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和谐中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和谐中国](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2270492.jpg)
- 朱有志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4385013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160MB
- 文件页数:503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和谐中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智慧3
第一章 古代的和谐智慧(远古—1840)3
一、远古至先秦时期的和谐智慧3
1.远古的原始和谐3
2.夏商周奴隶制时代的和谐因子6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和谐主张11
二、秦汉时期的和谐智慧31
1.秦汉新道家的和谐思想31
2.取得独尊地位后的儒家和谐思想37
3.汉代统治者的和谐举措42
4.“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和谐思想45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和谐智慧47
1.魏晋玄学中的和谐元素47
2.隋唐儒、佛、道思想中的和谐因素52
3.隋唐封建盛世的和谐主张与实践59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和谐智慧63
1.北宋进步思想家的和谐思想63
2.南宋思想家的和谐思想67
3.明清以仁、爱、平为内核的乌托邦思想72
4.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和谐追求79
第二章 近代的和谐主张(1840—1919)85
一、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时期的和谐智慧85
1.早期经世思潮中的和谐意蕴85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和谐理念88
3.太平天国的平等和谐思想91
二、洋务运动至戊戌维新时期的和谐智慧95
1.洋务及早期维新思潮中的和谐智慧95
2.戊戌维新时期的和谐思想与实践98
3.梁启超“新民”思想中的和谐元素106
4.康有为大同思想中的和谐元素108
三、清末民初的和谐智慧111
1.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和谐意蕴111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和谐内涵123
3.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和谐旨意126
第三章 现代的和谐思想(1919—1949)13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和谐智慧131
1.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党的和谐思想与实践131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党的阶级和谐思想与实践134
3.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和谐思想与实践138
4.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和谐思想与实践144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外人士的和谐思想评析147
1.新三民主义的和谐思想148
2.五四前后改良派的和谐思想和主张149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改良派的和谐思想和主张150
4.抗战时期民盟等党派的抗战和谐思想154
5.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和谐思想156
中篇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追求161
第一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思考161
一、整合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稳定的和谐旨意161
1.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162
2.“不要四面出击”战略方针中的和谐意蕴163
3.我党建国初期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164
二、协调十大关系的和谐意蕴166
1.《论十大关系》的和谐主旨166
2.《论十大关系》中经济关系的和谐意蕴168
3.《论十大关系》中政治关系的和谐意蕴170
4.《论十大关系》中民族关系的和谐意蕴171
5.《论十大关系》中国际关系的和谐意蕴172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和谐意义173
1.蕴涵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诉求173
2.蕴涵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因174
3.蕴涵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指导176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和谐意蕴178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实质蕴涵和谐旨意179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丰富内容蕴涵和谐思想180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作用彰显和谐意义183
五、改革开放前我党和谐思想与实践的局限性184
1.和谐思想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184
2.有些和谐理念本身存在历史的局限性186
第二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探索190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谐内涵190
1.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190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和谐实质193
3.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195
二、“共同富裕”观中的和谐内涵198
1.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199
2.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00
3.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202
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和谐深意204
1.“一国两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205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及其前景206
3.“一国两制”构想的和谐深意209
四、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和谐内涵212
1.“四有新人”是“自由—和谐”的重要条件213
2.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人们团结起来215
3.要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217
五、“两手抓、两手硬”的和谐旨意219
1.“两手抓”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方法论219
2.“两手抓”的基本内容220
3.“两手抓”战略方针的和谐意义223
第三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追求22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和谐深意226
1.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27
2.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和谐社会230
3.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232
4.建设先进文化,创造和谐发展氛围234
二、“德法并举”思想中的和谐治国理念236
1.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的和谐理念237
2.以德治国的和谐内涵238
3.“德法并举”,推进社会和谐240
4.“德法并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242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和谐意义245
1.全面小康,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245
2.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46
3.全面小康,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248
四、和平、稳健的外交方针与和谐国际环境249
1.深化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249
2.丰富和发展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等主张251
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全方位外交252
4.坚持以“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53
5.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54
第四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构想256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256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国内背景256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国际背景259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思想渊源262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268
1.和谐社会蕴涵着社会有机体的哲学思想268
2.和谐社会彰显科学精神的价值取向269
3.和谐社会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人本关怀270
4.和谐社会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271
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74
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指向274
2.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277
3.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方针279
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281
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83
1.社会和谐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283
2.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重要标准286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287
下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293
第一章 和谐中国的政治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293
一、完善基本政治制度293
1.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293
2.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296
3.完善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299
二、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302
1.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社会和谐意义302
2.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应坚持的原则305
3.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途径306
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308
1.基层民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308
2.当前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任务310
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措施312
第二章 和谐中国的法治环境: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314
一、完善法律体系,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314
1.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315
2.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316
3.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的法律体系317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营造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319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319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321
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324
1.健全司法体制机制是依法治国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324
2.建立健全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司法体制机制326
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328
1.法制宣传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328
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330
第三章 和谐中国的精神支撑:努力建设和谐文化335
一、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335
1.和谐文化的功能337
2.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339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40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340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343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344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346
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348
1.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348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349
3.坚持正面宣传为主350
4.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351
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351
1.把和谐创建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352
2.深入开展城乡志愿服务活动353
3.促进人的心理和谐354
第四章 和谐中国的价值追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356
一、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356
1.和谐社会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356
2.解决群众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357
3.妥善处理利益关系要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重要抓手358
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361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361
2.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对策措施362
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365
1.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365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368
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370
1.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370
2.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372
3.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社会公平375
第五章 和谐中国的调控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378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378
1.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378
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80
3.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381
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384
1.建设和谐社区的重大意义384
2.当前和谐社区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386
3.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388
4.构建和谐社区的对策措施389
三、妥善处理社会矛盾392
1.正视“矛盾凸显期”392
2.探索建立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新机制393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96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396
2.坚持社会齐抓共管,健全和完善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397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398
第六章 和谐中国的动力机制:不断激发社会活力401
一、激发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402
1.发展生产力必须激发社会活力402
2.促进社会和谐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03
二、坚持“四个尊重”,推进“三大创新”405
1.坚持“四个尊重”,激发创造活力405
2.推进“三大创新”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406
三、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407
1.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407
2.协调各方面关系411
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14
1.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414
2.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交流417
3.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19
第七章 和谐中国的环境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422
一、和谐——人与自然和解的新起点422
1.和谐——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觉醒422
2.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视野424
二、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433
1.人口可持续发展434
2.资源可持续发展438
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44
1.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444
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思路446
四、加强城乡生态环境治理450
1.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与对策451
2.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453
第八章 和谐中国的领导核心: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460
一、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460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460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462
二、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463
1.不断增强学习构建和谐社会本领的意识463
2.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硬本领464
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468
1.充分认识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作用468
2.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469
3.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和制度建设469
4.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470
5.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470
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472
1.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472
2.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475
后记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