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英比较诗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英比较诗学
  • 狄兆俊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7810097598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诗歌-比较文学(地点: 中国、英国) 比较文学-诗歌(地点: 中国、英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英比较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序1

绪论1

第一节诗学、诗话和诗论2

第二节中英诗学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6

一功用理论7

二表现理论12

第三节中英诗学比较研究的方法19

第一章功用诗学23

第一节功用诗学的起源23

一“诗言志”考23

二吴季札的乐观25

三孔子的诗观26

四《乐论》和《乐记》30

五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31

六贺拉斯和“寓教于乐”33

七锡德尼的《为诗一辩》34

八从功用诗学的起源看中英功用诗学的异同36

第二节功用诗学的衍变39

一“诗大序”——中国功用诗学最早的专论39

二从刘勰到陈子昂42

三白居易的狭隘功用诗学48

四唐宋古文运动的思想武器50

五理学的危害和复古风气的盛行53

六体现在明清小说中的功用诗学56

七从近代文学看功用诗学领域内的斗争58

八本·琼森论讽喻63

九德莱登和戏剧理论64

十蒲伯论“自然”和“巧智”68

十一约翰生的新见解71

十二从狄更斯到威尔斯73

十三从中英功用诗学衍变的比较中得到的启示75

第三节功用诗学的体现80

一体现中国功用诗学最早的范本——《诗经》80

二乐府民歌的时代特征83

三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84

四功用诗学和唐诗87

五封建社会后期功用诗歌的变化93

六“不平则鸣”和“有为而作”——韩、柳、欧、苏的古文95

七宋代的爱国词篇96

八元代杂剧的功用成份100

九明清小说中的发愤之作101

十功用诗学对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17

十一体现英国功用诗学的第一部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19

十二“羊吃人”的故事120

十三功用诗学和莎士比亚的作品121

十四 弥尔顿和《失乐园》126

十五《鲁滨逊飘流记》说明了什么?127

十六讽刺文学对现实的无情鞭挞129

十七从理想返回现实132

十八散文发展的曲折道路139

十九从功用作品中看中英功用诗学的异同140

第二章表现诗学145

第一节表现诗学的起源145

一道家学派论美145

二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157

三郎加纳斯的“浪漫主义”158

四独创和天才160

五“从一粒沙子看出一个世界”161

六从表现诗学的起源看中英表现诗学的异同162

一《淮南子》新论167

第二节表现诗学的衍变167

二魏晋玄学和《文赋》170

三《诗品》的“吟咏情性”174

四“韵味说”和“兴趣说”179

五中国表现诗学的近代色彩183

六从情景相生到“境界说”188

七人的热情和自然美194

八幻想·想象200

九理想伴随着现实203

十诗是灵感的体现204

十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209

十二中英表现诗学衍变的比较210

一体现中国表现诗学的奇文——《离骚》215

第三节表现诗学的体现215

二富于自然美的“古诗十九首”221

三魏晋南北朝创作的新气象224

四王维和“三李”232

五宋词中的表现作品242

六散曲和情景255

七明清表现作品对“情”的深化257

八表现诗学在近代文学创作中的反映262

九莎士比亚的爱情诗264

十歌颂“天人合一”的佳作267

十一“心灵的直接表现”275

十二激情、乐观282

十三“消极性能”的体现286

十四从表现作品中看中英表现诗学的异同291

第三章诗学的二重性299

第一节诗学二重性的依据299

一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要求299

二中英诗学自身变化的要求302

第二节诗学二重性的内涵309

一中国诗学二重性的内涵309

二英国诗学二重性的内涵318

三中英诗学二重性内涵的比较323

第三节诗学二重性的体现330

主要参考书目334

后记3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