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2235278.jpg)
- 杨淦,邓聿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ISBN:780128519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国有资产-资产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1
第一节 国家的经济职能3
第二节 国有企业10
一、国有企业的性质与特征10
二、国家为什么需要国有企业13
三、进一步分析: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冲突16
第三节 国有资产19
一、国有资产的涵义19
二、国有资产的形态及其转化20
三、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的关系22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27
第一节 国有资产规模及结构分布29
一、国有资产规模29
二、国有资产分布结构32
第二节 国有资产的整体绩效及原因分析41
一、国有资产的整体绩效41
二、原因分析46
第三节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50
一、对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50
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涵义、目标和原则52
三、对三个流行看法的分析55
四、国有经济的分布领域和发展定位60
第四节 国外国资管理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72
一、发达国家国资规模与结构演变的一般轨迹72
二、国外国资管理的主要模式与共同趋向78
三、国外国资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93
第三章 国有企业改革101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基本问题及其成因103
一、企业制度和经营方式104
二、当前国有企业的基本问题及其成因109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119
一、以历史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国有企业119
二、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简单回顾123
三、继续推进并完善企业制度创新130
第三节 国企改革是国资管理的重中之重135
一、企业资产重组的基本概念135
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层次和方式144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155
一、理论界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四种观点155
二、国有资产流失评价标准157
三、国有资产流失途径162
四、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治理措施163
第五节 企业激励机制与管理层收购170
一、企业激励机制170
二、管理层收购177
第四章 产权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193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195
一、什么是产权195
二、国有企业的产权缺位及其影响199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主要方向201
第二节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206
一、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资本市场206
二、资本市场的现状与缺陷212
三、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219
第三节 产权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28
一、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的必要性与作用228
二、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及存在的问题235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244
第四节 产权交易所和技术产权交易所254
一、产权交易所254
二、技术产权交易所261
第五章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269
第一节 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71
一、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272
二、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特征与弊端273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任务279
一、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279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281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282
第三节 地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模式与经验293
一、沪深模式293
二、一体两翼模式298
三、五龙治水模式299
四、地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301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新架构308
一、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308
二、国资管理新架构分析316
第五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332
一、计划体制改革332
二、投融资体制改革334
三、财政体制改革339
四、金融体制改革342
五、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43
第六节 新公有化与国资管理体制的未来演变348
一、21世纪初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挑战348
二、新公有化351
三、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性设计”359
主要参考文献370
后记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