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系统技术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息系统技术概论
  • 陈福集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2889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18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信息系统-信息技术-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息系统技术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信息系统概述1

一、数据、信息和信息系统1

二、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5

三、信息系统的特点7

第二节 开发信息系统面临的技术问题8

一、数据、信息的获取技术8

二、信息的传输技术14

三、信息的存储技术17

四、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21

第三节 信息系统技术的最新进展22

本章小结28

第二章 数据采集技术35

第一节 数据采集概述35

一、数据采集的基本概念35

二、数据采集的基本功能35

三、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组成36

四、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37

五、数据处理及其任务38

第二节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39

一、概述39

二、采样过程39

三、采样定理40

四、量化过程与量化噪声40

五、编码41

六、孔径误差与采样保持41

第三节 数据采集系统的常用器件43

一、模/数转换器43

二、数/模转换器44

三、模拟多路开关46

四、测量放大器46

五、采样/保持器48

六、输入输出接口板卡48

第四节 采样数据预处理技术50

一、系统误差的校准50

二、采样数据的标度变换52

三、线性化处理和非线性补偿53

四、采样数据的数字滤波54

第五节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56

一、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步骤56

二、数据采集系统方案设计57

三、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58

四、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59

本章小结60

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技术64

第一节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64

一、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64

二、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64

三、闭环控制系统示例及其组成65

四、控制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67

五、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概论69

第二节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70

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70

二、控制系统的分析77

三、控制系统的校正85

第三节 传感器和执行器89

一、传感器89

二、执行器92

第四节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94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原理与组成94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与特点95

三、接口和过程通道技术97

四、数字PID控制器101

五、工业控制计算机104

第五节 集散控制系统106

一、集散控制系统的概念106

二、集散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106

三、典型集散控制系统简介107

第六节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110

一、现场总线概述110

二、现场总线的体系结构111

三、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113

四、现场总线系统的应用114

本章小结115

第四章 CAD技术120

第一节 CAD概述120

一、产品设计与CAD120

二、CAD的基本概念122

三、CAD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124

四、CAD技术的发展趋势124

第二节 CAD系统的组成126

一、CAD系统的硬件组成127

二、CAD系统的软件组成129

第三节 CAD建模技术132

一、基本概念132

二、几何建模技术132

三、特征建模技术137

第四节 CAD的常用处理技术142

一、产品数据交换技术142

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148

第五节 CAD软件及应用152

一、常用CAD软件152

二、CAD软件的二次开发154

本章小结159

第五章 CAM技术164

第一节 CAM概述164

一、CAM的基本概念164

二、CAM系统的软/硬件环境165

三、CAM技术的作业流程167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设计168

一、CAPP的基本概念169

二、CAPP系统的组成171

三、CAPP系统的工作原理172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176

一、数控加工基础176

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178

三、前置处理与后置处理181

四、数控加工仿真183

第四节 CAM软件及应用185

一、常用CAM软件和软件的选择185

二、CAM软件应用实例187

第五节 先进制造技术193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193

二、并行工程194

三、柔性制造系统198

四、智能制造系统202

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204

六、快速成形制造206

本章小结210

第六章 通信技术215

第一节 基本概念215

一、数据、信息和信号215

二、通信的定义216

三、通信的分类217

四、信道及信道分类218

五、通信的发展218

第二节 数据传输类型219

一、基带传输219

二、频带传输221

第三节 多路复用技术224

一、频分多路复用224

二、时分多路复用225

三、统计时分多路复用225

四、波分多路复用226

第四节 数据交换技术226

一、电路交换226

二、报文交换228

三、分组交换228

四、虚电路与数据报229

五、其他数据交换技术229

第五节 传输介质231

一、同轴电缆231

二、双绞线232

三、光缆233

四、无线传输介质235

第六节 差错检验与控制236

一、奇偶校验236

二、方块校验237

三、循环冗余校验237

四、差错控制机制238

第七节 现代通信系统240

一、数字微波通信系统240

二、卫星通信系统242

三、移动通信系统247

四、光纤通信系统252

本章小结254

第七章 数据库技术260

第一节 数据库系统概论260

一、信息、数据和数据处理260

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261

三、数据模型262

四、数据库的体系结构265

五、数据库管理系统266

六、数据库系统268

第二节 关系数据库270

一、关系数据结构270

二、关系完整性约束273

三、关系代数274

四、函数依赖279

五、关系范式280

第三节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282

一、SQL概述282

二、数据定义283

三、数据查询285

四、数据更新291

五、视图293

六、数据控制295

第四节 数据库设计296

一、数据库设计的步骤297

二、需求分析298

三、概念结构设计298

四、逻辑结构设计299

五、物理设计301

六、数据库实施302

七、数据库运行与维护302

第五节 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303

一、面向对象数据库304

二、分布式数据库306

三、其他新型的数据库系统308

本章小结310

第八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316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概述316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特点316

二、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317

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321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22

五、计算机网络的组成324

六、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326

七、计算机网络设备327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29

一、网络体系结构概述329

二、OSI参考模型330

三、TCP/IP体系结构332

四、微软公司使用的网络协议334

第三节 局域网334

一、局域网概述334

二、局域网的访问控制方法335

三、以太网技术339

四、虚拟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341

第四节 广域网与网络互联343

一、广域网的基本概念343

二、几种常用的广域网344

三、网络互联技术348

第五节 Internet349

一、Internet简介349

二、Internet的功能与服务350

三、Internet地址353

四、Internet接入技术356

第六节 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357

一、网络操作系统概述357

二、Windows 2000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358

三、UNIX操作系统359

四、Linux操作系统361

第七节 计算机网络安全363

一、网络安全概述363

二、防火墙技术364

三、虚拟专用网技术367

四、计算机网络病毒368

第八节 新一代IP——IPv6369

一、IPv4转变为IPv6的原因369

二、IPv6的特性370

三、IPv6数据报格式简介371

四、IPv6的编址372

五、IPv6的地址自动配置技术374

六、IPv4与IPv6的共存375

本章小结376

第九章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技术384

第一节 系统仿真技术概述384

一、计算机仿真的特点384

二、系统仿真的分类385

三、系统仿真的定位387

四、蒙特卡罗方法388

五、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地位和作用393

六、系统仿真的步骤393

第二节 仿真模型的建立395

一、仿真模型的基本概念395

二、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396

三、仿真示例和说明400

四、仿真方法的优点与缺点406

五、仿真工具简介407

第三节 输入数据分析407

一、问题的缘起407

二、输人数据概率分析的步骤408

三、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410

四、数据分布的分析与假设分布族410

五、参数估计414

六、拟合优度检验414

七、随机数与随机变量的生成416

第四节 输出结果统计分析417

一、仿真输出结果搜集和分析的策略417

二、置信区间以及基于误差的计算逼近法418

三、系统性能比较420

四、仿真模型的验证与确认及实验设计424

本章小结425

第十章 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429

第一节 知识发现与商务智能429

一、信息技术与知识发现429

二、事务处理与分析处理430

三、数据仓库与OLAP432

四、在线分析处理434

五、商务智能435

六、数据挖掘的特点436

七、数据挖掘的方法437

第二节 概念描述(归纳)438

一、数据立方与基于属性的概念归纳方法438

二、属性相关分析440

三、概念对比描述的挖掘441

第三节 分类和预测442

一、分类和预测的基本步骤442

二、分类和预测的准备与标准443

三、分类算法444

第四节 聚类分析445

一、聚类分析基础446

二、主要聚类方法448

第五节 关联规则挖掘450

一、关联规则挖掘的基本思路451

二、关联规则挖掘方法452

第六节 其他数据挖掘方法454

一、多维分析与描述性知识挖掘455

二、空间数据挖掘455

三、多媒体数据库挖掘456

四、时序数据与序列数据挖掘456

五、文本数据挖掘456

六、互联网挖掘457

第七节 实际的商务智能和应用系统458

本章小结461

第十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466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466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466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470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展望473

第二节 空间数据的组织与处理476

一、空间数据组织概述476

二、矢量空间数据模型及结构479

三、栅格空间数据模型及结构483

四、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486

五、空间数据处理487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490

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概述491

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及其管理492

三、空间数据库引擎494

四、地理空间数据的分幅(分区)、分层次的组织管理497

第四节 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498

一、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查询498

二、程式化空间分析502

三、其他空间分析505

第五节 地理信息系统输出506

一、地理信息系统输出概述506

二、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508

第六节 GIS开发工具511

一、Arc/Info511

二、MapInfo511

三、SuperMap GIS513

四、其他开发工具513

本章小结5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