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2205714.jpg)
- 陈国新主编;云南省教育厅组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8347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7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1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象1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三次飞跃”4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三个层面”7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问题13
一、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4
二、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6
三、关于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18
四、关于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20
第一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3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天才猜想23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23
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29
三、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天才猜想32
四、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38
第二节 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及其运动的形成40
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40
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42
三、现代工业无产阶级及其运动的形成44
第三节 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46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46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49
三、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伟大变革51
四、《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53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55
第一节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55
一、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军事官僚国家机器55
二、巴黎公社的原则为无产阶级的政权建设指明了方向58
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的必要条件61
四、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的理论和策略63
五、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65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66
一、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67
二、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69
三、对未来社会发展过程的科学预见72
四、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科学设想76
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77
第三章 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变化81
第一节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向信息社会转变81
一、科学技术变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变化81
二、科学技术进步使生产力诸要素发生质的飞跃84
三、新科技革命推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85
第二节 生产关系实现了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变87
一、国家垄断资本成为主要经济基础88
二、普遍建立宏观经济调节机制89
三、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化,股权分散化90
四、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91
五、垄断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发展迅速92
六、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93
第三节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95
一、当代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96
二、当代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98
三、当代西方国家的中间阶层100
第四节 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使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相对稳定102
一、扩大公民基本权利,民主法制大大提高102
二、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有很大发展103
三、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105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及主要流派109
第一节 “三个国际”的社会主义运动109
一、第一国际及其主要活动109
二、第二国际及其主要活动112
三、第三国际及其主要活动114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11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流派116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特征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119
第三节 “欧洲共产主义”的兴起与退潮121
一、“欧洲共产主义”的历史和现状121
二、“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各项主张124
第四节 社会党国际与“民主社会主义”127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由来与社会党国际的建立127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及其基本理论和主张131
第二篇 社会主义在比较落后的国家由理想变为现实139
第五章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139
第一节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39
一、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139
二、社会主义革命中心由西欧向俄国转移143
三、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策略146
第二节 关于东方民族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151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思考151
二、列宁关于东方民族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理论155
三、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革命理论158
第三节 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的胜利进军161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61
二、社会主义革命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164
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68
第六章 俄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71
第一节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71
一、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捍卫苏维埃政权171
二、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74
三、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17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183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183
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185
三、国民经济计划化187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190
一、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争论190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193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196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200
第一节 世界主题转换和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200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200
二、世界主题转换对社会主义的挑战202
三、社会主义国家走上改革开放道路206
第二节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和教训211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211
二、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215
三、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219
四、社会主义在经历曲折后,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23
第八章 第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及主要流派228
第一节 战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起228
一、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形成228
二、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蓬勃兴起230
三、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特点、性质及其影响234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237
一、“先锋党”社会主义流派237
二、民族社会主义流派239
三、民主社会主义流派244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演变趋势247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新变化247
二、发展中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改革与调整249
三、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演变趋势254
第三篇 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259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259
第一节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59
一、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主题的揭示259
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63
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66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69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270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74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77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77
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280
三、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283
第四节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建党治国的根本方针285
一、“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85
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287
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88
第十章 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291
第一节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9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29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29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296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298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98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0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3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30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30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30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11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314
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314
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之路317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第三世界作出了榜样319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地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321
第一节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321
一、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形成的历史根源321
二、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特点324
三、确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重要意义328
第二节 解决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问题的紧迫性331
一、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和关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331
二、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拉大333
三、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拉大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35
第三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39
一、“两个大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战略构想339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341
三、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深化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345
结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前景瞻望349
第一节 冷战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350
一、“一球两制”关系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350
二、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52
三、冷战后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更加隐蔽、间接而复杂353
四、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处理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355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提出的挑战359
一、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359
二、新科技革命的特征和挑战36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364
一、既不要忽视“两个决不会”,又要坚信“两个必然”364
二、有资本主义存在,就有社会主义追求369
三、21世纪社会主义的振兴之路372
后记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