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8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08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198399.jpg)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0310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84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708页
- 主题词:工业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8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08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提要1
一、解放思想——挣脱贫困低效陷阱(1978~1992年)2
二、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社会主义模式创新(1992~2000年)3
三、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探索科学发展之路(2001~2008年)7
四、结论9
Ⅰ.综合篇13
第一章 改革开放30年的工业化进程15
提要15
一、改革开放30年工业化进程的简要回顾15
二、改革开放30年工业化的成就与水平19
三、改革开放30年工业化的基本经验24
四、进一步推进工业化需解决的问题27
第二章 中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31
提要31
一、中国工业的增长奇迹31
二、中国工业在世界所处地位的变化38
三、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42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47
第三章 工业管理体制的变革49
提要49
一、工业管理体制变革的进程49
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54
三、工业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58
四、工业管理体制的未来展望61
第四章 工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67
提要67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经济政策68
二、治理整顿的任务和措施70
三、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工业发展战略与政策72
四、“十五”时期的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74
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和任务78
第五章 工业增长与市场供求关系81
提要81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长与工业品供求变化的基本特征82
二、影响我国工业品市场的供求因素分析86
三、实现工业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93
第六章 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95
提要95
一、1979~1984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调整96
二、1985~1997年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比例关系的调整98
三、1998年以来的重化工业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99
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经验103
五、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105
第七章 工业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111
提要111
一、我国工业技术进步体制、机制的变化111
二、我国技术进步的投入和产出115
三、我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展望120
第八章 工业资金与固定资产投资125
提要125
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成就125
二、工业资金来源的变化128
三、当前工业投资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133
四、提高工业投资效率的政策取向与对策建议137
第九章 工业劳动力供求与劳动制度141
提要141
一、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变化状况141
二、劳动力素质的变化145
三、劳动制度的改革149
四、结语155
第十章 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157
提要157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157
二、开放条件下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161
三、提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思路与政策建议169
第十一章 加入WTO后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175
提要175
一、中国加入WTO的重大意义和具体承诺176
二、加入WTO对中国工业发展总体影响的判断178
三、“入世”前后中国政府体制和政策变化的走向180
四、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182
五、加入WTO以来中国工业发展中值得重视的若干问题188
第十二章 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可持续发展193
提要193
一、我国对资源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的演变194
二、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196
三、我国解决工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200
四、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203
Ⅱ.产业篇207
第十三章 能源工业209
提要209
一、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过程、内容与评价210
二、能源市场开放与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212
三、能源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与产业组织调整214
四、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工业的发展217
五、未来能源体制改革的方向、重点与政策措施221
第十四章 钢铁工业225
提要225
一、钢铁工业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回顾225
二、钢铁工业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230
三、钢铁工业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35
四、推动钢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237
第十五章 石化工业241
提要241
一、中国石化工业改革与开放的历史回顾241
二、中国石化工业改革取得的成绩247
三、中国石化工业存在的问题249
四、我国石化工业下一步发展的建议251
第十六章 化学工业255
提要255
一、我国化学工业的改革历程256
二、我国化学工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就261
三、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265
四、促进我国化学工业科学发展的建议268
第十七章 机械工业275
提要275
一、机械工业改革开放30年历程回顾276
二、机械工业改革开放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281
三、促进机械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287
第十八章 汽车工业293
提要293
一、中国汽车工业改革与开放的历史回顾293
二、改革开放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评价299
三、改革开放进程中汽车工业取得的成就301
四、存在的问题304
五、中国汽车工业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方向与政策307
第十九章 电子信息产业311
提要311
一、电子信息产业30年改革开放历程311
二、电子信息产业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314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与影响因素分析319
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建议322
第二十章 轻工业327
提要327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327
二、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332
三、在改革开放中轻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335
四、“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发展展望337
第二十一章 纺织工业343
提要343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历程344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取得的成就349
三、当前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52
四、纺织工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354
第二十二章 家电工业359
提要359
一、家电工业发展30年来的四个阶段和主要特点360
二、家电工业30年来的发展成就及其经验362
三、家电工业目前的总体态势和新环境下的突出问题365
四、家电工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突破点368
第二十三章 建材工业375
提要375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材工业的改革开放376
二、建材工业改革开放的成就379
三、建材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82
四、促进建材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385
第二十四章 医药工业389
提要389
一、医药工业改革开放的历程389
二、医药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392
三、医药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96
四、医药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402
Ⅲ.地区篇407
第二十五章 地区工业发展与布局变化409
提要409
一、改革开放的区域推进409
二、地区工业发展及其与改革开放的相关性410
三、工业集中化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416
四、地区工业发展和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421
五、促进地区工业科学发展的近期对策建议423
第二十六章 我国经济特区与开发区的发展427
提要427
一、经济特区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428
二、经济特区与开发区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429
三、经济特区与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趋势434
第二十七章 区域经济合作和城市群发展439
提要439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合作的演变历程440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群的演变历程441
三、区域经济合作和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47
四、未来我国区域合作和城市群的发展方向449
五、促进区域合作和城市群发展应采取的政策措施451
第二十八章 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453
提要453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453
二、对中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458
三、未来中国区域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方向463
第二十九章 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关系469
提要469
一、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经济关系历史回顾469
二、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影响472
三、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480
四、进一步强化经济联系的措施与展望481
Ⅳ.企业篇487
第三十章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489
提要489
一、企业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490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标的确立494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497
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主要成效499
第三十一章 中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505
提要505
一、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历程505
二、企业所有制结构改革的特点和基本经验513
三、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517
第三十二章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521
提要521
一、企业横向经济联合521
二、企业集团的发展523
三、企业重组与并购526
四、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及企业规模结构的合理化529
五、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531
第三十三章 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533
提要533
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历程534
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537
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42
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547
第三十四章 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551
提要551
一、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551
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成就556
三、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560
四、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562
五、发展展望与对策建议565
第三十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的演进569
提要569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战略环境的变迁570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战略的演进576
三、中国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展望580
第三十六章 企业的国际化583
提要583
一、与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的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584
二、“走出去”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588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591
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政府对策594
第三十七章 企业管理现代化599
提要599
一、中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历程599
二、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特点、成就与差距605
三、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启示609
附录1 统计资料分析613
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工业发展概况613
(一)1978~2006年全国GDP构成613
(二)1985年工业各行业在全国地位615
(三)1996年工业各行业在全国地位616
(四)2006年工业各行业在全国地位617
(五)1978~1992年全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618
(六)1993年全国不同类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和利润的比重618
(七)2006年全国不同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和利润的比重618
(八)1978~200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对比图示619
(九)1993~2006年工业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图示619
(十)1978~2006年国有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图示620
(十一)1981~2006年不同资金来源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图示620
(十二)1985~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图示621
二、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工业发展概况622
(一)1978~2006年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的变化622
(二)1978~2006年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624
(三)1978~2006年各地区工业化率及变化626
(四)1986年、1996年、2006年各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和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比重628
(五)1981~2006年各地区国有工业产值占全国及本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30
(六)1978~2006年四大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图示632
(七)1978~2006年四大地带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变化图示632
(八)1986~2006年四大地带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图示633
附录2 中国工业大事记635
一、2007年工业大事记635
二、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656
2008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China’s Industrial Reform and Opening for the Last 30 Years659
后记684
专栏9
总—1中国已颁布的若干产业政策文件9
总—2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足迹10
1—1我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从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29
2—1中国正在快速升级吗?48
3—1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 组成部门调至27个63
3—2商务部高度警觉FDI调控64
4—1 1978~2006年中国工业增长主要指标80
5—1建立长效机制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92
6—1金碚谈如何实现重化工业又好又快发展108
7—1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一等奖)122
7—2 TCL:不懈创新结硕果122
8—1公司债才是债市主角139
8—2公司债与企业债的差别140
9—1教育部牵头引进“丰田培训课程”156
10—1中国改革开放增加了全球福利173
11—1引资从重数量到重质量191
11—2本土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191
12—1四大举措保障治污工程充分发挥减排效果205
13—1国家能源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223
14—1 2007年国际钢铁业的8大新闻239
14—2 2007年我国钢铁工业运行的8大特点240
15—1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拓展破解石油困局245
16—1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持续改组260
16—2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的循环经济产业链272
17—1徐工并购案引发外资并购新规出台289
17—2三峡工程水电装备国产化道路290
18—1上汽在双龙汽车公司的艰难整合310
19—1 TD-SCDMA创新成果最新进展325
20—1中国酒业国际化战略340
21—1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最新情况(0519)356
22—1人才引进托起顺德家电产业集群371
22—2家电产品的“中国RoHS”标准372
23—1我国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发展浅析387
23—2城市垃圾在建材行业的应用387
24—1中国医药工业并购重组渐入佳境404
25—1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424
25—2投资“北上西进”、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势头强劲425
26—1我国确立未来五年国家级开发区总体目标437
26—2自主创新引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37
27—1天津滨海新区: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新亮点445
28—1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范围465
28—2西部地区特色资源加工和优势产业发展基地466
29—1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与模式分析482
30—1辽宁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展504
31—1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关系到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重大政策法规文件511
32—1 2006年营业收入排名前50位的大企业集团525
33—1韩企撤离的背后548
34—1人才问题成为影响个体私营企业长远发展的首要因素568
35—1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582
36—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引人注目597
37—1大庆管理:在土洋结合中创新610
附表5
表总-1 1978~2006年工业总产值所反映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5
表1-1 1978~2006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21
表1-2 2005年中国各地区工业化阶段的比较23
表2-1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和制造业年均增长率33
表2-2 1980~2006年中国出口额37
表2-3 1980~2006年中国出口产品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38
表2-4污染物排放量的国际比较47
表3-1 2006年中央和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54
表5-1 1978~2007年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变化84
表5-2 1978~2006年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位次84
表5-3 1978~2006年我国消费对GDP的影响分析87
表5-4 1978~2007年我国工业增长面对的社会总需求及其结构变化88
表5-5 1978~2007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及其构成91
表6-1 1978~1984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97
表6-2 1998~2007年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比较101
表7-1 1985年至今各时段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目标与政策措施114
表7-2 1991~2006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情况116
表7-3 1991~2006年我国科技人员投入情况117
表7-4 1980~2006年我国技术改造投资额及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117
表8-1 1978~2006年预算内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29
表8-2 1997~2007年工业领域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130
表8-3 2006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行业流向132
表8-4 1990~2006年工业投资效率135
表8-5 2001~2006年我国工业污染及其直接经济损失136
表9-1 2001~2007年各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的求人倍率144
表9-2 1985~2006年工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146
表9-3 1985~2004年工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构成147
表10-1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成就158
表10-2 1980~2007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163
表10-3 1980~2007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164
表10-4 1980~2006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164
表10-5 2007年我国技术引进前10位的行业166
表10-6 1995~2007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167
表11-1 2001~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国际比较182
表11-2 2001~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额世界排位183
表11-3 2001年和2006年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183
表11-4 2001~2007年中国在《世界竞争力报告》中的排名183
表11-5 2001~2007年中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184
表11-6 2001~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变化184
表11-7 2000~2006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世界位次184
表11-8 2001~2007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185
表11-9 2002~2007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速度185
表11-10 2001~200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构成变化186
表11-11 2001~2007年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贡献186
表11-12 2001~2007年工业贡献率186
表11-13 2001~2007年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187
表11-14 2001~2006年“三资”企业占全部工业经济的比重187
表11-15 2000~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187
表12-1 1981~2005年我国工业用地情况196
表12-2 1980~2005年我国工业用水情况197
表12-3 1985~2006年我国工业污染物的排放197
表12-4 2000~2005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198
表12-5 1995~2005年我国部分资源性产品的产量199
表12-6 1978~2005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199
表12-7我国主要环境政策工具202
表12-8 2006年部分行业主要能耗指标204
表13-1 2005年能源工业外资与私营经济所占的比重213
表14-1 1978~2007年我国钢铁产量及其增长态势231
表14-2 1978~2007年我国钢铁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变化233
表14-3 1978~2007年我国钢铁工业几个主要产品的比例关系233
表14-4 1978~2007年我国钢材进出口的变化235
表14-5 1978~2006年我国占世界钢材出口份额的变化235
表15-1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家(地区)的石化生产能力247
表15-2 2007年全国石油化工主要产品的产量248
表16-1 1980~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化工工业企业产值变动情况262
表16-2 1978~2006年我国主要化工产品产量262
表16-3 1980~2006年我国化学工业国有企业产出比重变化263
表16-4 1980~2006年我国化学工业国有企业数量比重变化263
表16-5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区域分布变化264
表16-6 1990~2006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化学工业企业平均规模266
表16-7 1980~2006年中国化学工业产品进出口状况267
表17-1 1992~2006年机械工业中6大行业的销售收入比重情况282
表18-1 1978~2007年中国汽车总产量295
表18-2 2000~2007年的中国汽车出口303
表19-1 2007年与1979年相比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变化315
表20-1 1980~2007年轻工业发展情况333
表20-2 1980~2007年轻工业出口产品占全国工业品出口比重334
表22-1 1978~2005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增长361
表22-2 2005年和2006年我国主要家用电器产品进口简况364
表22-3 2005年和2006年我国主要家用电器产品出口简况365
表23-1 1979~2006年我国主要建材产品产量378
表24-1 2000~2005年部分国家医药工业贸易竞争力指数399
表24-2医药制造业R&D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国别比较400
表24-3 2005年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投入情况400
表24-4 2004年医药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比例401
表24-5 200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和出口率401
表25-1 1978年和2006年各地区工业化率及其变化412
表25-2 1978~2005年中国人均工业增加值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419
表26-1 2006年土地利用效益部分指标排在前五位的开发区430
表26-2 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部分指标排在前五位的开发区431
表26-3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433
表27-1 1995年和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地位443
表27-2各城市群所包括的城市446
表27-3 2006年各地带制造业和采矿业占制造业百分比对照447
表27-4 1995年和2005年主要城市群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448
表27-5 1995年和2005年各地带城市群在全国的地位449
表28-1 2001~2006年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458
表28-2 1999~2006年中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459
表28-3 1980~2006年各地区GRP增长速度及人均GRP相对水平的变化460
表29-1 2004~2006年澳门对内地进出口额及其占澳门对外贸易的比重473
表29-2 2000~2006年两岸贸易额占各自对外贸易的比重474
表29-3 1979~2005年两岸贸易依存度474
表29-4 1978~2005年大陆与台湾贸易情况475
表29-5 2005年和2006年大陆与台湾进出口商品构成及金额477
表31-1 1978~2006年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数507
表31-2 1978~2006年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507
表31-3 2004年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所占比重510
表31-4 2004年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比514
表31-5 2004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各工业部门的比重分组516
表31-6 2004年各省、区、市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分组517
表33-1 1984~2006年我国三种形式合同利用外资情况537
表33-2 1979~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538
表33-3 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情况538
表33-4 1993~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解决我国就业情况539
表33-5 1992~2005年我国历年以外商投资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539
表33-6 1987~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540
表33-7处于市场控制地位的外资品牌543
表33-8 2001~2007年国内外三种专利授权年度状况543
表33-9 2006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各行业的市场占有率544
表33-10 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高消耗行业中的工业总产值比重545
表33-11 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高污染行业中的工业总产值比重545
表34-1 1992~2005年全国私营企业发展基本情况557
表34-2 1992~2005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发展基本情况557
表34-3 2000~2006年私营企业进出口情况558
表34-4 2000~2006年个体私营企业就业情况558
表34-5 1992~2005年个体私营经济纳税情况558
表34-6私营企业内部主要组织架构563
表34-7私营企业就业人员构成及其与全体企业平均水平的比较564
表34-8 2005年个体私营经济公平交易状况565
表35-1 1978~1991年企业经济制度环境变迁571
表35-2 1993~2002年企业经济制度环境变迁573
表35-3 1993~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575
表35-4 2003~2006年企业经济制度环境变迁575
表35-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战略演进578
表36-1 2003~2006年中国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587
表36-2 2007年中国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比较592
附图17
图1-1 1952~2005年轻重工业产值比例17
图1-2 1978~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
图1-3 1978~2007年中国三次产业比例变动20
图2-1 1978~2006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指数32
图2-2 1978~200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及其占世界比重的变化35
图2-3 1980~2006年中国吸引FDI及其占世界和发展中国家比重的变化36
图2-4 1980~2006年中国FDI流入存量及其占世界和发展中国家比重的变化36
图2-5 1978~2006年中国进出口额及其占世界比重的变化37
图2-6 1981~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及其比重的变化41
图3-1中央主要工业管理部门改革和职能转换52
图5-1 1978~2007年中国GDP和工业增长速度82
图5-2 1978~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83
图8-1 2006年城镇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130
图8-2 2006年全部“三资”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所占比重131
图8-3 2006年城镇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所占比重132
图8-4 2001~2007年直接融资占金融市场融资总量比重133
图8-5 1991~2006年我国工业投资的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134
图9-1 1979~2002年工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率143
图9-2 1983~2006年城镇工业专业技术人员变动趋势147
图10-1 1981~2007年中国与世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长率162
图10-2 1990~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68
图13-1 1982~2002年国有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218
图13-2 2003~2006年全国城镇能源工业投资额219
图13-3 1992~2005年能源工业的利润增长趋势219
图13-4 1995~2005年能源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之差的变动趋势220
图14-1 1978~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及在全球中的占比231
图15-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组织机构演化243
图15-2石化行业产业链与竞争程度249
图16-1 1990~2006年化学工业产品、原料和燃料动力价格变动比较268
图18-1中国汽车工业政府管理体制演变296
图24-1 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393
图24-2 1995年和2005年中国医药工业的产业结构393
图24-3 1993~2005年医药工业进出口贸易变化395
图24-4 1995年和2005年中国医药工业商品出口结构395
图24-5 2006年第3季度末医药制造业前十位企业销售收入集中度397
图24-6 1992~2005年中国医药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398
图24-7 2005~2006年中国医药商品贸易竞争力指数399
图25-1 1978~2006年中国省区市工业增长排序411
图25-2 1978~2006年中央直辖市工业化率变动413
图25-3 2005年地区工业发展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的相关性413
图25-4 2005年地区工业发展与非国有投资比重的相关性414
图25-5 2005年地区工业发展与实际FDI的相关性415
图25-6 2005年地区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相关415
图25-7 1986~2005年地区工业发展与FDI和贸易额的相关性变化416
图25-8 1978~2006年中国四大区域板块工业份额变动417
图25-9 1978~2006年沿海三大经济圈工业占全国份额变化417
图25-10 1978~2006年中国省区市工业集中化程度与趋势418
图25-11 1952~2005年中国工业集中指数变动趋势(考虑人口因素)419
图26-1 2006年高新区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按技术领域分布431
图28-1 1980~2006年中国四大区域人均GRP相对差距的变化462
图28-2 1978~2007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贫困发生率462
图29-1 1995~2005年内地与港澳贸易情况476
图33-1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空间分布演进535
图33-2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政策重点演进536
图35-1 1978~1992年国家定价机制的演变572
图35-2国际化的渐进方式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