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沉积岩工作方法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沉积岩工作方法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1992989.jpg)
- 王剑,谭富文,付修根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9297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沉积岩-工作方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沉积岩工作方法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沉积岩(区)基本工作方法1
第一节 准备工作1
一、组织准备与资料收集1
二、基本工具与装备3
三、野外踏勘和编制技术方案4
第二节 野外工作5
一、基本要求5
(一)观察内容5
(二)观察方法5
(三)记录要求6
(四)柱状图记录法6
二、沉积岩主要特征观察描述与测量7
(一)颜色7
(二)岩性8
(三)结构8
(四)构造10
(五)岩层/沉积序列与地层厚度测量10
(六)古流向测量与物源分析11
(七)古生物化石12
三、样品及标本采集13
第三节 实验室测试分析方法14
一、矿物成分与结构分析方法15
(一)显微镜薄片鉴定15
(二)粒度分析15
(三)激光拉曼光谱16
(四)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16
(五)扫描电子显微镜17
(六)电子探针18
(七)X射线衍射18
(八)阴极发光能谱19
(九)荧光显微分析20
(十)包裹体测温20
(十一)热分析21
二、同位素实验方法21
(一)C、H、0、S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21
(二)锶(Sr)同位素分析22
(三)二次离子质谱(SI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24
(四)TI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24
(五)锆石U-Pb激光剥蚀定年24
(六)锆石U-Pb定年与锆石Hf同位素25
(七)14C同位素定年26
(八)(铀-钍)/氦低温热年代学26
(九)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定年27
(十)Sm-Nd同位素27
三、化学成分测试实验方法28
四、有机地球化学实验方法28
(一)总有机碳28
(二)岩石热解分析(Rock-Eval)29
(三)镜质体分析29
(四)油气气相色谱分析技术29
(五)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分析30
五、其他方法30
(一)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30
(二)热释光定年31
(三)古地磁32
(四)盆地模拟32
(五)岩心扫描32
(六)比表面积33
(七)压汞33
(八)重矿物33
(九)孔隙度34
(十)渗透率34
(十一)饱和度34
第四节 综合研究与沉积相分析35
一、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35
二、沉积学分析的逻辑思维法则与原则35
三、沉积学分析的基本思路36
四、沉积相综合分析基本方法38
(一)相与相组合38
(二)瓦尔特相律与沉积旋回分析39
五、主要沉积相类型分析要点40
第二章 沉积物搬运与沉积机理47
第一节 基本概念47
一、流体与沉积物搬运47
二、流体与床沙形态48
三、层流与紊流50
第二节 牵引流搬运与沉积作用51
一、碎屑颗粒的搬运作用51
二、碎屑颗粒的沉积作用52
三、牵引流沉积特征与沉积构造53
第三节 重力流搬运与沉积作用54
一、重力流形成条件与分类54
二、重力流主要类型55
三、重力流沉积特征57
第四节 异重流搬运与沉积作用58
一、异重流形成条件和分类58
二、异重流识别标志和沉积序列59
第五节 化学、生物化学搬运与沉积作用60
一、化学搬运与沉积作用60
二、生物化学搬运与沉积作用62
第六节 沉积分异作用与沉积岩成熟度63
一、机械沉积分异作用63
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64
三、沉积岩的成熟度演化64
第三章 沉积岩类型及其基本特征67
第一节 沉积岩分类与主要岩石类型67
一、陆源碎屑沉积岩67
(一)砾岩和角砾岩67
(二)砂岩68
(三)粉砂岩69
(四)泥岩69
二、内源沉积岩70
(一)石灰岩70
(二)白云岩72
(三)蒸发岩73
(四)有机岩(煤、油页岩)73
(五)硅质岩74
(六)其他化学岩类(铁质岩、锰质岩、铝质岩及磷质岩)74
三、火山碎屑沉积岩77
第二节 沉积岩结构77
一、陆源碎屑岩结构77
(一)粒度和分选性77
(二)碎屑颗粒的形态78
(三)颗粒的组构方式79
二、碳酸盐岩结构80
(一)粒屑结构80
(二)生物骨架结构82
(三)晶粒结构82
(四)残余结构83
三、火山碎屑岩结构83
第三节 沉积构造84
一、沉积构造分类84
二、物理成因构造85
(一)流动成因构造85
(二)同生变形构造92
(三)暴露成因构造94
三、化学成因构造94
(一)结晶构造和假象95
(二)压溶构造95
(三)增生与交代构造95
四、生物成因构造96
(一)生物遗迹构造96
(二)生物扰动构造97
(三)生物生长构造98
(四)植物根痕98
第四章 沉积环境分析基本方法99
第一节 沉积岩颜色与环境分析99
一、红色调与沉积环境99
二、深色调与沉积环境100
三、绿色调与沉积环境101
第二节 物质成分与环境分析102
一、矿物成分与沉积环境102
二、微量元素与沉积环境104
三、同位素与沉积环境106
第三节 结构构造与环境分析106
一、结构分析106
二、粒度分析107
三、波痕与层理分析110
第四节 沉积产状与环境分析112
一、厚度的成因意义112
二、砂体形态与环境112
三、接触关系与环境变迁113
四、剖面结构与环境演化114
五、定向性构造的成因意义114
第五节 生物标志环境分析法115
一、遗迹化石组合115
二、藻类化石组合116
三、有孔虫、介形虫化石组合118
四、遗体化石组合118
五、主要沉积相类型的化石组合特征119
第五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方法122
第一节 基本概念122
第二节 大陆环境及其沉积相特征123
一、冰川相124
二、沙漠相124
三、冲积扇相126
四、河流相127
(一)河流的类型127
(二)河流相的鉴别标志128
(三)河流沉积类型及特征128
五、湖泊相130
(一)陆源碎屑淡水湖泊相特征130
(二)碳酸盐-膏盐湖泊相特征132
六、沼泽相132
七、陆缘近海湖泊相132
第三节 海陆过渡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相特征133
一、三角洲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相133
(一)三角洲沉积特征134
(二)三角洲沉积相划分及其识别135
(三)三角洲成因类型137
二、河口湾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相140
(一)概况140
(二)识别标志140
第四节 海洋环境及其沉积相特征141
一、无障壁海岸沉积环境及沉积相142
(一)滨岸沙丘142
(二)后滨142
(三)前滨143
(四)近滨143
二、有障壁海岸沉积环境及沉积相143
(一)潮坪144
(二)萨勃哈145
(三)潟湖146
(四)障壁岛147
三、浅海陆棚沉积环境及沉积相148
四、次深海及深海沉积环境及沉积相150
(一)基本概念150
(二)次深海及深海环境沉积特征及识别标志150
五、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及沉积相154
(一)台地沉积的基本特征154
(二)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154
(三)生物礁156
第六章 露头层序地层工作方法161
第一节 概述161
一、层序基本概念161
二、控制层序发育的因素161
(一)海平面升降161
(二)海平面升降与层序级别162
第二节 层序界面类型与识别标志164
一、关键界面类型与识别标志164
(一)不整合面164
(二)海泛面164
(三)其他关键界面166
二、层序界面类型及其意义166
第三节 层序地层划分和地层模式168
一、层序地层划分168
(一)层序的内部组成单元169
(二)层序地层划分170
二、沉积体系域和凝缩段171
(一)低水位体系域171
(二)陆棚边缘体系域173
(三)海侵体系域173
(四)高水位体系域174
(五)凝缩段174
三、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174
(一)准层序地层模式174
(二)准层序组地层模式175
(三)碎屑岩层序模式和沉积层序177
四、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177
(一)浅水碳酸盐层序界面类型178
(二)浅水碳酸盐的体系域划分和层序模式179
第四节 露头层序研究方法181
一、地表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方法181
二、准层序组的叠加样式182
三、层序和体系域分析184
(一)层序的地层型式184
(二)层序的体系域分析185
(三)层序界面的地表研究188
第七章 岩相古地理分析与工作方法190
第一节 岩相古地理分析方法190
一、物源区分析190
(一)古陆或古剥蚀区的判断190
(二)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191
(三)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191
二、古海岸线分析196
三、古水体环境分析196
四、古气候分析200
五、古流向分析201
六、古构造分析201
第二节 岩相古地理编图工作方法202
一、岩相古地理编图类型202
二、室内准备工作203
三、野外调查与沉积相剖面测量204
四、野外资料整理与实验室工作206
第三节 结构-成因岩相古地理编图207
一、基础类图件207
二、单因素分析图件208
三、结构-成因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209
四、其他综合性图件211
第四节 岩相古地理图件说明书212
第八章 成岩作用研究方法214
第一节 基本理论与总体研究方法214
一、成岩作用的定义214
二、成岩作用的研究内容与意义214
三、成岩作用的一般研究方法215
(一)野外/现场工作与样品采集215
(二)成岩温度的研究216
(三)自生矿物组构与形成顺序的研究218
第二节 砂岩的主要成岩作用219
一、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219
(一)砂岩中压实和压溶作用的表现220
(二)影响砂岩压实作用的因素220
二、溶解作用221
三、胶结作用223
(一)碳酸盐胶结作用223
(二)硅质(自生石英)胶结作用225
(三)绿泥石的胶结作用225
(四)高岭石的胶结作用227
四、砂岩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227
第三节 碳酸盐的成岩环境与主要成岩作用228
一、近地表成岩环境228
(一)海水潜流环境228
(二)淡水渗流环境230
(三)淡水潜流环境231
(四)淡水与海水混合水环境232
二、岩溶(喀斯特)环境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与古岩溶的识别232
(一)古岩溶地层特征233
(二)岩溶作用对碳酸盐铁锰含量的影响及其在古岩溶判断中的意义233
(三)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分析及其在古岩溶判断中的意义234
(四)高岭石/地开石的存在及其在古岩溶判断中的意义234
(五)古岩溶环境中碳酸盐的沉淀作用235
三、热液环境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238
(一)热液环境中的碳酸盐岩的主要特征238
(二)热液环境中的碳酸盐岩的组构239
四、白云岩化作用240
(一)白云岩/白云石的结构与分类240
(二)白云岩化作用的模式241
第九章 沉积盆地分析与工作方法246
第一节 沉积盆地的分类246
一、沉积盆地的形成246
二、沉积盆地的分类247
(一)盆地分类原则247
(二)沉积盆地分类247
第二节 主要盆地类型及特征248
一、克拉通盆地248
(一)盆地类型及特征248
(二)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机制249
(三)典型克拉通盆地实例250
二、拉张型盆地251
(一)盆地类型及特征251
(二)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257
(三)盆地的形成机制259
(四)典型拉张型盆地的实例260
三、汇聚型盆地263
(一)汇聚型盆地类型263
(二)主要盆地特征264
四、碰撞型盆地266
(一)前陆盆地的类型及基本组成单元267
(二)前陆盆地的沉积演化269
(三)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269
(四)前陆盆地的实例271
五、走滑型盆地274
(一)盆地类型及特征274
(二)盆地形成演化276
第三节 沉积盆地分析方法277
一、盆地充填(物)特征分析278
二、盆地沉降史与热史分析279
三、其他分析方法281
参考文献与资料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