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系统理论与人工系统设计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系统理论与人工系统设计学
  • 王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234399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系统理论;系统设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系统理论与人工系统设计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1.1前言2

1.1.1系统理论2

1.1.2人工系统设计学3

1.2系统理论与哲学的关系4

1.2.1哲学4

1.2.2哲学与自然科学间的关系8

1.2.3系统理论与哲学的关系9

1.2.4系统理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10

第二章 系统理论基础13

2.1前言14

2.1.1系统的定义14

2.1.2定义中要点说明14

2.2系统理论涉及的对立统一范畴15

2.2.1相对与绝对16

2.2.2相同与相异16

2.2.3必然性与偶然性17

2.2.4目的性与自然决定性17

2.2.5整体与局部17

2.2.6复杂与简单18

2.2.7量变与质变18

2.2.8连续与间断18

2.3避不开的“美”的简要讨论19

2.3.1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19

2.3.2美按性质进行分类20

2.3.3科学美20

2.3.4技术美21

2.3.5工程美21

2.3.6科学美与工程美22

2.4系统的公理体系22

2.4.1系统理论的顶层公理23

2.4.2系统理论暂立的公理体系23

2.5系统运动的多层次时空域展开模型24

2.5.1模型的组成24

2.5.2基于关系的多层次、多时段展开模型25

2.6关系28

2.6.1数学上的定义28

2.6.2关系在系统理论中的含义29

2.6.3系统理论中涉及的几类重要关系29

2.6.4“关系”之间的关系30

2.6.5“关系”的维系对象的关系30

2.6.6关系的时空展开31

2.7系统及其应用的理想模式31

2.8改良性提高计算机工作效能的初步设想32

第三章 系统理论发展现状33

3.1前言34

3.2耗散自组织理论35

3.2.1最小熵产生原理要点35

3.2.2远离平衡态新序产生原理36

3.2.3动力学过程模型(布鲁塞尔器)37

3.3协同学38

3.3.1简介38

3.3.2协同学理论要点39

3.3.3利用协同学表征事物运动的例子47

3.4自组织的进化论——自组织范式48

3.4.1耗散结构49

3.4.2系统的宏观有序49

3.4.3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新的有序49

3.4.4大小宇宙共同进化原理50

3.4.5事物进化过程的进化55

3.5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58

3.5.1特征概述及简明结论58

3.5.2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59

3.5.3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62

3.5.4综合举例——“921”载人航天工程64

3.6赛博空间初论66

3.6.1赛博空间与社会66

3.6.2赛博空间模式面临的发展挑战67

3.6.3赛博空间模式69

3.7赛博空间发展模式下的系统理论85

3.7.1活性自组织机理85

3.7.2赛博空间发展模式下,活性自组织机理、多活性代理方法的进一步发展86

3.8互联网+(IOT)——社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模式96

3.8.1“互联网+”核心因素及体系架构简要表达96

3.8.2敏捷城市(Smart City)“互联网+”结构说明97

第四章 信息及信息系统101

4.1前言102

4.2信息103

4.2.1信息的内涵与定义103

4.2.2信息的表征及其特征104

4.2.3信息的特征104

4.2.4人类传递、利用信息的历程108

4.3信息系统109

4.3.1信息系统的定义109

4.3.2信息系统理论特征109

4.3.3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分功能组成110

4.3.4信息系统发展的基本情况112

4.3.5信息系统发展的极限目标114

4.4信息科技与信息系统的发展是人类永恒主题115

4.4.1理论上的论述115

4.4.2信息系统具有“增强剂”和“催化剂”作用115

4.4.3信息系统广泛为人类服务116

4.4.4汽车中的电子、光电子信息系统举例117

4.5信息科技与信息系统发展的多种庞大支持体系117

4.5.1学科支持体系117

4.5.2层次发展的社会支持118

4.6几种典型信息系统举例118

4.6.1国防信息系统118

4.6.2民用信息系统119

4.6.3信息领域高科技企业的一些基本概念120

第五章 系统的认识、表征与描述123

5.1前言124

5.2系统描述和表征的基本概念125

5.2.1“以人为本”概念的正确认识125

5.2.2关系概念125

5.2.3映射概念126

5.2.4运算概念126

5.2.5概括、提炼和抽象建模概念126

5.3系统表征和描述方法讨论127

5.3.1系统表征和描述的基础性总体概述127

5.3.2系统表征和描述的基础性思维方式127

5.3.3一些常用基础方法简述128

5.3.4基于计算科学引领支持的系统设计、表征130

5.3.5系统表征和描述的应用延伸131

5.4多活性代理理论和方法132

5.4.1简述132

5.4.2活性及代理活性133

5.4.3“代理”的动力学表达134

5.4.4活性自组织机理及二集合模型表达135

5.4.5系统的多活性代理组成及三集合模型137

5.4.6代理活性的定量表达139

5.4.7代理及多代理系统的功能活性调整保持141

5.4.8多活性代理系统功能活性调整保持的多层次实现152

5.4.9多代理间功能活性调整保持的协商协调153

5.4.10管控代理153

5.4.11耗散自组织理论与多活性代理方法理论简要比较157

5.4.12应用举例158

第六章 人工系统发展、分类及设计哲学167

6.1前言168

6.2人工系统本征性质讨论169

6.2.1人工系统的内涵169

6.2.2人工系统按功能性质分类171

6.3人工系统发展溯源至人的思维发展173

6.3.1人的本质贵在认识和实践能力173

6.3.2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思维能力的发展173

6.3.3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应该是对立统一辩证思维主导174

6.3.4人工系统研究发展中对立统一辩证规律是基本主导规律(辩证哲学重要应用领域之一)174

6.4系统理论指导下的人工系统设计研发哲学175

6.4.1由哲学讨论到人工系统设计哲学175

6.4.2人工系统设计哲学实践框架简述177

第七章 信息安全与对抗基本原理及信息安全设计哲学183

7.1前言184

7.2信息安全对抗的自组织耗散思想186

7.3信息安全与对抗的基础层次原理188

7.3.1信息系统特殊性保持利用与攻击对抗原理189

7.3.2信息安全与对抗中“信息”存在相对真实性原理190

7.3.3在共道基础上反其道而行之相反相成原理193

7.3.4在共道基础上共其道而行之相成相反原理196

7.3.5争夺制对抗信息权快速建立对策响应原理198

7.4信息安全与对抗的系统层次原理200

7.4.1主动被动地位及其局部争取主动力争过程制胜原理200

7.4.2信息安全置于信息系统功能顶层考虑综合运筹原理201

7.4.3技术核心措施转移构成串行链结构形成脆弱性原理201

7.4.4基于对称变换与不对称变换的信息对抗应用原理202

7.4.5多层次和多剖面动态组合条件下间接对抗等价原理204

7.5信息安全与对抗共逆道模型205

7.5.1建模的基本概念205

7.5.2信息安全对抗总体模型206

7.5.3共道逆道对抗博弈模型209

7.5.4博弈模型的讨论227

7.6唯物辩证哲学基本概念及要点228

7.6.1唯物辩证哲学基本概念及规律摘要228

7.6.2矛盾运动的核心规律及其应用原理228

7.7信息系统安全设计总体层核心矛盾哲学分析与处理230

7.7.1系统运行总体层核心矛盾处理230

7.7.2对立统一矛盾建模及量化表达231

7.8信息系统(人工系统),人设计(成功)原理233

7.8.1系统运行总体层核心矛盾分析233

7.8.2信息系统及信息安全设计基本原理235

7.9人工信息系统(本体)存在的原理237

7.9.1人工信息系统(本体)存在多种不可代替重要性内涵237

7.9.2获得与付出转化原理与质量数量辩证哲理相结合237

7.10信息安全对抗化解矛盾的作用238

第八章 人工系统设计、思维、方法及过程主要节点241

8.1前言242

8.1.1重要人工系统已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组成243

8.1.2优良人工系统的诞生涉及众多“理”体系的应用244

8.1.3创新社会——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因素244

8.1.4思维及思维方法244

8.2人思维基础类型简述245

8.2.1逻辑思维245

8.2.2形象思维246

8.2.3直觉思维246

8.3超越型通用思维方式概述247

8.3.1哲理基础支持“超越”247

8.3.2实践应用的核心因素及步骤247

8.3.3应用举例248

8.4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简介248

8.4.1顺向思维直接方法248

8.4.2顺发展方向推理+跳跃式解决症结方法249

8.4.3相反相成方法249

8.4.4类比联想方法250

8.4.5化归方法251

8.4.6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251

8.4.7分析和综合相组合的方式251

8.5系统层次设计思维方法简介252

8.5.1人脑思维普遍用的抽象概括建模分析综合法252

8.5.2关系映射反演法——可用于解决较难实际问题254

8.5.3层次分析法255

8.5.4计算科学支持的设计方法256

8.5.5多活性代理方法257

8.6人工系统可裁剪指标体系257

8.6.1可裁剪系统四维综合指标体系257

8.6.2指标体系内涵简述260

8.6.3指标体系定量指标特征261

8.6.4关于指标体系的简要结论262

8.7设计中应遵循的准则262

8.7.1在感知矛盾,形成设计目的阶段262

8.7.2形成新人工系统总体核心要求阶段262

8.7.3形成人工系统指标体系阶段263

8.7.4形成系统方案阶段263

8.7.5技术设计阶段263

8.7.6试制样机及检验鉴定阶段264

8.8人工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264

8.8.1人类社会与人工系统共同发展264

8.8.2人工系统设计(研制)主要步骤及内容265

8.8.3多活性代理方法在设计中应用267

8.9设计过程中非正常状态感知及处理269

8.9.1设计过程直接产生的非正常状态类型及感知269

8.9.2广义非正常状态的感知271

8.9.3处理非正常状态通用原理271

8.9.4简要结束语272

8.10综合举例272

8.10.1感知焦点矛盾,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目的”272

8.10.2“目的”的初步物化,形成系统核心要求274

8.10.3形成系统的主要指标体系277

8.10.4形成系统方案278

8.10.5技术设计279

8.10.6服务活性调整体现281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283

9.1总结284

9.2展望284

参考文献2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