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软件测试技术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软件测试技术基础
  • 武剑洁,陈传波,肖来元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4901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软件-测试-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软件测试技术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软件测试概述3

第1章 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3

1.1引子:4W1H问题3

1.2软件与软件测试3

1.2.1软件的定义3

1.2.2软件的特点4

1.2.3软件的分类5

1.2.4软件测试的定义6

1.2.5软件测试的重要性9

1.3软件缺陷10

1.3.1典型案例10

1.3.2软件缺陷的定义13

1.3.3案例实践一:NextDate的第一次测试14

1.3.4软件缺陷的来源15

1.3.5软件缺陷的修复成本17

1.4测试用例17

1.4.1测试用例的定义17

1.4.2测试用例的重要性17

1.4.3测试用例的评价标准19

1.4.4测试用例设计的基本原则19

1.4.5案例实践二:NextDate的第二次测试20

1.4.6测试用例设计的注意事项20

1.4.7测试需求21

1.5测试环境22

1.5.1测试环境的定义22

1.5.2测试环境的重要性22

1.5.3良好测试环境的要素23

1.5.4测试环境的规划23

1.5.5测试环境的维护和管理24

1.6本章小结25

课外阅读材料(见本书光盘)25

思考题25

参考文献26

第2章 软件测试原理27

2.1测试原则27

2.1.1软件测试应追溯到用户需求27

2.1.2应尽早和不断地测试28

2.1.3穷尽测试是不可能的28

2.1.4具有良好的测试态度29

2.1.5对待缺陷的基本原则30

2.1.6测试结果的处理原则31

2.2软件测试的分类31

2.2.1按是否需查看代码分类31

2.2.2按是否需要执行被测软件分类34

2.2.3按测试阶段分类36

2.2.4按测试执行时是否需人工干预分类39

2.2.5其他测试类型40

2.3软件测试的过程模型40

2.3.1V模型41

2.3.2W模型42

2.3.3H模型43

2.3.4X模型44

2.3.5测试成熟度模型44

2.3.6测试过程模型的使用策略46

2.4软件测试的发展概况47

2.4.1第一阶段47

2.4.2第二阶段48

2.4.3第三阶段49

2.4.4第四阶段50

2.5国内外软件测试的现状51

2.5.1国外现状51

2.5.2国内现状51

2.6软件测试职业的现状55

2.6.1人才需求大55

2.6.2职业具有明显优势55

2.6.3职业瓶颈57

2.7软件测试工程师的素质要求58

2.7.1两项意识58

2.7.2三颗“心”58

2.7.3四种能力59

2.7.4五个特性61

2.8本章小结62

课外阅读材料(见本书光盘)63

思考题63

参考文献63

第二部分 软件测试方法67

第3章 黑盒测试技术67

3.1通过测试与失败测试67

3.2边界值测试68

3.2.1起因68

3.2.2考虑的问题68

3.2.3边界点确定的基本原则68

3.2.4基本边界值分析69

3.2.5健壮性测试71

3.2.6案例实践一:NextDate的第三次测试71

3.2.7针对输出域的边界值分析71

3.2.8案例实践二:Commission的第一次测试71

3.2.9边界值测试小结71

3.3等价类测试72

3.3.1起因72

3.3.2考虑的问题73

3.3.3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74

3.3.4等价类划分的基本原则74

3.3.5测试用例设计的一般原则74

3.3.6弱组合形式的等价类测试75

3.3.7强组合形式的等价类测试76

3.3.8案例实践三:NextDate的第四次测试77

3.3.9针对输出域的等价类测试77

3.3.10案例实践四:Commission的第二次测试77

3.3.11基于等价类的边界值测试77

3.3.12等价类测试小结78

3.4因果图78

3.4.1起因78

3.4.2考虑的问题79

3.4.3基本思想79

3.4.4案例实践五:自动饮料机80

3.4.5案例实践六:NextDate的第五次测试80

3.4.6因果图测试小结80

3.5决策表81

3.5.1起因81

3.5.2考虑的问题81

3.5.3决策表的构成81

3.5.4决策表的化简81

3.5.5一般步骤82

3.5.6案例实践七:NextDate的第六次测试82

3.5.7决策表测试小结82

3.6错误推测法83

3.7场景法83

3.7.1起因83

3.7.2考虑的问题83

3.7.3一般步骤84

3.7.4测试过程84

3.7.5案例实践八:自动柜员机的第一次测试85

3.7.6场景法测试小结85

3.8功能图法86

3.8.1起因86

3.8.2定义86

3.8.3测试用例的设计86

3.8.4案例实践九:自动柜员机的第二次测试86

3.8.5功能图法小结86

3.9正交试验法87

3.9.1起因87

3.9.2案例的相关说明87

3.9.3基本原理87

3.9.4试验结果分析89

3.9.5优点90

3.9.6一般步骤93

3.9.7案例实践十:NextDate的第七次测试94

3.9.8正交试验法小结94

3.10综合案例95

3.10.1黑盒测试总结95

3.10.2案例实践十一:保险金问题95

3.11本章小结96

思考题96

参考文献97

第4章 白盒测试技术98

4.1概述98

4.1.1控制流分析技术98

4.1.2数据流分析101

4.1.3静态白盒测试101

4.2逻辑覆盖102

4.2.1案例代码的基本描述102

4.2.2语句覆盖103

4.2.3判定覆盖105

4.2.4条件覆盖106

4.2.5判定/条件覆盖107

4.2.6条件组合覆盖109

4.2.7修正的判定/条件覆盖109

4.2.8案例实践一:闰年判断的代码测试113

4.2.9虚假的安全感113

4.2.10更多讨论114

4.2.11逻辑覆盖小结114

4.3基路径测试115

4.3.1案例代码的基本描述115

4.3.2相关概念115

4.3.3起因118

4.3.4方法特点119

4.3.5一般步骤119

4.3.6案例实践二:Trgl问题的第一次测试122

4.3.7案例实践三:ATM机的功能图法测试122

4.3.8基路径测试小结122

4.4对循环的测试123

4.4.1循环的分类123

4.4.2考虑的问题124

4.4.3针对循环次数的测试124

4.4.4针对循环过程的测试125

4.4.5针对不同循环组合125

4.4.6案例实践四:冒泡法排序(从小到大排列)126

4.4.7循环的测试小结126

4.5数据流测试127

4.5.1起因127

4.5.2案例代码的基本描述128

4.5.3基本策略128

4.5.4案例实践五:Commission问题的数据流测试130

4.5.5测试覆盖指标130

4.5.6数据流测试小结131

4.6静态白盒测试132

4.6.1静态测试的重要性132

4.6.2执行静态测试的时机132

4.6.3代码检查132

4.6.4静态结构分析137

4.6.5代码质量度量140

4.6.6内存泄漏测试143

4.6.7静态白盒测试小结144

4.7动态白盒测试技术145

4.7.1程序插桩145

4.7.2案例实践六:最大公约数的程序插桩147

4.7.3程序插桩小结147

4.8白盒指标对黑盒测试的评估148

4.9综合案例148

4.9.1白盒测试总结148

4.9.2案例实践七:保险金问题149

4.10本章小结149

课外阅读材料(见本书光盘)149

思考题149

参考文献151

第5章 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153

5.1概述153

5.1.1对象153

5.1.2类154

5.1.3封装155

5.1.4继承155

5.1.5多态155

5.1.6消息155

5.1.7接口156

5.2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模型156

5.3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156

5.3.1与传统单元测试的区别156

5.3.2基本步骤158

5.3.3类的优先级159

5.3.4测试用例的设计161

5.3.5测试驱动的实现方式168

5.3.6测试代码的组织172

5.3.7测试驱动框架173

5.3.8案例实践一:类MyPoint的第一次测试尝试175

5.3.9类的质量度量175

5.3.10测试覆盖176

5.4JUnit测试177

5.4.1面临的问题177

5.4.2JUnit的概念178

5.4.3JUnit的特性及优点179

5.4.4JUnit下载与安装180

5.4.5JUnit3.8.x测试思想181

5.4.6案例实践二:类MyPoint的第二次测试尝试182

5.4.7JUnit使用经验183

5.4.8特殊类的测试184

5.4.9案例实践三:MyPoint系列的测试190

5.4.10JUnit4的新特性191

5.5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197

5.6本章小结199

思考题199

参考文献199

第三部分 软件测试阶段203

第6章 单元测试203

6.1单元测试的概念203

6.1.1单元测试的定义203

6.1.2单元测试的重要性204

6.2单元测试的误区204

6.3单元测试的现状207

6.4单元测试的目标及内容208

6.4.1模块接口测试208

6.4.2模块局部数据结构测试209

6.4.3模块边界条件测试209

6.4.4模块中所有独立的执行路径测试209

6.4.5模块的所有错误处理路径测试209

6.5单元测试涉及的测试方法210

6.5.1静态测试技术210

6.5.2动态测试技术210

6.6单元测试环境210

6.6.1驱动模块和桩模块的定义211

6.6.2驱动模块和桩模块的使用条件211

6.6.3驱动模块和桩模块的设计212

6.6.4测试驱动程序的定义212

6.6.5案例实践一:对账单优惠计算问题的单元测试尝试213

6.7单元测试的策略213

6.7.1自顶向下213

6.7.2自底向上213

6.7.3独立测试214

6.8单元测试的过程214

6.8.1计划阶段214

6.8.2设计实现阶段218

6.8.3执行评估阶段220

6.9案例实践二:NextDate问题的单元测试220

6.10本章小结220

思考题221

参考文献221

第7章 集成测试222

7.1集成测试的概念222

7.1.1集成测试的定义222

7.1.2集成测试与单元测试和系统测试的区别222

7.1.3集成测试的内容223

7.1.4集成测试的开发223

7.1.5集成测试的环境223

7.2集成测试的评价224

7.3集成测试策略224

7.3.1案例说明224

7.3.2成对集成224

7.3.3邻居集成225

7.3.4大爆炸集成226

7.3.5自顶向下的集成227

7.3.6自底向上的集成230

7.3.7三明治集成232

7.3.8成对集成和邻居集成235

7.3.9几种集成策略的比较236

7.4其他集成测试策略236

7.4.1基于功能分解的集成236

7.4.2基于风险的集成237

7.5集成测试的过程237

7.5.1计划阶段237

7.5.2设计实现阶段237

7.5.3执行评估阶段238

7.6本章小结238

思考题238

参考文献238

第8章 系统测试239

8.1系统测试的定义239

8.2功能测试239

8.2.1功能测试的内容239

8.2.2功能测试的策略240

8.2.3功能测试自动化242

8.3系统测试的内容242

8.3.1性能测试242

8.3.2安全性测试245

8.3.3兼容性测试246

8.3.4可恢复性测试248

8.3.5用户界面测试249

8.3.6文档测试253

8.3.7可安装性测试254

8.4本章小结257

思考题257

参考文献257

第四部分 软件测试实践261

第9章 测试用例的组织和管理261

9.1测试用例管理的重要性261

9.2测试用例报告262

9.2.1测试用例的构成262

9.2.2测试用例模板264

9.2.3测试用例优先级的快速划分269

9.3编写有效的测试用例269

9.3.1面临的困难269

9.3.2解决的措施270

9.4测试用例的组织和跟踪270

9.4.1整理模块需求270

9.4.2撰写测试计划271

9.4.3设计测试思路271

9.4.4编写测试用例271

9.4.5评审测试用例271

9.4.6修改更新测试用例273

9.4.7执行测试用例274

9.4.8分析评估测试用例质量275

9.5测试用例的理解误区275

9.6本章小结276

课外阅读材料(见本书光盘)276

思考题276

参考文献276

第10章 缺陷管理277

10.1缺陷的特点277

10.2缺陷的属性278

10.2.1可重现性278

10.2.2严重性279

10.2.3优先级280

10.2.4可修复性281

10.3缺陷的跟踪和管理282

10.3.1缺陷的状态282

10.3.2缺陷的处理方式283

10.3.3缺陷的处理流程285

10.4缺陷管理系统287

10.4.1缺陷管理系统的重要性287

10.4.2缺陷管理的目标287

10.4.3缺陷报告287

10.4.4有效报告缺陷292

10.4.5缺陷跟踪的使用者和权限293

10.4.6缺陷提交的注意事项294

10.4.7缺陷分析294

10.5缺陷管理工具297

10.5.1缺陷管理系统的需求297

10.5.2常见工具298

10.5.3BugFree使用指南298

10.6本章小结312

课外阅读材料(见本书光盘)312

思考题313

参考文献313

第五部分 自动化测试317

第11章 自动化测试317

11.1自动化测试概述317

11.1.1定义317

11.1.2优势和局限性318

11.2认识的误区319

11.3自动化测试的实施320

11.3.1自动化测试需解决的问题320

11.3.2自动化测试的过程321

11.3.3提高自动化测试的水平323

11.4测试工具324

11.4.1测试工具分类324

11.4.2主流的测试工具325

11.4.3测试工具的选择327

11.5WinRunner的使用327

11.5.1功能简介327

11.5.2WinRunner的测试流程328

11.5.3WinRunner的执行329

11.5.4WinRunner界面简介330

11.5.5WinRunner范例程序331

11.5.6GUI对象的识别331

11.5.7测试脚本的录制和回放336

11.5.8对象检查点344

11.5.9函数的使用350

11.5.10数据驱动的测试354

11.6本章小结358

课外阅读材料(见本书光盘)358

思考题358

参考文献359

附录A常见软件测试术语360

附录B软件测试的国内外网络链接3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