成起讫”254

——事之近乎“诗”285

——“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对“诗史”的限制与改造285

——讲“诗史”者避开叙事诗285

——在直陈时事与感事抒情之间285

——用典、诗题与联章合咏285

——限制中国叙事诗发展的“三座大山”285

——纪事之切于“史感”285

——史诗与“诗史”285

——“以韵语纪时事”对抒情诗传统的冲击285

被称为“诗史”者285

——兼论中国诗歌的叙事功能285

主要参考书目308

书评摘录311

索引328

新版后记3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