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恢复生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恢复生态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2233063.jpg)
- 彭少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4215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生态系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恢复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1
1.2 恢复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3
1.2.1 恢复生态学早期阶段3
1.2.2 恢复生态学建立阶段4
1.2.3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阶段4
1.2.4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5
1.2.5 我国恢复生态学的发展概况7
1.3 恢复生态学的综合性与应用特征8
1.3.1 恢复生态学的综合性8
1.3.2 恢复生态学的社会实践性8
思考题9
2 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10
2.1 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10
2.1.1 陆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10
2.1.2 水生、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12
2.2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15
2.2.1 植被的破坏与减少15
2.2.2 侵蚀16
2.2.3 荒漠化19
2.2.4 石漠化20
2.2.5 土壤贫瘠化21
2.2.6 污染22
2.3 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23
2.3.1 干扰对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作用及其特征23
2.3.2 自然干扰24
2.3.3 人类干扰25
2.3.4 干扰的综合驱动力27
2.4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28
2.4.1 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动态特征28
2.4.2 退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特征31
2.4.3 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征31
2.4.4 生态退化与生态安全31
思考题32
3 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33
3.1 生态恢复的基本要素33
3.1.1 与物质相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33
3.1.2 与能量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34
3.1.3 与空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35
3.1.4 与时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36
3.1.5 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37
3.2 生态系统演替理论39
3.2.1 演替过程与演替阶段39
3.2.2 顺行演替与逆行演替40
3.2.3 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40
3.2.4 演替的主要学说42
3.3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理论47
3.3.1 脆弱性的概念48
3.3.2 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的意义49
3.3.3 脆弱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49
3.3.4 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57
3.4 生态恢复参照系58
3.4.1 自我设计理论与人为设计理论58
3.4.2 生态恢复参照系58
3.4.3 设计目标参照64
3.5 景观理论和方法在生态恢复上的使用64
3.5.1 符合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64
3.5.2 片断化理论与边缘效应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65
3.5.3 中度干扰理论68
3.5.4 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69
3.6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69
3.6.1 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70
3.6.2 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71
3.6.3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73
3.6.4 退化生态系统管理75
3.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75
3.7.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76
3.7.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77
3.7.3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比较81
3.7.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83
3.7.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策略与途径84
思考题85
4 生态恢复的技术背景86
4.1 生态恢复的目标与原则86
4.1.1 生态恢复的目标86
4.1.2 生态恢复的原则87
4.2 生态恢复的程序与技术体系89
4.2.1 生态恢复的程序89
4.2.2 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90
4.3 “3S”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93
4.3.1 “3S”技术的应用93
4.3.2 遥感数据的生态学信息提取94
4.3.3 遥感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0
4.4 生态恢复的模式与方向102
4.4.1 生态恢复的基本模式102
4.4.2 生态恢复的时间102
4.4.3 生态恢复的方向103
4.5 生态恢复的策略104
4.5.1 面向目标的生态恢复104
4.5.2 面向过程的生态恢复105
4.6 生态恢复的评价与模拟106
4.6.1 评价生态恢复的标准和指标106
4.6.2 生态系统恢复的合理性评价107
4.6.3 生态恢复的模拟108
4.7 生态恢复的社会生态学信息111
4.7.1 生态恢复的社会维度信息111
4.7.2 生态恢复选题与立项的社会问题112
4.7.3 生态恢复管理与监测的社会问题113
思考题114
5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115
5.1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115
5.1.1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概述115
5.1.2 极度退化生态系统的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116
5.1.3 次生林地生态系统的恢复120
5.1.4 退化森林恢复的生态效益123
5.1.5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一般特征126
5.2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130
5.2.1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130
5.2.2 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程序131
5.2.3 草原生态系统退化诊断与恢复目标131
5.2.4 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措施133
5.2.5 草地植被恢复的效益136
5.3 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137
5.3.1 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退化状况137
5.3.2 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诊断与健康评估141
5.3.3 退化农田生态恢复技术142
5.3.4 防止农田退化的可持续农业147
5.4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156
5.4.1 湿地生态系统及其退化特征156
5.4.2 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方法159
5.4.3 河流退化与生态恢复165
5.4.4 湖泊和水库的退化与生态恢复168
思考题171
6 景观、区域与全球生态恢复172
6.1 景观尺度上生态恢复的格局与过程172
6.1.1 景观尺度上生态恢复的意义172
6.1.2 景观尺度上生态恢复的一般过程173
6.1.3 生态恢复的景观格局分析174
6.1.4 景观功能分析177
6.1.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对景观生态学的意义177
6.2 生态区域尺度上的生态恢复179
6.2.1 区域尺度上生态恢复的意义179
6.2.2 区域尺度上生态恢复的一般过程180
6.2.3 区域生态恢复的分区181
6.2.4 区域退化的生态诊断与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划分184
6.3 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189
6.3.1 生态恢复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必要部分189
6.3.2 全球变化的现象190
6.3.3 全球变化对生态恢复的影响194
6.3.4 生态恢复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197
思考题201
7 受胁迫种群和生境的生态恢复202
7.1 受胁迫种群保护与栖息地生态恢复概述202
7.1.1 受胁迫物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202
7.1.2 受胁迫物种的濒危度划分205
7.1.3 受胁迫种群生境的退化207
7.2 受胁迫种群生态恢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08
7.2.1 保护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208
7.2.2 生境片断化及其恢复209
7.3 受胁迫种群的保护和生态恢复与生境恢复的整合212
7.3.1 受胁迫种群的保护与生态恢复的主要途径212
7.3.2 受胁迫种群的原地保育与自然保护区212
7.3.3 受胁迫种群的迁地保育220
7.3.4 受胁迫濒危物种的生境恢复222
7.4 受胁迫种群动态模拟模型223
7.4.1 种群动态模型223
7.4.2 种群遗传学模型224
7.4.3 最小存活种群与种群脆弱性分析225
7.5 遗传多样性的恢复226
7.5.1 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恢复及其意义226
7.5.2 种群遗传多样性恢复的方法229
7.5.3 生物技术在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231
思考题234
8 被破坏地的生态恢复235
8.1 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235
8.1.1 废弃矿区的主要类型与特征235
8.1.2 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程序237
8.1.3 矿业废弃地的植被形成与发展特征237
8.1.4 矿业废弃地的人工恢复241
8.2 受污染土壤的生态恢复246
8.2.1 受污染土壤及其危害246
8.2.2 被污染土壤生态恢复的程序与技术概论248
8.2.3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248
8.2.4 微生物修复受污染土壤技术253
8.2.5 被污染土壤的理化修复技术254
8.3 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256
8.3.1 废弃采石场及其危害256
8.3.2 废弃采石场的结构特征及其生态恢复的程序256
8.3.3 废弃采石场复绿的技术259
8.4 石油泄漏地区的生态恢复263
8.4.1 石油泄漏地及其危害263
8.4.2 石油泄漏土壤地的生态恢复技术265
8.5 侵蚀地的生态恢复270
8.5.1 侵蚀地的退化机制270
8.5.2 侵蚀地特点及其生态恢复程序271
8.5.3 侵蚀地生态恢复的技术与模式271
8.6 沙化地的生态恢复275
8.6.1 沙化地及其危害275
8.6.2 沙化地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步骤277
8.6.3 沙生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279
思考题282
9 城市地区的生态恢复283
9.1 城市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283
9.1.1 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化进程283
9.1.2 “三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285
9.1.3 城市热岛效应288
9.2 城市生态恢复的特点、标准与程序291
9.2.1 城市生态恢复的特点291
9.2.2 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292
9.2.3 城市地区生态恢复的程序293
9.3 城市森林的生态恢复295
9.3.1 城市森林及其意义295
9.3.2 城市森林生态恢复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整合296
9.3.3 城市森林生态恢复的方法298
9.3.4 城市森林生态恢复对城乡发展的纽带作用301
9.4 城市垃圾填埋地的生态恢复305
9.4.1 城市垃圾填埋地的形成及其环境问题305
9.4.2 城市垃圾填埋地的生态恢复程序308
9.4.3 城市垃圾填埋地的污染控制综合技术309
9.4.4 城市垃圾填埋地的生态恢复技术312
思考题315
10 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316
10.1 生态恢复的社会学316
10.1.1 生态恢复的哲学和道德316
10.1.2 生态恢复的社会维度317
10.1.3 文化、文学艺术和宣传教育角度上的生态恢复318
10.2 生态恢复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319
10.2.1 可持续发展概述319
10.2.2 自然承载力的恢复321
10.2.3 生态恢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322
10.3 生态恢复的经济学323
10.3.1 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学意义323
10.3.2 恢复生态学的生态经济内容324
10.3.3 恢复生态学的生态经济测度326
思考题336
参考文献338
附录 国际恢复生态学学会《生态恢复纲要》简介364
索引365
后记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