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宣威市第一中学校志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宣威市第一中学校志 上
  • 宣威一中校志编纂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53673973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62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687页
  • 主题词:宣威市第一中学校-校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宣威市第一中学校志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概述1

大事记6

民国十六年(1927年)6

民国二十年(1931年)6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8

民国三十年(1941年)8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9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1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以前)12

1949年13

1950年13

1951年14

1952年14

1953年15

1954年15

1955年16

1956年16

1957年17

1958年17

1959年18

1960年19

1961年20

1962年20

1963年21

1964年21

1965年21

1966年22

1967年23

1968年23

1969年24

1970年25

1971年25

1972年26

1973年26

1974年26

1975年27

1976年27

1977年27

1978年28

1979年28

1980年28

1982年28

1983年29

1984年29

1985年29

1986年30

1987年30

1988年30

1989年30

1990年31

1991年31

1992年31

1993年31

1994年32

1995年32

1996年32

1997年33

1998年33

1999年33

2000年34

2001年34

2002年34

2003年35

2004年35

2005年36

第一章 校名·行政机构37

第一节 校名沿革37

第二节 历任校长(革命委员会主任)和行政机构39

第三节 处室机构与职责46

学校办公室46

教务处47

教研室48

政教处50

总务处51

附53

年级主任工作职责53

班主任工作职责54

教研组长工作职责55

备课组长工作职责56

第二章 党群组织5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5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产党在一中的组织建设、活动情况及其领导下的学生运动57

(一)组织建设57

(二)活动情况及其领导下的学生运动5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在一中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情况72

(一)组织建设72

(二)工作情况76

第二节 群团组织106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6

(一)团的组织建设106

(二)团的活动109

(三)团委工作职责114

(四)团委书记工作职责115

二、中国少年先锋队116

(一)建立·发展116

(二)活动119

(三)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职责123

三、工会123

四、教职工代表会129

五、学生会131

六、三民主义青年团(简介)136

七、童子军(简介)137

八、红卫兵(简介)138

第三章 教育教学142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14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14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146

(一)1949年12月—1957年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146

(二)1958年—1965年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148

(三)1966年5月—1976年10月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151

(四)1977年—2005年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152

第二节 学制·课程·教材158

一、学制158

(一)民国《壬戌学制》158

(二)三·三制学制158

(三)三·二制学制158

(四)二·二制学制159

二、课程159

(一)民国时期开设课程情况15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反“右”时开设课程情况160

(三)大跃进时期至“文革”前开设课程情况161

(四)“文革”时期开设课程情况162

(五)“文革”结束至20世纪末开设课程情况163

(六)21世纪初开设课程情况164

三、教材168

(一)民国时期使用教材情况16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前使用教材情况168

(三)“文革”时期使用教材情况171

(四)粉碎“四人帮”至今使用教材情况172

(五)宣威一中开办的初、中等专业学制、课程和使用教材情况173

第三节 考试·考查175

一、考试175

(一)考试种类简述175

(二)民国时期的考试17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考试176

二、考查178

第四节 阅卷179

一、个人阅卷179

二、交叉阅卷179

三、流水阅卷179

第五节 记分方法181

一、清末及民国记分方法181

(一)百分法及等级制181

(二)学分法18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记分方法181

(一)百分法181

(二)五级记分法181

(三)150分和120分记分法182

(四)等级记分法182

第六节 教学方法183

一、传统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原则183

二、民国时期的主要教学方法18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教学方法183

第七节 政教处成立后的德育工作186

一、“两史一情”教育187

二、“七个一工程”活动188

三、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189

四、建立德育基地190

第八节 艺术教育192

一、音乐教育193

二、美术教育203

第九节 体育20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体育教育简况20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体育教育情况209

三、部分体育锻炼统计表213

第十节 卫生21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卫生教育简况21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卫生教育情况219

第十一节 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230

一、20世纪50年代初的劳动教育230

二、1957年毛主席提出教育方针后的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233

三、“五·七”指示发表后的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236

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237

第十二节 国防教育239

一、民国时期的国防教育239

(一)基础知识教育239

(二)三级课程训练240

(三)童子军训练24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防教育243

(一)基础知识教育243

(二)爱国主义教育249

(三)全民皆兵时和以后的民兵工作及军事训练251

(四)军训264

第十三节 节假日活动270

校庆270

开学典礼270

毕业典礼271

元旦271

春节271

“三·八”国际妇女节272

清明272

“五·一”国际劳动节272

“五·四”青年节272

“六·一”国际儿童节273

教师节273

国庆节273

第十四节 教研和各科教学常规规范化要求274

一、教研274

(一)教研机构的成立及教研活动的开展274

(二)教师培训276

(三)教研成果278

二、教学常规规范化要求280

政治280

语文284

数学287

英语291

物理294

化学、生物299

历史、地理303

音乐305

美术308

体育310

第四章 教师315

第一节 来源315

一、选聘315

二、统一分配316

三、聘任316

第二节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317

一、首次职改317

(一)职改背景317

(二)职改情况320

(三)复查320

二、转入经常性评聘321

第三节 履职考核321

一、考核程序322

二、考核原则323

第四节 专业技术职务转入经常性的晋升323

一、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和推荐324

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326

三、职员和工人的职务评聘326

四、特级教师的评选326

五、首次职改至2005年评审通过的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名单及任职资格取得时间327

第五节 教师待遇340

一、政治待遇340

(一)评选先进340

(二)吸收入党341

(三)农转非342

(四)落实政策,平反昭雪342

(五)建立教师节,颁布《教师法》343

(六)参政议政344

二、经济待遇346

(一)工资346

(二)福利补助358

(三)公费医疗361

(四)其他363

第五章 学生366

第一节 生源·招生分班情况366

一、生源366

(一)正常录取366

(二)推荐366

(三)保送367

(四)跳级367

(五)插班367

(六)试读367

(七)借读367

(八)自费367

(九)择校367

二、招生分班情况368

(一)民国时期各年招生班级情况36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招生概述及班级设置情况369

第二节 管理377

一、三级管理377

(一)学校377

(二)年级组381

(三)班级管理382

二、学籍384

(一)入学387

(二)退学(开除)387

(三)转学389

(四)留级390

(五)休学、停学与复学391

(六)毕业392

(七)其他395

第三节 学生待遇396

一、助(奖)学金396

(一)民国时期39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96

二、学杂费减免400

三、粮食油肉401

四、医药费403

五、其他403

火车票半价优惠403

假期乐园补助404

贫苦少数民族学生寒衣等补助404

新生赴校路费补助404

第六章 教育经费·学校建设405

第一节 教育经费405

一、民国时期教育经费405

(一)来源405

(二)支出40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教育经费407

(一)国家及地方政策的相关部分规定407

(二)来源408

(三)支出409

第二节 学校建设417

一、民国时期的建设417

(一)30年代的建设417

(二)40年代的学校建设41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校建设418

(一)1950年—1954年的建设418

(二)1956年—1977年的建设419

(三)1978年—1989年的建设421

(四)1993年—2005年的建设424

三、校门的变迁427

四、表428

五、图432

第三节 校史暨德育展室等室介绍435

校史暨德育展室435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436

物理实验室438

化学实验室440

生物实验室442

音乐室443

美术室444

医务室444

图书阅览室446

资料室448

第四节 大成殿及其他文物448

大成殿448

善庆寺450

康熙铜钟451

小碑林451

耿让墓碑451

《洪桥三教寺常住碑记》碑452

《耿屯合堡受长发害老少形魂之总墓》碑453

杨福祯《诰封碑叙》碑455

《楚圣宫重建戏楼碑》457

《云南省立宣威乡村师范学校校碑》(残)457

第七章 荣誉录458

第一节 学校集体荣誉录458

第二节 教师获奖录465

一、受市级及其以上表彰荣誉录465

二、指导及论文获奖荣誉录470

第三节 学生获奖录480

一、获省、地(市)三好、优干录480

二、学科竞赛获奖录(地区级以上)483

三、其他(地区级以上)501

第八章 人物502

第一节 传记·简介502

一、烈士502

黄克非502

刘大国504

刘卫506

李涛507

费清道508

刘家绶509

唐兴义510

耿介510

费石亲512

刘崇信512

冯文朗512

二、历任校长(革命委员会主任)513

陈昌郁513

王宏德513

李荣鎏513

邱秉纲514

徐启铭514

莫翰文514

赵典五515

林德昆515

李继寰516

赵顺文516

华宝谷517

孔维纲517

黄定元518

何道普519

三、在职高级教师520

何道普520

陶海成520

朱龙全520

徐学魁521

耿国宝521

余庆富522

王光清522

徐任昆522

朱家刚523

徐焕新523

杜关全524

黄正雄524

冯灿华524

黄仁国525

晏祥爱525

李芩525

龚志方526

张彩碧526

李买琼527

余绍榛527

陶飞527

朱家云528

浦勤528

赵康林529

朱维义529

李启和529

赵明东530

严福兰530

朱莉群531

施辉党531

王邦才531

杨玉才532

缪群书532

许琼华532

陈丽琼533

黄初雄533

崔光伟534

高美莲534

秦敏534

夏满仁535

朱琉贞535

朱天翔535

赵龙536

姜泽柱536

施辉平537

吴兴奇537

叶琬莹537

刘勇538

许林勇538

李鸿538

浦菜云539

李载波539

锁正允540

庄学礼540

吴毅540

周光惠540

滕鹏541

魏承芬541

张应赞542

吴兴锋542

四、曾在一中工作过的部分教师543

陈昌郁543

缪果章547

李俊英548

施济仁549

缪秋沉549

徐文烈550

缪炽章554

缪炯章554

马开樑555

孟非梦555

宁直556

杨兴楷558

吕昭德560

朱君和561

缪融和561

缪克惠561

李琼端562

杨墉562

缪祥槐563

师俊563

许南波563

朱勃564

缪祥烈566

缪子文568

陈明达569

宁建功569

孙阳谷569

钱云轫570

王文炳570

陈宣谟571

刘玉贞571

高永堂571

李琼莹572

张凤鸣573

吕堃573

华珽574

师志574

邱存仁574

吕祖祐575

陶靖575

贺继玉576

张瑞麟577

许如雄577

王廷远578

宁明功578

张永芳579

周福祥579

张坚父580

郭树人580

李应才582

崔庆和584

朱天飞585

何兆先585

罗冰586

李清587

郭晓玲588

陈彪589

宁伯锁590

吕庆芬590

张德明590

范全伟591

岳雪梅592

文应柱592

徐发富593

赵映文593

耿国贤594

许梅芬594

何学平595

五、曾在一中就读过的部分学生596

(一)596

孔晓楼596

缪祥焘597

李荫民598

徐可美598

杨峰599

符开武601

陈仕林601

李兴儒601

费纯亲602

缪世伟602

唐兴才603

尹昭旭603

张福崇604

常丕义604

费跃605

徐秉琳605

耿精606

吴应昌606

李荫祥607

孔德章608

徐美兴608

孙发昌609

宁尚云609

王文惠610

赵慧珠610

赵俨611

徐永坤611

孙厚昌612

朱学祯612

刘琳613

符珍云615

樊家多615

邱淑静615

张霖616

何积仁616

王健617

李家材617

陈集信618

杨铎618

朱发虞619

胡云光619

胡韵波620

朱树奎620

朱树信621

王文珍621

徐兰芬621

尤正发622

王天佑622

李开树623

龙学清623

朱庆泰624

陆继光624

徐炳尤624

尤力625

孙周远626

王定荣626

晏廷爱627

牛平627

高永富627

杨万林628

唐正达628

李明和629

刘招发629

李寿延630

李龙苍631

徐玉兰631

陈世贵632

杨桂华633

朱家美634

许建平634

包继平635

宁德亮635

杨焜荣636

陈世波637

张光旭638

李建泽639

符泽卫639

(二)640

朱金炜640

孙必兴640

向林641

尤中642

杨春城642

崔宗云643

浦恩浩643

朱如泰643

张光照644

宁嘉馥644

董华兰645

刘伟645

李荣高646

李荫厚646

张福学647

管彦忠648

吴兴惠649

何正芳650

赵光材651

李学忠652

王正显652

何邦祥653

沈家友654

刘光兴654

杨光斗655

王光照655

王文秋656

缪祥嗣657

樊同伟658

高小和658

耿美香659

朱祥琨659

刘静660

高体玉661

沈立芬662

下册663

第二节 名录663

一、在职教职工663

二、已知曾在一中工作过现未在一中的教职工682

三、已知曾在一中就读或执教后成为副县(团)级及其以上人员685

四、已知曾在一中就读或执教后成为副高职称及其以上人员690

五、高考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录取学生701

1958届702

1959届702

1960届703

1961届703

1962届704

1963届704

1964届704

1965届705

1977届706

1978届706

1979届707

1980届707

1981届709

1982届710

1983届712

1984届714

1985届716

1986届718

1987届720

1988届723

1989届725

1990届727

1991届729

1992届730

1993届732

1994届734

1995届738

1996届742

1997届746

1998届752

1999届760

2000届768

2001届777

2002届786

2003届794

2004届803

2005届811

六、历届教学班·学生822

(一)初中823

1.校本部823

2.板桥分校1076

3.宣威五中并入一中的甲、乙、丙班1079

(二)高中1081

(三)专业班级一览表1360

(四)部分专业班1360

附录 文稿图片1365

一 诗词联文选1365

诗1365

腿并没有断——给祥烈&李开鼎 1365

文学礼赞&李其纲 1366

无题&郭树人 1367

宣威三校校友回乡联欢抒怀·重回母校宣威中学&张福崇 1368

校园春晨&许梅芬 1369

词1369

摸鱼儿·杂感&缪祥烈 1369

联1370

赠当年的老师和革命前辈&朱发虞 1370

联一副&张福崇 1371

联二副&耿国宝 1371

文1372

忆耿介同志&文庄 1372

回忆李涛烈士&李荫嘉 1374

回忆高永堂老师&尹祥光 1375

我的父亲许如雄&许建平 1377

宣威中学1941年9月至1942年2月反对伪县长彭元槐的斗争经过&费跃 1378

开办正路书店前后&徐可美 1381

一些小事的回忆(节录)&代正光 1385

就学宣威一中的日子&管仕斌 1388

宣威一中执教三十年&余蒙 1390

仰望的回忆&包其祥 1393

一点回忆&李祥祯 1396

我的三叔孟非梦&孟大綍 1397

校园杂忆&孔德纬 1398

劳动归来&王刚豪 1401

终生难忘的一次作文批语——兼悼我的老师孙心纯&孙心世 1402

在宣威县中的点滴回忆&朱如泰 1403

我的一点回忆&高体忠 1405

我的回忆&杨万祥 1406

三年初中打基础终生不忘母校情&吕世瑞 1407

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王开良 1408

难以忘怀的记忆&包继清 1410

二 参考资料选1413

宣威一中“文化大革命”简史&耿国宝 1413

县立中学校(《宣威县志稿·卷六》)&缪浒澄 1434

两级小学校(《宣威县志稿·卷六》)&缪浒澄 1435

《宣威县教育概览》摘录&李俊英 1435

陈其栋向云南省政府呈报红九军团入宣威情况1436

宣威县政府布告&彭元槐 1437

板桥等乡(镇)长给县政府的回复1438

讨浦周铨檄文&宣威县宣籍学生战时工作团 1439

宣威中学全体教职员给龙云的呈报&宣威县立中学全体教职员代表:施济仁 钱嗣谦 1440

李荣鎏给彭元槐的辞职报告&李荣鎏 1443

为查报宣威县县长彭元槐因航委会汽车在该县二区地界被抢缉办发生学潮一案详情呈请核办由&谢显琳 1443

云南省政府令&龙云 1446

宣威三青团筹备处密报&尹烈钧 1447

云南省人民政府训令&陈赓 1447

宣威县人民政府通知&卞文学 1449

为呈报我校应领西南解放胜利纪念章名册由&陈昌郁 1449

布告&陈昌郁 1451

函&陈昌郁 1451

榕峰第一中学报五级记分标准请批示1452

通告&一中革委 1452

陈宣谟给《鼓楼洞下的啜泣声》的注1453

宣威县中校歌歌词解读&邱秉纲 1453

燎原社始末&张福崇 1454

宣威人代会常委会给陈昌郁开会的《通知》1457

老三校学生联合巡回宣传大队印章1457

有“校庆日”记录的照片1457

1950年省人民政府文教厅通知学校学习“关于纠正违反知识分子政策偏向”的《通知》1458

1950年10月省人民政府训令:颁行《云南省中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1458

1951年的招生简章14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9年7月)的初中毕业证书1459

1951年1月的教职工薪给表1459

陈昌郁在初中《贰拾贰班同学录》中的题词1460

盖有一中“文化革命委员会”图章的串连证明1460

宣中初二十六班在泮池桥上的合影1460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宣中学生出校证明1460

宣威一中过去的泮池1461

对一中过去错处错划教师平反的有关文件(部分)1461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学生使用的饭票1461

曲靖各县抗美援朝捐献武器款项统计表1461

宣威一中1983年30年以上教龄教职工合影1462

宣中全体女同学为欢送毕业同学摄影留念1462

1983年9月,张福崇等部分老校友回校看望合影1462

初三十六班青年团员、少先队员合影(1954年)1463

三台洞(民国廿四年)1463

三 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选1464

书法1464

给仲余弟夫妇五十寿文手稿&缪浒澄 1464

日记手稿&缪浒澄 1464

彤史名标&施济仁 1465

周荣廷手稿&周荣廷 1465

题赠彭登义下联&孟非梦 1466

书诸葛亮《诫子书》&符瓒五 1466

书耿国宝句&符瓒五 1466

庆宣威撤县设市作诗并书 另一幅&高永堂 1467

书诸葛亮《诫子书》&师志 1467

春华秋实 另一幅&宁明功 1468

书陆游《卜算子·咏梅》&张坚父 1468

书冯延巳词《三台令》二首&张坚父 1469

书怀素自叙帖 另一幅&朱祥琨 1469

书李白诗 另一幅&张庆贵 1470

天真&包继平 1470

书杜甫《春夜喜雨》&包继平 1470

联一副&陈道专 1471

书王维《山居秋暝》&徐学魁 1471

联一副&徐天有 1472

书宋词一首 另一幅&孙心悟 1472

书清人诗一首 另一幅&徐鹏 1473

联一副&朱庆美 1473

书王维《渭川田家》&黄浩安 1474

《铭刻历史,把握人生——青少年思想教育专题讲座》(部分)&杨光斗 1474

美术1475

葡萄&孟非梦 1475

抚琴听泉&孟非梦 1475

秋山飞瀑&孟非梦 1475

喜到梅梢&孟非梦 1475

紫藤小鸟&张坚父 1476

梅竹&张坚父 1476

鱼翔浅底&张坚父 1476

写荷&张坚父 1476

岁月&徐森 1477

古道金秋&陶飞 1477

摄影1478

哈尼山寨美如画&孙悦翠 1478

青春无悔焊花飞&冯彦 1478

编纂本末记1481

后记&耿国宝 1488

主要参考书目1490

索引14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