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检验与临床诊断 心脑血管病分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检验与临床诊断 心脑血管病分册
  • 鄢盛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50911479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17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748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实验室诊断;心脏血管疾病-实验室诊断;脑血管疾病-实验室诊断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检验与临床诊断 心脑血管病分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脂类代谢及其紊乱1

第一节 血脂与脂蛋白1

一、脂蛋白的分类2

二、脂蛋白的化学组成3

三、脂蛋白的结构5

四、载脂蛋白的种类与结构7

第二节 脂类代谢有关酶类和特殊蛋白质15

一、与脂类代谢有关的酶类16

二、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特殊蛋白18

第三节 脂蛋白受体20

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20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22

三、清道夫受体23

第四节 脂蛋白代谢及高脂血症25

一、脂蛋白代谢25

二、脂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27

三、高脂血症的分类32

第2章 动脉粥样硬化37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37

一、动脉粥样硬化概述37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38

三、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检查40

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40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41

一、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41

二、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43

三、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44

四、凝血、纤溶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45

五、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46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征47

一、正常动脉壁的结构47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48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48

四、不稳定斑块的病理学形态特征50

第四节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51

一、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51

二、高脂血症病因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53

第五节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55

一、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等危症55

二、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56

三、糖尿病的病理变化59

第六节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60

一、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炎症的病理改变61

二、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62

三、炎症与斑块破裂64

四、治疗66

第3章 血栓、止血及血液流变学69

第一节 凝血途径69

一、内源性凝血途径69

二、外源性凝血途径74

三、凝血的共同途径75

第二节 抗凝血系统76

一、肝素-抗凝血酶系统77

二、蛋白C系统77

三、组织因子抑制物途径78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79

一、组成成分79

二、纤溶系统的激活和调控87

第四节 血液流变学91

一、血液的黏度91

二、血液的流动93

第4章 心血管重构99

第一节 生物活性分子与心室重构99

一、生物活性分子的生物学特征99

二、心室重构与心血管疾病111

三、生物活性分子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113

第二节 生物活性分子与血管重构117

一、血管重构与主要心血管疾病118

二、血管重构发生的机制121

三、血管重构与生物活性分子124

第5章 心脑血管病概述130

第一节 流行病学130

一、冠心病131

二、脑血管病135

三、高血压138

四、糖尿病140

第二节 心脏的解剖生理143

一、心脏的解剖143

二、心血管生理学146

第三节 脑循环的解剖生理149

一、脑循环系统的解剖149

二、脑血管生理学152

第四节 冠心病、脑卒中的诊断与分类152

一、冠心病的诊断和分类152

二、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分类154

第五节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157

第6章 心力衰竭161

第一节 急性心力衰竭162

一、病因及诱因162

二、临床表现164

三、治疗166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168

一、病因168

二、病理改变169

三、病理生理改变169

四、临床特征和心脏功能评价173

五、治疗174

第7章 异常脂蛋白血症182

第一节 临床常见的高脂血症类型182

第二节 高脂蛋白血症184

一、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185

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188

第三节 低脂蛋白血症190

一、原发性低脂蛋白血症191

二、继发性低脂蛋白血症191

第四节 血脂异常的防治191

一、血脂异常流行特点192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193

三、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节195

四、药物治疗196

五、治疗过程的监测199

第8章 高血压203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203

一、高血压的临床表现203

二、高血压的分类和危险分层204

三、高血压的测量204

四、高血压的检查、诊断与临床评价方法206

五、治疗214

第二节 继发性高血压214

一、肾实质性高血压215

二、肾血管性高血压216

三、球旁细胞瘤218

四、库欣综合征218

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19

六、嗜铬细胞瘤222

七、Liddle综合征223

八、多发性大动脉炎224

第9章 冠心病228

第一节 心绞痛228

一、发病机制228

二、临床分型230

三、危险分层233

四、临床检验233

五、诊断要点236

六、治疗原则237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238

一、发病机制238

二、病理生理239

三、临床表现241

四、临床检验242

五、诊断要点244

六、治疗原则244

第10章 其他心血管病247

第一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247

一、病因和分类247

二、病理及发病机制247

三、临床表现249

四、实验室检测249

五、诊断251

六、治疗251

第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252

一、病因及流行病学253

二、病理及发病机制253

三、临床表现253

四、实验室检测254

五、诊断257

六、治疗258

第11章 心脏移植与移植后的免疫反应和感染的治疗260

第一节 心脏移植受者的选择260

一、心脏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60

二、心脏移植受者的术前检查263

第二节 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265

一、心内膜活检265

二、生化和免疫监测269

三、免疫抑制药物浓度监测271

第三节 心脏移植术后的感染272

一、心脏移植术后的感染并发症272

二、心脏移植术后特异性感染277

三、病毒感染280

第四节 真菌感染及治疗287

一、常见的真菌感染287

二、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进展289

第12章 糖尿病307

第一节 糖尿病诊断标准修正的背景307

第二节 糖尿病新诊断标准310

一、关于糖尿病的分型310

二、糖尿病新诊断标准311

第三节 糖尿病的诊断313

一、临床表现313

二、诊断与检查313

第四节 糖尿病的治疗315

一、治疗原则315

二、糖尿病知识教育315

三、饮食治疗315

四、运动疗法316

五、口服降糖药316

六、胰岛素治疗317

七、血糖控制目标318

第13章 代谢综合征320

第一节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和工作定义320

一、代谢综合征新标准的颁布背景320

二、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新标准322

三、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新标准与以往定义的比较322

四、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新标准意义323

第二节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24

一、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324

二、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324

三、脂肪代谢和代谢综合征325

四、环核苷酸依赖的磷酸二酯酶326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326

六、神经内分泌因素327

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的防治327

第14章 脑血管病332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332

一、病因332

二、分类333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3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333

二、临床表现334

三、辅助检查336

四、诊断337

五、鉴别诊断338

六、治疗338

七、预后340

第三节 脑梗死340

一、脑血栓形成340

二、腔隙性脑梗死349

三、脑栓塞352

第四节 脑出血35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57

二、临床表现358

三、辅助检查360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361

五、治疗362

六、预后与预防363

第五节 其他脑血管疾病364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364

二、脑底异常血管网病366

三、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368

第15章 心脑血管疾病的实验诊断基础371

第一节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与管理372

一、标本的采集372

二、标本的保存379

三、标本的分离储存和转运380

四、影响检验结果的生物学因素381

第二节 心脑血管病检验项目的选择策略385

一、临床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385

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实验室指标386

三、脑血管病的主要实验室指标390

四、其他指标391

第16章 临床常规血脂检查及其应用395

第一节 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测定395

一、血脂与脂蛋白的测定396

二、载脂蛋白AⅠ及B的测定420

三、几个重要的血脂计算指标423

第二节 血脂水平的划分与应用428

一、需要进行血脂检查的对象428

二、血脂水平的划分标准429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432

第三节 血脂测定的标准化434

一、减少分析前变异对血脂测定结果的影响434

二、血脂测定的参考系统436

三、血脂测定的标准化计划438

四、我国血脂测定的标准化近况438

第17章 心脑血管病的其他生化指标的检查442

第一节 脂蛋白电泳442

第二节 载脂蛋白AⅡ,CⅡ,CⅢ和E测定446

第三节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测定448

第四节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测定450

第五节 RLP-C测定453

第六节 其他脂质的测定457

一、HDL亚组分胆固醇检测457

二、游离脂肪酸测定458

三、磷脂测定460

四、LPO测定461

五、Lp-X测定462

第七节 同型半胱氨酸测定463

第八节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测定466

第18章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471

第一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发展沿革471

第二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473

一、主要反映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474

二、主要反映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482

三、主要反映心血管炎症的生物标志物484

四、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缺血与危险性的生物标志物486

五、其他心脏生物标志物491

第三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492

第四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检测要求493

一、心脏生物标志物分析检测前应了解的信息493

二、心肌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的标本采集时间493

三、心脏生物标志物分析检测参考范围和临界值494

四、心脏生物标志物分析检测时间要求494

五、心脏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式494

第19章 血栓、止血及血液流变学的检验497

第一节 内皮细胞检查497

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497

二、6-酮-前列腺素F1α抗原测定497

三、去甲基-6-酮-前列腺素F1α抗原测定498

四、血栓调节蛋白检测498

五、血浆内皮素-1检测499

第二节 血小板的检测499

一、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499

二、血小板黏附试验500

三、血小板聚集试验500

四、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因子4测定501

五、P-选择素测定501

六、血栓烷B2(TXB2)检测502

七、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测定502

八、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503

第三节 凝血系统检测503

一、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测定(APTT)503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504

三、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凝血活性测定(一期法)505

四、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凝血活性测定(一期法)506

五、组织因子(TF)活性测定507

六、凝血因子Ⅷ抗原测定507

七、凝血因子Ⅸ,Ⅺ,Ⅻ,Ⅱ,Ⅴ,Ⅶ,Ⅹ抗原测定507

八、组织因子抗原测定508

九、纤维蛋白原检测508

十、凝血酶原片段1+2测定509

十一、纤维蛋白肽A测定509

十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510

第四节 抗凝系统的检测511

一、抗凝血酶检测511

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512

三、蛋白C检测512

四、蛋白S抗原检测513

五、抗活化蛋白C(APCR)试验513

六、ProC Global试验514

七、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检测515

八、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活性检测516

九、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因子Xa复合物(TFPI/FXa)测定516

十、狼疮抗凝物质检测517

第五节 纤溶系统的检测518

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检测518

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检测518

三、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抗原总量检测519

四、纤溶酶原检测520

五、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检测521

六、纤维蛋白单体检测521

七、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521

八、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522

九、D-二聚体检测522

十、FDP-D碎片检测523

十一、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检测523

十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检测523

十三、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2抗原检测524

十四、α2-纤溶酶抑制剂检测524

十五、Bβ1~15与Bβ15~42的检测525

第六节 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525

第七节 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528

一、纤溶系统的监测指标528

二、溶栓后再栓塞的观察529

三、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529

四、蛇毒类降纤药的监测531

第八节 血液流变学的检查531

一、全血黏度检测531

二、血浆和血清黏度检测533

三、红细胞聚集性检测534

四、红细胞变形性检测(黏性检测法)535

五、红细胞表面电荷检测(细胞电泳法)535

六、血细胞比容检测536

七、体外血栓形成试验536

八、白细胞流变学检测方法537

第20章 心血管病相关的病原生物学检查541

第一节 概述541

一、直接感染造成的心血管疾病541

二、微生物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543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检查547

一、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幽门螺杆菌547

二、幽门螺杆菌的血清学诊断549

三、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550

四、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550

五、幽门螺杆菌抗体谱检测芯片551

第三节 肺炎支原体检查553

一、形态学检查554

二、支原体培养555

三、血清学诊断试验555

四、基因诊断法556

第四节 巨细胞病毒检查557

一、病毒分离558

二、血清抗体检测558

三、基因诊断法561

第五节 其他病原微生物检验562

一、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562

二、肺炎衣原体检测方法569

三、柯萨奇病毒检测方法571

四、EB病毒检测方法573

五、单纯疱疹病毒检测方法574

六、艾滋病病毒检测方法576

第21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580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580

一、利多卡因580

二、奎尼丁583

三、普鲁卡因胺587

四、美西律590

五、胺碘酮592

第二节 强心苷595

第三节 免疫抑制药600

一、环孢素600

二、他克莫司603

第22章 心脏移植相关的临床检验608

第一节 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609

第二节 心脏移植中抗群体反应性抗体612

第三节 交叉配型614

第四节 其他相关配型615

第五节 免疫抑制药物血药浓度检测623

环孢素、他克莫司623

第六节 其他病毒学检测624

一、巨细胞病毒(CMV)624

二、EB病毒(EBV)625

第七节 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626

第八节 其他与移植关联的项目检测626

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626

二、常见传染病病原学检测627

三、细菌学检测628

第九节 在心脏移植术检验项目合理选择和应用628

第23章 心脑血管病的遗传学检查631

第一节 基本技术和原理631

一、基因多态性的基本概念与分类631

二、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方法及原理632

第二节 脂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637

一、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637

二、ApoB基因多态性分析640

三、Apo(a)的基因多态性分析645

四、其他脂类代谢相关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646

第三节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分析649

一、MTHFR基因的多态性分析649

二、CBS基因多态性分析651

第四节 凝血因子基因多态性分析652

一、凝血因子?A亚基基因多态性分析652

二、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分析654

三、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分析655

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多态性分析656

第五节 其他基因多态性分析657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多态性分析658

二、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分析659

三、ATⅡR1基因多态性分析661

附录A 心脑血管病防治相关的常用国际互联网网址664

附录B 与心脑血管病实验诊断有关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参考范围670

附录C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参考范围679

附录D 临床有关激素项目检验参考范围693

附录E 维生素及其他有关项目检验参考范围698

附录F 尿液及有关项目检验参考范围702

附录G 临床免疫学检验参考范围705

附录H 临床遗传学检验参考范围711

附录I 其他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检验参考范围7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