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原理 简缩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学原理 简缩本
  • 胡德海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231801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41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65页
  • 主题词:教育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学原理 简缩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教育学概论1

第一章 教育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体系1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二)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2

二、教育学的性质5

(一)“性质”一词的界说5

(二)教育学理论的主要特性5

(三)教育学的科学性质及其特点7

三、教育学的任务与意义9

(一)教育学的任务9

(二)教育学的意义12

四、教育学体系17

(一)教育学体系的含义和教育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17

(二)“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1

第二章 教育学的基础26

一、教育学基础的含义26

二、教育学的实践基础26

(一)现实的教育实践28

(二)前人的教育实践31

(三)外国的教育实践和经验33

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35

(一)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含义35

(二)教育学理论的知识基础35

四、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9

(一)教育学的相关学科39

(二)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41

第三章 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55

一、研究教育学发展历史过程的意义55

二、教育学形成以前人类教育思想概况57

(一)教育学的潜在时期57

(二)中国历史上教育思想存在概况58

(三)西方古代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概况61

三、教育学在近代欧洲的形成66

(一)教育学形成的历史背景67

(二)夸美纽斯在教育学形成中的作用与时代局限性71

(三)教育学的形成始于赫尔巴特72

四、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学派和教育学家74

(一)近、现代美国主要教育学派和教育学家75

(二)近、现代欧洲主要教育学派和教育学家79

五、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81

(一)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和教育学在中国的出现81

(二)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阶段83

第四章 教育科学研究87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意义和地位87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87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87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地位89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90

(一)从教育科学自身内容上来划分90

(二)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形式上来划分90

三、教育科学研究活动92

(一)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构成的基本因素92

(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95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97

(一)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97

(二)横断科学方法98

(三)全方位研究法99

(四)抽象方法100

(五)比较研究法101

(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法102

(七)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103

第二编 教育基本理论111

第五章 教育的起源111

一、教育起源问题的含义111

二、教育学术史上三种教育起源理论111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111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113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113

三、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117

(一)哲学上的需要理论117

(二)人类学、文化学的理论及其有关的基本结论120

(三)教育起源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122

第六章 教育的存在和发展125

一、教育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125

二、教育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127

(一)人类历史上的自在教育128

(二)人类自为教育及其三个发展阶段130

三、人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点137

(一)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138

(二)人类教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38

四、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39

(一)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因素140

(二)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因素143

五、人类教育发展的总趋势143

(一)教育发展史展示着教育形式的曲折变迁143

(二)教育内容综合化的出现144

(三)教育目标的演变147

(四)教育传递手段的发展147

(五)教育观念的更新151

第七章 教育的形态和本质154

一、教育的形态154

(一)教育形态的存在和种类154

(二)人类社会的教育形态159

二、教育的本质165

(一)认识教育本质的意义和方法165

(二)前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167

(三)教育是什么169

第八章 自我教育是人类文化另一传承手段177

一、文化传承的含义177

二、教育与自我教育在理论上的基本区别179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在实践上的统一性与互补性181

四、教育学史上两种不同的教育观186

第九章 教育的功能和地位189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189

(一)什么叫教育功能189

(二)教育对人类具有价值(或作用)的根本原因189

(三)教育存在着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190

二、教育的本体功能191

(一)教育功能的层次性191

(二)教育的本体功能及其两个基本属性192

三、教育对人的作用194

(一)教育对人的作用的表现与特点194

(二)教育的成人作用198

(三)教育对人的成材作用209

(四)人可以接受教育的基本原因和人的成材因素213

四、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及其地位224

(一)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含义224

(二)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基本特点和具体表现224

(三)教育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228

(四)教育与社会人才的培养230

(五)教育在社会、国家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236

第三编 教育活动243

第十章 教育者243

一、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243

(一)教育活动及其结构与功能243

(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244

二、教师是人类社会中专业的教育者249

(一)教师的概念249

(二)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和地位250

(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254

(四)若干非学校、非教师职业的悖论259

三、教师的基本职责260

四、教师的条件与素养261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261

(二)教师的业务素质265

(三)教师的教育理念268

第十一章 受教育者270

一、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特点270

(一)“受教育者”一词的含义270

(二)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270

(三)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具有的基本特点273

二、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77

(一)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277

(二)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279

三、人的发展与先天禀赋282

(一)人的先天禀赋282

(二)人的思维存在着差异287

第十二章 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291

一、教育目标291

(一)教育目标的作用和依据291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295

(三)我国的教育目标297

二、教育内容299

(一)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关系299

(二)学校中教育、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功能300

第十三章 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306

一、教育形式306

(一)教育形式的含义306

(二)自为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307

二、教育手段309

(一)教育手段的含义309

(二)媒体的发展历史311

(三)电子媒体对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意义316

第四编 教育事业326

第十四章 教育事业及其目的与结构326

一、教育事业概述326

(一)“教育事业”一词的主要含义326

(二)教育事业部分普遍包含的基本内容327

二、教育事业的目的330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330

(二)教育事业的目的与教育结构330

(三)教育事业的基本目的332

三、教育事业的结构332

(一)教育事业结构概述332

(二)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335

(三)教育事业的基本结构337

(四)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和现行学制的构成340

(五)我国各级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实施教育的机构342

第十五章 教育与社会346

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46

(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之含义346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之基本内涵346

二、教育事业的存在与发展对社会的依存性347

三、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350

(一)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含义与意义350

(二)教育事业在促进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354

(三)教育系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355

(四)知识经济与教育事业357

四、教育事业与社会政治359

(一)什么是政治359

(二)社会政治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和作用360

五、科学文化与教育362

六、社会意识形态与教育369

第十六章 教育事业的管理372

一、管理和教育事业管理372

(一)“管理”一词的含义和意义372

(二)教育事业管理的含义、性质和特征375

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管理377

(一)西方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管理377

(二)教育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378

三、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和责任382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382

(二)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责任384

四、教育行政机构配置和教育管理的原则387

(一)教育行政机构配置的基本原则387

(二)教育行政管理的原则388

五、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管理395

(一)国家机关职权和责任的分工395

(二)今后改革与进一步完善的任务396

十七章 教育事业管理的法制化398

一、教育事业管理法制化的含义、意义与特点398

(一)教育事业管理法制化的含义与意义398

(二)教育事业管理法制化的特点399

二、国外教育立法的历史发展及特点402

三、我国教育法制的建设405

(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历程405

(二)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基本框架40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及其意义409

(四)我国完备的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415

四、教育法制建设与教育法学416

(一)建立教育法学的意义416

(二)教育法学的基本内容418

第十八章 教育评价420

一、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420

(一)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420

(二)教育评价的对象422

二、教育评价的分类、性质和作用423

(一)教育评价的分类和性质423

(二)教育评价的作用424

三、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标准426

(一)教育评价的原则426

(二)教育评价的标准428

四、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步骤429

(一)教育评价的类型429

(二)教育评价的步骤433

五、我国两种基本的教育评价制度434

(一)教育督导制度435

(二)教育评估制度436

主要参考书目438

后记4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