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新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创新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2223770.jpg)
- 周学智著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80662698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创造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创新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创新概念的缘起、内涵与特性1
一、创新概念的缘起与内涵1
二、创新与相关概念的比较4
三、创新的特性5
第二节 创新的意义6
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6
二、创新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9
三、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9
四、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0
五、创新是实现智力解放的必然要求11
第三节 创新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1
一、创新学的研究内容12
二、创新学的研究方法16
第一章 创新基础19
第一节 生理基础19
一、大脑的结构19
二、大脑的功能21
三、大脑创新潜能的开发22
第二节 知识基础25
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25
二、知识与创新的非线性关系26
三、创新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29
四、创新成果的层次与知识层次正相关32
第三节 能力基础32
一、观察能力33
二、思维能力34
三、记忆能力36
四、想象能力37
五、操作能力39
六、自学能力41
第二章 创新素质43
第一节 素质基础43
一、素质的涵义43
二、素质的基本属性44
三、素质的分类45
第二节 素质与创新47
一、兴趣与创新48
二、情感与创新50
三、意志与创新52
四、性格与创新55
五、质疑与创新58
第三节 创新素质的培养59
一、兴趣的培养60
二、情感的培养62
三、意志的磨练63
四、性格的塑造和培养65
五、怀疑精神的培养66
第三章 创新环境68
第一节 环境对创新的影响68
一、有利的环境促进创新68
二、不利的环境阻碍创新70
三、逆境中的创新72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创新73
一、制度环境与创新73
二、科技环境与创新75
三、文化环境与创新78
四、学术环境与创新81
五、工作环境与创新83
第三节 教育环境与创新84
一、家庭教育与创新84
二、学校教育与创新86
三、社会教育与创新88
第四节 创新与机遇90
一、机遇的属性与类型90
二、机遇的作用93
三、如何正确认识机遇94
四、创新主体应具有的意识96
第四章 创新思维99
第一节 创新思维概述99
一、思维及其分类99
二、创新思维的涵义和特点101
三、创新思维的作用103
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104
一、直觉思维104
二、联想思维106
三、想象思维111
四、灵感思维116
第三节 创新思维的方向和过程121
一、创新思维的方向121
二、创新思维的过程127
第四节 创新思维的激励与训练131
一、创新思维的激励131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134
第五章 创新能力139
第一节 创新能力概述139
一、创新能力的涵义139
二、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140
三、创新能力开发的意义142
四、创新能力的普遍性与可开发性143
五、创新能力的层次147
第二节 创新能力开发机理149
一、创新能力开发规律149
二、创新能力开发原理152
第三节 创新能力开发157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157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159
三、记忆能力的培养160
四、想象能力的培养163
五、操作能力的培养164
六、自学能力的培养166
第四节 影响创新能力的障碍168
一、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他障碍168
二、认知障碍170
三、个性心理障碍176
第六章 创新技法179
第一节 智力激励法180
一、智力激励法的基本原理180
二、智力激励法的原则181
三、智力激励法的实施程序183
四、智力激励法的应用实例184
第二节 设问法185
一、奥斯本设问法185
二、5W1H法188
第三节 组合法190
一、组合法的特点与作用191
二、组合方式193
三、形态分析法195
四、信息交合法196
第四节 列举法199
一、特性列举法199
二、缺点列举法201
三、希望点列举法203
第五节 逆向思考法205
一、逆向思考法的原理206
二、逆向思考的几种形式206
第七章 科学发现211
第一节 科学发现概述211
一、科学发现的涵义211
二、科学发现的基本类型212
三、科学发现的方法214
第二节 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218
一、科学发现的起点219
二、创新问题的来源220
三、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222
第三节 影响科学发现的人文因素227
一、哲学启迪与科学发现228
二、形象思维与科学发现230
三、科学美与科学发现232
第八章 技术发明235
第一节 技术发明概述235
一、技术发明的涵义235
二、技术发明的特征236
三、技术发明的分类237
第二节 技术发明的过程240
一、技术发明的动力和源泉240
二、技术发明的一般过程242
三、技术发明中应注意的问题246
第三节 专利与发明252
一、专利基础252
二、专利文献254
三、利用专利进行创新发明255
四、利用专利法知识进行发明256
第九章 创新教育258
第一节 创新教育概述258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258
二、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260
三、创新教育的内容264
第二节 创新教育的意义和目标268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268
二、创新教育的目标271
第三节 创新教育的条件与实施272
一、创新教育的条件272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278
第四节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280
一、时代要求教育重新定位280
二、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281
三、创新人才培养282
参考文献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