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官德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家官德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32216262.jpg)
- 杨建祥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003766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1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28页
- 主题词:儒家-哲学思想-应用-干部-道德修养-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家官德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 言 儒家官德体系在道义论视阈中的定位1
一、如何界域儒家的“道义论”2
二、儒家官德在道义论意义下的“效率”问题7
三、线索和脉络10
第一章 官德:儒家的用心15
一、身份的象征:从士到仕的道义性筹划15
二、孔子“仕的”用心18
三、官经与官德23
第二章 道义论·义务论·规范论·德性论32
一、道义论转化为义务论32
二、义务论外化为规范论42
三、规范论内化为德性论50
第三章 官德境界:儒家需要一种集体性意识72
一、义务境界72
二、集体性意识74
三、儒家哲学的政治道德用心77
四、这番用心的官德命题:进退之辨和仁爱原则79
第四章 从殷周开始的儒家道义论立场88
一、殷人的“帝”,转化为统治人世间的异在力量88
二、周人的“天”,转变为道义论的道德根据90
三、德性与责任意识的积淀93
四、儒家的开启:从政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情结97
第五章 儒家规范论与官德理论的精神写照105
一、先从一个契约论立场发问:规范的“契约”意义105
二、儒家官德规范具有的“契约”性质108
三、透过儒家“规范”论的语言视角112
第六章 儒家官德论的哲学基础:孟子的设计和证明119
一、思路与定向120
二、先王与法先王125
三、儒家官德与孟子积淀128
四、透视《大学》路径134
第七章 三部儒家官箴中的一致性立场:透视道义论的政治道德意识和历史反省意识137
一、儒家·官箴:影响力137
二、《虞箴》开始的历史反省意识139
三、扬雄《州官十二箴》的牧民觉悟140
四、崔骃《官箴》三首的官德用意143
五、历代官箴与儒家仕文化151
第八章 儒家官德中的反巫传统:道义论使然155
一、由来已久的话题155
二、“为官不接异色人”158
三、当官戒巫,以义处命162
四、儒家戒巫“散”论166
第九章 德与位199
一、孔子拟定的三个基调199
二、敬位意识207
三、孟子的义务心扩展211
四、《周易》的“中”位卦理216
第十章 德与才221
一、司马光“德才之辨”的性质研究221
二、儒家德才之辨在仕途中的的道义考量224
三、对“贤”的深化认识230
第十一章 德与民238
一、德、民问题的由来238
二、水火哲学:孔、孟之道的张扬及其转向242
三、儒家的民本义务性立场在实践中的严格性249
第十二章 荣辱观:《三事忠告》中的发挥与儒家官德的基础性检讨258
一、为官吏设计的《三事忠告》258
二、儒家立场的基础性证明261
三、荣辱观念在基本的知耻心中生发 263
四、道义论环绕266
第十三章 义与利:坚定的道义论的立场与实学的开拔274
一、义重于利的哲学溯源:儒家道义论立场的先在性274
二、开拔出的“实学”真学问、真精神277
三、儒家“义利”之辨中的“效率”观念:何种意义中的“效率”284
第十四章 穷与达:儒家仕观中一种别样的道义情怀292
一、“惟义所在”:孟子的经典话语和后儒的阐发292
二、处穷达变化的为官之德297
三、《淮南子》的佐证300
四、“逸民”的“独善其身”:孔子之感慨303
第十五章 先与后:理政中的策略——道义论的价值理性转化为理政层面的工具理性306
一、榜样论307
二、为政先学论309
三、处危原则论311
四、民本的取向314
五、内圣而外王320
第十六章 仕与学:人、官不二328
一、儒家官德:学术与政治的“不二”328
二、“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332
三、人、官不二342
第十七章 和与中: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的官德效应347
一、贵“和”与“和而不同”,儒家和谐能力的政治考察348
二、儒家和谐能力:仁爱原则的德性圆融350
三、中庸之道:和谐能力的政治智慧355
四、道义论引导下的和谐能力生长出的文明引申359
五、一个扩展性的补充说明:《管子》与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的“不谋而合”363
第十八章 循吏之风:儒家官德的象征373
一、循吏与古代官德373
二、历代循吏的德政事迹380
三、循吏折射出的官德精神:儒家背景引申的道义论义务性连接388
第十九章官道中的熟境397
一、求熟不误于生,讲熟不误于政397
二、熟仁成为了官经、官道、官术 403
第二十章 孔子的熟仁观及其发微409
一、孔子“熟仁”观念之三句名言409
二、成人之道的底据:熟仁之实践价值413
三、为政之道的底据:《诗经》之照观417
第二十一章 孟子“熟仁”之考辨439
一、美在熟中:生存论语境440
二、熟在“集义所生”441
三、“德慧术”与熟仁在“善用易”中的沟通443
四、“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450
五、熟仁,道义论化在实践运用中的特例:为政之德的用意453
六、地位,政治道德与历史跨越:造孟运动,“熟仁”到了宋明理学465
第二十二章 二程“熟仁”观念的承继与创意469
一、依孔、孟而来的“熟仁”观469
二、方法论上的成就472
三、“熟仁”在仕上的用意480
第二十三章 朱熹“熟”论之洞察485
一、“熟仁”,来自于孔、孟之开启485
二、“熟仁”的人生考量487
三、“熟仁”的实践价值洞察492
四、“熟仁”,自孔、孟以来的创意496
五、“熟仁”与仕的关系508
第二十四章 别有新意的船山“熟仁”观513
一、对孔、孟“熟仁”观念的创新发微513
二、“仁之熟”辨:做人和做官517
三、熟仁底据之考辨:新意发挥521
四、哲学底据的再挖掘:“熟仁”之于“研几”526
第二十五章 王阳明论“熟仁”:意志考量542
一、按孔、孟的教诲:承继的是孔、孟,开拔的是自家543
二、“志与熟”:“工夫纯熟”的创意547
三、“学与熟”:“只是一件事”557
四、归根结底,熟在“致良知”上561
五、做人与做官:都在道义论上做文章566
第二十六章 “熟仁”在治道中的提炼575
一、“自德性中走来”——吕坤的熟仁视野575
二、李栗谷的实学思想与熟仁的表达578
三、曾国藩的“熟仁”之精蕴585
跋 道义论意义中的儒家官德论之展望597
主要参考书目611
后记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