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中医学基础 供药剂士专业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中医学基础 供药剂士专业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2104551.jpg)
-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K14111·76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110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1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 中医学基础 供药剂士专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绪论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
(一)整体观念2
(二)辨证论治3
三、《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4
四、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奋斗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6
(一)阴阳对立6
第一节 阴阳学说6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6
(二)阴阳互根7
(三)阴阳消长7
(四)阴阳转化7
(五)确定治疗原则8
(四)作为诊断的总纲8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8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8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8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8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9
第二节 五行学说9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9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9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10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1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11
(二)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11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12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12
小结12
第二章 脏腑13
(一)心14
第一节 五脏六腑14
一、五脏14
〔附〕心包15
(二)肝15
(三)脾16
(四)肺17
(五)肾18
〔附〕命门20
二、六腑20
(一)胆20
(二)胃20
(三)小肠20
〔附〕女子胞21
(一)脏与脏21
三、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21
(五)膀胱21
(四)大肠21
(六)三焦21
(二)脏与腑23
(三)腑与腑24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25
一、精25
二、气25
四、津液26
三、血26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27
小结28
第三章 经络29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29
一、经络的概念29
二、经络的组成29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分布概况30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30
第二节 十二经脉30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概况31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与络属关系31
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和走向规律31
(一)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1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32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32
(一)手太阴肺经32
(二)手阳明大肠经32
(三)足阳明胃经33
(四)足太阴脾经33
(五)手少阴心经34
(六)手太阳小肠经34
(七)足太阳膀胱经35
(八)足少阴肾经35
(十)手少阳三焦经36
(九)手厥阴心包经36
(十一)足少阳胆经37
(十二)足厥阴肝经37
第三节 奇经八脉38
一、奇经八脉的命名和分布概况38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39
(一)任脉39
一、生理方面40
第四节 经络的功能与临床运用40
(二)督脉40
二、病理方面41
三、诊断方面41
四、治疗方面41
小结42
第四章 病因43
第一节 六淫43
一、风44
第一节 望诊45
二、寒45
三、暑45
四、湿46
五、燥47
六、火47
第二节 疫疠48
第三节 七情49
第四节 饮食、劳倦49
一、饮食50
二、劳倦50
第五节 外伤与虫兽伤害50
第六节 痰饮、瘀血51
一、痰饮51
二、瘀血51
小结52
一、望神54
二、望面色54
第五章 四诊54
三、望形体55
四、望姿态55
五、望五官56
六、望舌56
七、望斑疹59
第二节 闻诊59
一、听声音59
第三节 问诊60
二、嗅气味60
一、问寒热61
二、问汗62
三、问饮食口味62
四、问头身、胸腹63
五、问二便64
六、问睡眠64
一、脉诊65
第四节 切诊65
(一)脉诊的部位和方法65
八、问小儿65
七、问妇女经、带、胎产65
(二)正常脉象66
(三)病脉与主病66
(四)相兼脉与主病68
二、按诊69
(一)皮肤按诊69
(二)腹部按诊69
小结69
第六章 辨证70
第一节 八纲辨证70
一、表里70
二、寒热71
三、虚实71
四、阴阳73
第二节 脏腑辨证75
一、心、小肠病辨证75
(一)心病常见证型75
虚证75
1.心气虚、心阳虚75
2.心血虚、心阴虚76
实证76
1.心火上炎76
2.心血瘀阻76
3.痰火扰心76
4.痰迷心窍77
1.肝气郁结78
实证78
1.肝血不足78
2.肝阴不足78
(一)肝病常见证型78
二、肝、胆病辨证78
(二)小肠病常见证型78
虚证78
2.肝火上炎79
3.肝风内动79
4.肝胆湿热(肝经湿热)80
5.寒滞肝脉80
(二)胆病常见证型80
胆郁痰扰80
三、脾、胃病辨证80
3.脾气下陷82
1.湿邪困脾82
实证82
4.脾不统血82
1.脾气虚弱82
虚证82
(一)脾病常见证型82
2.脾胃虚寒82
2.胃火炽盛83
3.食滞胃脘83
四、肺、大肠病辨证83
1.胃阴不足83
(二)胃病常见证型83
2.脾蕴湿热83
(一)肺病常见证型85
虚证85
1.肺气虚85
2.肺阴虚85
实证85
1.风寒束肺85
2.风热犯肺85
3.痰热壅肺85
虚证86
2.大肠热结86
2.气虚滑脱86
1.大肠津亏86
1.大肠湿热86
实证86
(二)大肠病常见证型86
4.痰浊阻肺86
五、肾、膀胱病辨证88
(一)肾病常见证型88
1.肾阳虚88
2.肾阴虚88
3.肾不纳气88
4.肾精不足88
5.肾气不固89
(二)膀胱病常见证型90
膀胱湿热90
第三节 六经辨证90
(二)阳明腑证(热结肠道)91
(一)阳明经证(热炽阳明)91
二、阳明病91
(一)表虚证(中风)91
一、太阳病91
(二)表实证(伤寒)91
三、少阳病92
四、太阴病92
五、少阴病92
六、厥阴病93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93
(一)热壅于肺94
(二)热郁胸膈94
二、气分证94
一、卫分证94
(三)热炽阳明95
(四)热结肠道95
(五)湿热蕴结三焦95
三、营分证95
(一)热伤营阴95
(三)伤阴动风96
(二)气血两燔96
四、血分证96
(二)热入心包96
(一)血热妄行96
第五节 三焦辨证98
小结98
(一)未病先防100
二、治本与治标100
(二)既病防变100
一、治未病100
第一节 治疗法则100
第七章 治则100
(一)治病求本101
(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101
(三)标本兼治101
三、扶正与祛邪101
(一)扶正101
(二)祛邪101
(三)扶正祛邪兼用101
(二)反治102
四、正治与反治102
(一)正治102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03
(一)因时制宜103
(二)因地制宜103
(三)因人制宜103
第二节 八法的运用103
一、汗法103
二、吐法104
三、下法104
四、和法105
五、温法106
六、清法106
七、消法107
八、补法108
九、八法的配合运用109
小结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