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律的意义追问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律的意义追问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 谢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3561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31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律的意义追问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科学与诠释: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1

一、法哲学的科学取向与诠释学取向2

“关于”法律之诠释5

二、法哲学研究的诠释学转向10

三、法哲学诠释学取向之当代发展及其模式18

四、法哲学在诠释学转向中对待科学的态度29

第一章 法律与意义:什么是诠释学法学35

一、法律符号的主体需求背景36

第一节 法律作为符号36

二、法律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41

三、法律符号的自然地理背景46

四、规范生活:法律符号下的人类实践51

第二节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律意义56

一、自治与沟通:法律的意义追求57

二、法律的本体意义61

三、法律的象征意义67

四、法律的意义冲突及其救济72

一、法律解释:诠释学的前史77

第三节 法律意义“标志”的诠释学审查77

二、法律背景的解释:追寻法律的合法性82

三、作者动机的解释:图解立法者意志87

四、文本内容的解释:法律的意义确定性追求93

五、关于法律的对话:解释者的“视域交融”97

第二章 事实与规范:诠释学法学的对象103

第一节 事实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104

一、诠释学法学视野中的事实释义105

二、事实诠释之一:确定法律的合法基础111

三、事实诠释之二:判例法的产出方式116

四、事实诠释之三:法律的实践运用121

五、真相的虚妄:事实的冲突与明晰125

第二节 规范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128

一、规范:法律的文本形式130

二、语言性的法律规范文本134

三、行动性的法律规范文本139

四、文字性的法律规范文本145

五、相对的理性:规范的冲突与明晰150

第三节 事实与规范的矛盾及其处理154

一、事实与规范:矛盾的必然性155

二、以事实补救规范160

三、以规范诠释事实165

四、利益协调:事实与规范的取舍170

第三章 作者和读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176

第一节 法律的作者176

一、谁是法律的作者:学理诠释178

二、谁是法律的作者:实践形态185

三、作者:创造法律还是表述法律191

四、作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196

第二节 法律的读者201

一、民众:行动中的阅读和解释201

二、法律家:应用中的阅读和解释208

三、法学家:批判中的阅读和解释213

四、法律阅读中的误解、曲解及其原因218

第三节 作者与读者的阅读秩序224

一、作者的阅读秩序225

二、读者的阅读秩序230

三、秩序中的阅读235

四、诗意的法律240

第四章 理解和解释:法学家心镜的法律图像247

第一节 法学家理解法律的向度247

一、对法律之理解的阐释248

二、追问人类社会实践的价值关系253

三、寻求法律字面背后的逻辑法则258

四、解读人类行为的规范性及其法律意蕴264

五、理解法律的隐喻:法学家的法律前见269

第二节 法学家解释法律的立场273

一、价值立场:自然正义、神学正义、实证正义274

二、规范:现实社会的统治关系280

三、事实:人类交往行动的实在关系286

四、利益:降低交易成本的游戏规则290

五、文化:尊重不同“类”的固有生活方式295

第三节 法学家诠释法律的特征及地位298

一、精英立场的解释300

二、逻辑化与学理化的诠释304

三、批判和反思的诠释310

四、自治与多元的诠释315

五、法学家诠释法律的地位321

第五章 语言与文字:诠释法律的工具及效力324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325

一、诠释法律的语言霸权主义326

二、通过语言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333

三、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338

四、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344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文字工具及其效力349

一、诠释法律中的文字霸权主义350

二、文字霸权主义的精英特征355

三、以文字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361

四、以文字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368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其他工具373

一、诠释法律的逻辑工具373

二、诠释法律的修辞工具380

三、诠释法律的语法工具388

四、诠释法律的“科学”工具394

第六章 差异与整合:诠释法律的多样性及沟通400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多样性:表现401

一、诠释法律之表现方式的多样性402

二、诠释法律之方法的多样性406

三、诠释法律之目的的多样性411

四、诠释法律之效力和结果的多样性415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多样性:成因及意义423

一、“前见”在场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423

二、事物的法的本质与诠释法律之多样性429

三、法律的多元存在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432

四、诠释者的主观意图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438

五、诠释法律多样性的意义说明442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整合及其意义446

一、诠释法律的整合:一种美学的维度446

二、诠释法律之整合的原因450

三、诠释法律之整合的一般方法460

四、诠释法律之整合的意义说明466

第七章 主观与客观:诠释法律的可能趋向469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及其原因470

一、诠释法律的主观性释义471

二、诠释法律的主观性:事物关系的向度474

三、诠释法律的主观性:法律内蕴的向度479

四、诠释法律的主观性:读者视界的向度487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及其原因492

一、诠释法律的客观性释义493

二、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事物关系的规律498

三、诠释法律的客观性:法律文本的规范504

四、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主体认知的能力510

第三节 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意义和局限515

一、诠释法律不同趋向的意义及其条件516

二、诠释法律之不同趋向的局限523

三、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局限的救济机制528

四、第三种可能趋向:诠释法律的公理性534

第八章 方法与真理:诠释法律的过程与目的541

第一节 诠释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542

一、方法的困惑:诠释学中有关方法之争的启示542

二、诠释法律:方法不能缺席547

三、认识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552

四、本体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557

五、实践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562

第二节 达致真理:诠释法律的憧憬567

一、真理的分歧与必要的释义567

二、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绝对主义观念574

三、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相对主义观念579

四、法律:存在的真理与诠释的真理582

五、法律真理的永恒距离与永恒的诠释587

一、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释义588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588

二、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历史根据590

三、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文化根据593

四、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认识根据596

五、法律的终极关怀与诠释法律的永恒598

主要参考文献603

一、国内著作603

二、译著612

三、英文资料627

后记6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