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灾荒史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灾荒史记
  • 孟昭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7801460421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980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10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灾荒史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1

第一章 绪言1

第一节 灾荒概说1

一、灾1

二、荒14

第二节 灾荒的成因15

一、发生灾荒的自然条件15

二、导致灾荒的社会因素31

第三节 灾荒的危害和影响36

一、自然灾害使人员伤亡、人口流移、破坏社会安定,直至爆发起义,更迭政权36

二、自然灾害导致财产损失,经济衰落39

第四节 研究中国灾荒史的意义43

第二章 原始社会49

第一节 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和传说50

第二节 鲧、禹治水52

第三节 原始救灾活动57

第三章 夏商60

第一节 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61

一、夏代61

二、商代61

第二节 夏商的水灾与治水62

一、大禹治水以后,古代文献里尚有治理黄河水患63

的记载63

二、商代多次迁都,均与水灾有关63

第三节 旱涝灾害与灌溉排水64

三、甲骨文中卜辞有关水患灾害的遗迹64

第四节 天命主义禳弭思想与巫术救灾活动66

第四章 西周69

第一节 连年大旱与严重的地震灾害69

第二节 敬天尚德保民的总政策与西周的荒政70

第三节 防灾减灾措施74

一、农本政策74

二、设置农业管理职官75

四、建设引水沟洫76

三、重视气象灾害76

五、储粮备荒78

六、始有平籴78

七、种植林木79

第四节 救灾办法79

一、巫术80

二、移民就粟与移粟就民81

三、蠲免停缓81

五、治蝗除虫82

四、散利82

第五章 春秋战国83

第一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自然灾害84

一、水灾84

二、旱灾85

三、蝗灾86

四、雹灾86

五、风灾86

八、地震山崩地坼87

六、火灾87

七、霜雪87

九、疫灾88

十、歉灾88

第二节 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灾害观的进步90

第三节 春秋战国期间防灾减灾建设94

一、堤防建设94

二、渠系工程96

三、人工运河102

四、开发利用地下水105

五、改良盐碱土地107

第四节 救灾措施与中国救灾学说的初步形成109

一、诸侯国称霸和列国间联合减灾避害的约定109

二、救灾措施及中国救灾学说的初步形成112

第六章 秦汉127

第一节 强秦的急政与其过耗民力127

的休养生息政策131

第二节 以黄老学说为核心的统治思想与西汉初期131

第三节 秦汉的重农政策与汉代农业生产的起伏发133

展133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自然灾害与其后果139

第五节 汉代黄河灾害与王景治河157

第六节 秦汉时期农田水利建设160

一、关中地区160

二、西北地区163

三、汉水流域164

四、淮水流域165

五、江南鉴湖及长江流域165

六、华北地区166

第七节 秦汉时期航运事业的发展167

一、灵渠168

二、沟通全国的航运干线169

三、其他运道170

第八节 汉代农学著作和地动仪等科学仪器的研创171

第九节 汉代救灾政策措施174

一、巫术救灾174

二、临灾治标措施175

三、灾后补救办法178

四、仓储设施181

五、均输平准181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183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的自然灾害186

第二节 频发屡见的人为水害211

第三节 排洪治涝213

第四节 屯田养民216

第五节 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220

一、江淮水系之间的淮南地区221

二、淮北地区222

三、江南及汉水流域223

四、黄河流域224

五、海河水系225

一、黄河、海河、滦河间诸运渠226

第六节 航运事业的发展226

二、自黄河通向江淮的运渠228

三、自洛阳通向关中的运道230

四、江南运道231

第七节 荒政救灾措施232

一、重视农业生产233

二、赈济234

四、养恤235

三、调粟235

五、蠲缓236

六、放贷238

七、节约238

第八章 隋唐五代239

第一节 隋末农民大起义244

第二节 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矜恤民困”的“重民”248

思想248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自然灾害252

第四节 五代十国期间的黄河灾患261

第五节 均田土地制度与其破坏264

第六节 农田水利事业的普遍发展268

第七节 开凿大运河282

第八节 仓储建设286

一、正仓291

二、转运仓293

三、太仓295

四、军仓296

五、常平仓296

六、义仓298

第九节 荒政救灾299

第九章 两宋辽金309

第一节 自然灾害312

第二节 北宋河患与其治河325

第三节 金代河患及其治理337

第四节 宋代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341

第五节 宋代圩田及其政治、经济作用347

第六节 宋代农田水利建设350

高潮356

第七节 王安石变法中兴修农田水利和放淤灌淤356

第八节 两宋的运河网络363

第九节 仓储制度367

第十节 救荒办法与荒政373

一、救荒的具体措施374

二、常行的救荒政策379

三、宋董煟的救荒全法及上官均所言赈恤五术385

第十章 元387

第一节 自然灾害388

第二节 严重的河患与贾鲁治河405

一、严重的河患405

二、贾鲁治河408

第三节 农田水利的恢复与发展412

一、游牧观念的转变与反复412

二、农田水利事业的恢复与发展415

第四节 南粮北运渠道建设420

一、河海水陆运输420

二、开凿胶莱运河、坝河,打通京杭大运河422

第五节 荒政424

一、巫术救灾425

二、临灾治标措施426

三、灾后补救办法429

四、积极的防灾办法431

第六节 元末农民大起义433

第十一章 明440

第一节 明代自然灾害和灾害性现象441

一、水潦442

二、恒雨450

三、恒阴453

四、恒晹(旱)454

五、恒燠(冬旱)458

六、地震459

七、山颓468

八、冰雹469

九、雨雪陨霜473

十、恒寒474

十一、雷震475

十二、恒风477

十三、风霾晦冥479

十四、蝗蝻480

十五、年饥482

十六、疾疫486

十七、火灾487

第二节 明初的强本措施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493

第三节 农田水利建设497

一、太湖流域农田水利498

二、沿江圩垸农田水利499

三、浙闽地区农田灌溉500

四、长江上游四川、云南的农田灌溉502

五、汉水流域农田灌溉502

六、北方农田水利503

一、明朝前期河患及其治河505

第四节 明代河患与治河防洪505

二、明朝后期河患与万恭、潘季驯治河510

第五节 重开和整治京杭大运河515

第六节 海塘海堤建设520

第七节 明代荒政523

一、统治者重视荒政523

二、救灾议论笃切526

三、经验总结可参531

四、仓储设置简练实用534

五、救荒措施535

第八节 农民大起义与明朝的覆灭540

第十二章 清546

第一节 清代灾害547

一、旱547

二、水558

三、雨雹588

四、霜灾596

五、雪冻598

六、地震600

七、山崩611

八、大风614

九、黑风暴621

十、蝗灾625

十一、疫灾629

十二、火灾633

十三、饥歉639

第二节 清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646

第三节 江河祸患与其治理650

一、清前期河患及靳辅、陈潢等人的治河活动650

二、清后期至清亡前的河患与治河657

三、其他江河灾患及其治理661

第四节 漕运与京杭运河的盛衰674

第五节 农田水利建设682

一、黄淮海流域682

二、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686

三、边疆地区689

第六节 中国古代救灾思想理论的系统化692

一、天命主义的禳弭论693

二、消极的救济论694

三、积极的预防论700

第七节 清代救灾703

一、灾伤蠲赈办法703

二、捕蝗活动715

三、救灾政策的实施717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729

第一节 灾情与战乱732

第二节 农田水利740

一、西北地区740

二、海河流域744

三、晋豫鲁皖744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745

五、云贵川地区746

六、浙闽台地区747

七、两广地区748

八、东北地区749

第三节 严重的水患与江河之失治750

第四节 民国年间的救灾活动753

第十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764

第一节 灾荒实况766

一、灾情综述766

二、灾害的趋势与特征848

一、救灾与防灾相结合850

第二节 救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850

二、救灾工作方针857

第三节 防灾建设860

一、兴修水利,治理江河862

二、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869

三、水土保持872

四、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876

五、阻止沙漠扩大化878

第四节 抗灾斗争879

一、抗洪抗旱880

二、抗震抢险883

第五节 救灾工作890

一、主管救灾的机构和任务890

二、抢救和转移安置灾民895

三、帮助灾民重建和恢复家园898

四、组织灾民生产自救、节约渡荒905

五、给予粮款及其他实物救济914

六、助人为乐,互助互济923

的方针926

七、我国政府对于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和捐赠926

八、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930

第六节 救灾工作的改革与发展935

一、改单救灾款的发放使用936

二、救灾与扶贫相结合938

三、救灾与保险相结合943

第七节 1949年~1988年自然灾害大事年表948

后记9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