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伦理大思路 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伦理大思路 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0188508.jpg)
- 唐凯麟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2523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86页
- 文件大小:244MB
- 文件页数:7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伦理大思路 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应有视域3
第一章 宏观视域:当代新技术革命和人的发展3
第一节 新技术革命对人的挑战3
一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的社会责任3
二人只有改变自身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7
第二节 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的发展的两种模式11
一新技术革命社会效用的两重性和社会制约性11
二“消费人”——当代西方社会人的发展的一种模式14
三“创造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应有模式20
第三节 培养和造就新型“创造人”的社会条件和价值导向25
一建立和完善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25
二实现人对技术的自觉有效的支配30
三确立一种科学的价值导向体系35
第二章 中观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市场理性的构建与培育40
第一节 必须面对的问题和事实41
一从马克思提出的一些问题谈起41
二现代商品经济是一种孤立单纯的经济现象吗?46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伦理特性50
一商品生产的伦理二重性50
二商品生产伦理二重性的矛盾运动55
三评商品生产是“为利的生产”说59
第三节 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理性64
一文化精神和市场理性及其构成64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理性构建的依据和途径70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理性的基本内涵75
第三章 微观视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精神生活的矛盾和思想道德建设88
第一节 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法论问题89
一认清人的精神生活的根本出发点89
二把握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的关键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生活的矛盾98
一初级阶段人的精神生活的主要矛盾及其性质和趋势98
二初级阶段人的精神生活的主要矛盾运行的客观环境104
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矛盾的集中表现108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12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112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120
三坚持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124
第二编 基本条件134
第四章 弄清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则立场134
第一节 重视人类文化遗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135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135
二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客观依据140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方针145
第二节 超越旧文化,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149
一实现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统一149
二培育社会主义的新生文化主体154
第五章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159
第一节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重大意义160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评价的三种理论范式及其立场的透视165
一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化范式165
二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化范式171
三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化范式175
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三重关系的分析180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异质冲突180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同构契合185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互补优化190
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条件性198
第六章 科学地借鉴和吸纳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积极成果203
第一节 西方伦理道德文化概说204
一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精神204
二西方伦理思想与西方社会道德生活的互动关系210
三西方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学之间的形式差异217
第二节 接纳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应有视点221
一全球视点221
二学术视点226
三历史视点229
四辩证视点234
第三节 西方伦理道德文化哪些成果可以借鉴和吸纳240
一新观点和新领域240
二新视角和新方法243
三新思潮和新学说249
四关键在于转化和再创造252
第三编 价值选择260
第七章 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260
第一节 逻辑起点——“实践着的人”261
一“人”是中国现代伦理学的逻辑起点261
二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和人的道德需要266
三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271
第二节 理论特质——统一与升华277
一理论伦理、规范伦理和应用伦理的统一与升华277
二义务论和功利论的统一与升华280
三目的论和工具论的统一与升华283
第三节 价值模式——社会主义义利观288
一传统“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的历史成因和功过288
二义利统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表达294
三坚持社会主义的义利观299
第八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核心305
第一节 社会主义也是一种伦理道德价值体系306
一“社会主义”的由来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306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310
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317
第二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核心323
一为人民服务是道德中心问题的科学解决323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整合力量327
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从“应然”到道德“实然”转化的价值动因331
第三节 为人民服务的伦理品格338
一科学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有机结合338
二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基础的统一344
第九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350
第一节 “集体主义”的由来及其作为道德基本原则的前提351
一“集体主义”的由来及其演变351
二群体、整体和集体的区别与界定356
三“真实的集体”和“虚假的集体”360
第二节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价值内涵363
一集体利益的首要性和优先性363
二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368
三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结合性和协调性372
第三节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重大价值意义376
一集体主义是促进社会公正的价值动因376
二集体主义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道义保证382
三集体主义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388
第十章 爱国主义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现代价值394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394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形成和发展394
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新特质和基本要求398
三关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402
第二节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现代价值405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人的价值的实现405
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410
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14
第十一章 我国体制转轨时期三个主要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调适419
第一节 弘扬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420
一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420
二社会公德的辐射功能及其对社会道德氛围的营造425
三大力开展以社区为基地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32
第二节 重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职业价值观的调适438
一经济体制转轨和传统职业价值观的冲突及其实质与根源438
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调适职业价值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443
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职业价值观调适的基本方向448
第三节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455
一家庭是一个“伦理实体”和社会的伦理细胞455
二现代家庭裂变的成因分析及其道德调适462
三传统家庭美德的现代诠释和价值提升471
第四编 运行机制481
第十二章 强化社会主义道德运行的外部保障系统481
第一节 发展经济是道德进步的物质基础481
一坚持“三个有利于”是实现经济和道德同步发展的重要前提481
二关于经济和道德的不同价值向度及其“悖论”问题487
三克服经济和道德“悖论”的机制和途径494
第二节 加速政治民主化进程是道德进步的制度保证500
一民主是社会主义道德主体生成的重要条件500
二民主精神的弘扬对社会主义道德功能发挥的巨大驱动力505
三民主制度化是激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杠杆507
第三节 坚持德法并举的方针是道德进步的重要举措512
一历史上关于道德和法律关系的论争512
二道德和法律互动的内在机理的分析516
三坚持德法并举的方针以促进道德进步522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道德进步空间的拓展527
一邦兴国强和道德振兴的不可分割性527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道德进步的开路先锋534
三教育是人才德性培养的精神园地540
第十三章 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运行的内部调适机制547
第一节 端正道德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坐标位置547
一摆脱“道德本位”的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547
二认清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害553
三把握行为“应当”、“正当”和“失当”的维度558
第二节 研究道德思维的特点以激发人的道德需求562
一道德思维“人我类同”的结构模式562
二道德思维“情理交融”的理性特征569
三道德思维“知行合一”的价值把握方式576
第三节 探寻从行为“实然”到道德“应然”的中介582
一“适然”是连结“实然”的世俗性和“应然”的超越性的桥梁582
二“适然”是从“应然”到道德“实然”的可操作性体系586
三关于伦理学的应用和应用伦理学590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多元一体的道德价值导向体系594
一价值取向多元性和价值导向一元性的辩证关系594
二多元一体的道德价值导向体系的内容选择599
三多元一体的道德价值导向体系的形式运用603
第十四章 明确社会主义道德运行的目标指向607
第一节 培养和塑造个体道德人格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目标指向608
一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内化608
二社会主义个体道德人格的特征和功能617
三社会主义个体道德人格完善中必然和自由的关系624
第二节 加强社会道德调控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629
一社会道德调控的一般概念629
二社会道德调控的特点和实质633
三社会道德调控的作用和机制636
四社会道德调控的主要形式及其功能641
第三节 激发个体的道德活动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651
一个体道德活动的概念及其动力651
二个体的道德意识活动657
三个体的道德实践活动666
四个体的道德修养活动672
主要参考书目681
后记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