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 肖安邦,孙兴玲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750871583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2

一、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2

二、哲学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5

三、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1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1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20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25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25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30

第一章 物质和意识35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35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35

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37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9

第二节 人类的意识42

一、意识的起源42

二、意识的本质47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50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现代意义54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55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代意义59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63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63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63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65

三、普遍联系与系统67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70

一、运动、变化、发展70

二、永恒发展与过程73

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及旧事物的灭亡75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77

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77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78

三、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世界82

第三章 质量互变规律86

第一节 质、量、度86

一、质86

二、量88

三、度89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90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90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92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95

一、量变和质变的多样性95

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97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101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01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101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2

三、事物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外部条件105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6

一、矛盾的普遍性106

二、矛盾的特殊性107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13

第三节 把握辩证思维的实质,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121

一、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121

二、辩证思维的实质122

三、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123

第五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25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125

第二节 辩证的否定127

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127

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28

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29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131

一、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31

二、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36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40

第六章 认识和实践143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143

一、世界是可知的143

二、认识是反映145

三、反映具有实践能动性147

第二节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150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50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153

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156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标准157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标准157

二、真理的价值性和大众化164

三、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关系167

第七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170

第一节 认识的过程性170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70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73

三、认识的反复和发展175

第二节 真理的过程性178

一、真理的过程性178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81

三、真理和谬误184

第三节 提高主体认识能力188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88

二、主体认识能力191

三、提高主体认识能力194

第八章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197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97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特殊性197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99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科学解决及其意义201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03

一、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203

二、社会规律实现的条件205

三、社会条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207

第三节 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208

一、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208

二、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及其表现209

三、历史过程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215

第九章 社会基本矛盾224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24

一、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224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227

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28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2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31

一、经济基础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31

二、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制度、设施的总和231

三、经济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32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34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36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236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237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37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24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24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党的基本路线242

第十章 阶级和国家249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49

一、阶级的产生及实质249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52

三、阶级分析方法253

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254

第二节 国家256

一、国家的本质256

二、国家的职能258

三、国家的消亡259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261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261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26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266

第十一章 意识形态269

第一节 意识形态及其本质269

一、社会意识269

二、意识形态274

三、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278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280

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280

二、意识形态的反作用283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286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28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与斗争289

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291

第十二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97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297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根本对立298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02

三、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作用的主客观条件30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06

一、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06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09

三、人民群众是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基础311

四、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关系312

第三节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14

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314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315

三、执政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319

第十三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322

第一节 社会进步322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322

二、社会进步的标准325

三、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326

第二节 人的发展329

一、人与发展329

二、马克思论人的发展331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33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33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336

二、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塑造人339

三、社会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342

后记3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