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领导科学教程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领导科学教程 第4版
  • 万良春著 著
  • 出版社: 中央党校
  • ISBN:750353719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5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领导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领导科学教程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领导与领导科学1

第一节 领导的含义及其产生与发展2

一 领导的含义与本质2

二 领导的要素与规律5

三 领导的产生与发展6

四 现代科学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8

五 领导与管理(或被领导)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9

第二节 从早期管理思想到管理科学的诞生11

一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11

二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世界意义13

三 产业革命对管理思想的影响14

四 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14

第三节 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16

一 领导科学的产生16

二 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兴起18

三 现代领导科学的发展趋势19

第四节 领导体制20

一 领导体制的模式20

二 领导体制的结构21

三 我国组织与领导的基本制度22

第五节 现代领导原理与理论23

一 掌握“四大要领”23

二 坚持“以人为本”26

三 贯彻“三个面向”27

四 引进“三论”29

五 动力与激励32

六 能级与效益35

七 统筹与调控37

第六节 领导科学的学习与研究38

一 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39

二 领导科学的研究内容40

三 学习与研究领导科学的意义40

四 学习与研究领导科学的方法41

第七节 领导科学的主要相关学科42

一 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42

二 同管理科学的关系43

三 同决策学的关系44

四 同人才学的关系44

五 同公共关系学的关系45

第二章 建设领导科学的中国特色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48

一 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本特征49

二 邓小平及其理论的地位与体系49

三 我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51

四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3

第二节 建设领导科学的中国特色53

一 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54

二 “三个代表”及其与“三讲”、“三观”的关系55

三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58

四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59

五 提高宪法的权威意识61

第三节 增强执政能力 提高领导水平62

一 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建设63

二 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65

三 执政能力建设的规范要求66

四 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在基层67

五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68

第四节 贯彻落实领导干部的“新三观”69

一 科学的发展观69

二 公仆的权力观71

三 “为民”的政绩观74

第五节 新时期的新形势与新任务76

一 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6

二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77

三 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经济全球化”79

四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80

第六节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81

一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模型”82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84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86

四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89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94

第三章 领导者及其权力、能力与魅力100

第一节 领导者的素养100

一 素质与修养及其转化101

二 领导素养的类型与特性102

三 现代领导者修养的基本要求103

四 社会主义领导者的世界观改造105

第二节 领导者的作风107

一 加强领导作风建设108

二 领导作风的主要内容109

三 发扬优良传统111

四 防止和反对不正之风112

五 倡导以诚为本113

第三节 领导者的权力115

一 领导权的构成116

二 领导权的使用117

三 科学授权118

四 职、权、责的关系问题121

第四节 领导者的能力121

一 观察思维能力122

二 自我管理能力123

三 组织指挥能力124

四 协调控制能力126

五 创新应变能力127

六 智力开发能力128

七 情报捕捉能力129

八 科学决策能力129

九 选才用人能力131

十 统揽全局能力132

十一 驾驭经济能力133

十二 应对局面能力134

第五节 领导者的魅力135

一 领导魅力的含义136

二 领导魅力的类型136

三 领导魅力的要素137

四 领导魅力的障碍138

第六节 “领导三力”与权威的关系139

一 “领导三力”的性质及其异同140

二 权力和权威的关系140

三 “领导三力”的相互关系141

四 领导权威的维护142

第四章 现代领导班子的建设与管理144

第一节 领导人才的使用144

一 领导人才的个性特点144

二 领导人才的最佳使用146

三 领导人才的测评147

四 领导人才的甄别148

五 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151

第二节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153

一 拓宽从源头防治腐败的领域154

二 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155

三 齐抓共管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156

四 对各级领导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方式157

五 实行激励与监督并举157

第三节 现代领导方式的个性化158

一 权力型领导方式159

二 魅力型领导方式160

三 知识型领导方式161

第四节 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162

一 结构优化的标准162

二 结构优化的内容164

三 结构优化的原则170

四 结构优化的途径176

第五节 领导班子的构成180

一 怎样当好“班长”180

二 怎样当好“副班长”183

三 其他领导成员与辅助人员186

第五章 领导的一般职能189

第一节 制定战略189

一 战略的含义与特性190

二 为什么要制定战略190

三 怎样制定和实施战略191

第二节 组建机构193

一 程序与标准194

二 主要原则194

三 纵向层次195

四 横向系统196

五 推行“全程代理,并联审批”制198

第三节 科学管理200

一 加强人性化管理200

二 抓好现代经营管理201

三 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201

四 深化股份制改造203

五 建立和健全问责制205

第四节 编制法规206

一 岗位规范207

二 责任制度210

三 奖惩法规212

第五节 思想教育216

一 作用意义与形势分析217

二 把“三贴近”作为指导原则218

三 体现“三贴近”的本质要求219

四 当前应关注的重点问题220

五 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222

六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拓宽渠道223

七 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点225

第六节 处理“突发”事件227

一 “突发”事件的认识227

二 “突发”事件的形成229

三 “突发”事件的处理230

第六章 领导的科学决策232

第一节 什么是领导的科学决策232

一 领导决策的含义与要素232

二 领导决策的作用与地位233

三 领导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34

四 建立决策责任制236

五 现代西方决策的理论与思想237

第二节 现代领导决策的层次、类型与体制240

一 现代领导决策的层次特点240

二 现代领导决策的类型241

三 现代领导决策的体制243

第三节 领导决策的程序、原则与方法244

一 领导决策的程序245

二 领导决策的原则248

三 领导决策的方法250

四 领导决策的经济性253

第四节 现代领导决策的情报信息基础254

一 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54

二 现代领导决策的情报信息基础255

三 现代领导决策的科学预测基础257

四 情报、预测与决策的关系259

第五节 现代智囊团的建设259

一 什么是“智囊团”260

二 智囊团的产生与发展260

三 现代智囊团的类型与特点261

四 现代智囊团的功能263

五 现代智囊团成员的条件264

六 现代智囊团的结构266

七 走“文献情报一体化”道路266

第六节 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角色及其素质要求268

一 现代领导者在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268

二 现代领导决策者的素质要求269

三 现代领导的决策艺术271

四 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275

第七章 干部人才队伍的管理与建设277

第一节 人才及其成长规律278

一 人才的概念、特性、类型与层次278

二 人才的素质要求278

三 人才的成长规律280

四 领导者的人才观281

第二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86

一 加强在职教育286

二 鼓励自学成才287

三 防止人才外流288

四 完善激励机制289

五 引导合理流动290

六 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291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92

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93

二 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293

三 发展在职教育造就新型人才295

四 “人才强国”是“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297

五 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98

六 我国为什么不能“全盘西化”299

第四节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4

一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305

二 改革的基本目标、方针与原则308

三 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309

第五节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313

一 主要政策依据313

二 公开考试选拔313

三 基本制度保证314

四 其他选拔方法317

第六节 建设三支干部队伍319

一 党政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319

二 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320

三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322

第八章 领导方法及其范畴的延伸329

第一节 领导方法329

一 科学领导的方法论基础329

二 传统与基本的领导方法330

三 思维推理方法331

四 调查研究方法332

五 沟通协调方法334

六 检查总结方法336

第二节 领导艺术337

一 领导艺术的含义、特性与基础337

二 领导艺术的类型339

三 领导艺术的内容340

四 领导艺术的社会性353

第三节 领导谋略356

一 领导谋略的概念、意义与作用357

二 领导谋略的生成与特性358

三 领导谋略的原则要求360

四 领导谋略的运用艺术360

五 领导谋略水平的提高363

第四节 领导方法的范畴结构366

一 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的关系366

二 领导谋略与领导方法的关系368

三 领导方法的范畴结构369

第九章 团队的建设与领导370

第一节 团队与团队精神371

一 什么是团队371

二 团队的兴起372

三 团队的产生与发展373

四 团队的类型374

五 团队精神375

六 团队对其成员的影响376

第二节 团队的组织建设379

一 团队的组建379

二 团队的构成要素380

三 团队的设计原则383

四 团队的建设与管理385

五 团队领导模式的转化387

第三节 团队的文化建设389

一 培养团队精神389

二 建立共同理想391

三 搞好团队学习392

四 团队文化建设的领导392

第四节 成功的团队领导393

一 团队领导者的效能与素质394

二 团队的领导思想394

三 团队的远景规划396

四 团队领导的成功标准398

五 高效团队的特征399

第五节 团队的运用与发展402

一 团队的利弊优劣402

二 团队运用的基本观点402

三 团队的发展404

四 团队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案例)407

第十章 面向知识经济领导新方向411

第一节 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411

一 社会经济变革的酝酿412

二 什么是“知识经济”412

三 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413

四 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414

五 知识经济的负效应417

第二节 永不枯竭的无形资源420

一 知识的特性420

二 知识的社会功能421

三 知识是现代“第一生产要素”422

四 知识的管理422

第三节 “非群体化”及其社会影响423

一 “非群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424

二 “数字家庭”给工作带来的影响424

三 全面深刻的社会影响425

第四节 开拓网上领导关系428

一 网上领导关系及其性质与特点428

二 网上领导的职能与权力演变429

三 网上领导关系的能力430

第五节 实施电子政务431

一 什么是“电子政务”432

二 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432

三 改革政府体制与管理方式433

四 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436

第六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者437

一 知识经济时代领导角色的转变438

二 从“领导替代”和“自我领导”到“超级领导”440

三 提高领导知识经济的能力443

四 知识经济领导人才的培训446

第七节 知识经济与共产主义的依存关系449

一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450

二 知识经济的发展呼唤共产主义保驾护航450

三 共产主义的实现呼唤知识经济创造条件452

主要参考书目4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