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2卷 村庄类 第1卷 华南区域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徐勇,邓大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9789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902页
- 文件大小:121MB
- 文件页数:947页
- 主题词:农村调查-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2卷 村庄类 第1卷 华南区域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徐勇1
村庄类分序&徐勇1
大族崛起:以分促合的治理——粤北山池村调查3
第一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3
第一节 谢氏由来与迁居3
一 “因仕而兴,以邑为氏”3
二 “仕途受阻,南下入粤”4
三 “谋求复兴,入主山池”6
第二节 村落由来与发展8
一 村落由来8
二 宗族竞争10
三 房支分化12
第三节 山池村行政建制与变迁17
一 传统行政建制17
二 当代行政建制19
第二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23
第一节 自然环境23
一 气候特征23
二 地理特征26
三 水资源特征30
四 土壤特征33
第二节 人文环境35
一 交通区位35
二 自然观念37
三 村庄布局40
第三节 山池村自然实态47
一 交通改造47
二 水利建设48
三 自然观念49
第三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51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51
一 产业构成51
二 生产能力53
三 经济水平55
第二节 产权57
一 共有产权57
二 私有产权64
三 混合产权67
第三节 经营67
一 共同经营67
二 家庭经营71
三 合作经营73
第四节 交换75
一 族内交换75
二 族外交换77
三 宗族产品市场化77
第五节 分配78
一 族产分配78
二 家产分配80
三 赋税分配83
第六节 消费85
一 宗族大锅饭85
二 家庭大锅饭88
第七节 继承90
一 共有财产继承90
二 家庭财产继承91
第八节 山池村经济变迁93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93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96
第九节 山池村经济实态98
一 产权98
二 经营99
三 交换102
四 继承104
第四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106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106
第二节 社会构成107
一 人口关系107
二 婚姻关系111
三 家庭关系113
第三节 社会组织114
一 “绅士会”114
二 “会”115
第四节 社会交往117
一 阶层间交往117
二 房支间交往118
三 宗族间交往119
第五节 社会分化120
一 辈分分化120
二 职业分化122
三 财富分化124
四 宗族的应对125
第六节 社会冲突126
一 房支冲突126
二 家庭冲突127
三 宗族冲突128
第七节 社会保障131
一 宗族救济131
二 宗族保护133
第八节 山池村社会变迁134
一 从“男丁为本”到“女性解放”134
二 从“血缘分化”到“利益分化”135
三 走向缓和的“宗族冲突”137
第九节 山池村社会实态138
一 人口关系实态138
二 婚姻关系实态139
三 社会交往实态139
四 社会冲突实态140
第五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141
第一节 信仰141
一 祖宗崇拜141
二 生育崇拜146
三 神灵信仰147
第二节 观念149
一 长幼有序149
二 光宗耀祖150
三 发家致富151
第三节 文化习俗152
一 婚嫁152
二 丧葬153
三 节日活动154
第四节 文娱活动158
一 祭神活动158
二 “打龙”160
三 日常活动160
第五节 教育161
一 教育概况161
二 教育资助163
第六节 山池村文化实态164
一 祠堂祭拜164
二 祖坟祭扫165
三 族谱修撰166
四 赏灯活动167
五 文娱活动168
六 神灵信仰168
第六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169
第一节 治理主体169
一 宗族权力169
二 国家权力174
三 微弱的神权180
第二节 治理内容181
一 “公域治理”181
二 “私域治理”185
三 国家治理188
第三节 治理规则190
一 族规190
二 祖训192
三 国法193
第四节 治理方式194
一 教导195
二 激励196
三 惩罚197
四 其他方式199
第五节 山池村治理实态200
一 村委会治理200
二 小姓参与202
三 宗族组织202
四 宗族治理203
山池村调查小记205
山池村调查日记(节选)209
因规而合:穷家小族的延续与发展——粤北坪村调查243
第一章 始与兴:蓝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243
第一节 蓝氏的由来与迁徙243
一 蓝姓源流考243
二 祖居北地,繁衍八州244
三 避乱南迁,入闽进粤245
第二节 坪村蓝氏的繁衍246
一 坪村蓝氏开基建村246
二 坪村之兴:开基创业,聚族而居248
第三节 坪村建制变迁251
第四节 坪村当下概况252
第二章 坪村蓝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254
第一节 自然环境254
一 气候特征254
二 地理特征255
三 水资源特征258
四 土壤特征260
五 交通特征261
第二节 人文自然262
一 祖宗建筑:“百一公祠”262
二 人居建筑264
三 神灵建筑267
第三节 村庄自然实态268
一 自然观念的变化268
二 交通状况269
三 民居与村庄布局272
四 村落、房支与村民小组的重叠273
第三章 坪村蓝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275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275
一 土地占有275
二 生产能力278
第二节 产权281
一 宗族共同产权282
二 家庭私有产权286
第三节 经营290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290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296
三 合作经营297
第四节 交换299
一 族内交换:“堂居小市场”299
二 族外交换301
第五节 产业304
一 农业生产304
二 借贷商业308
三 手工业310
第六节 分配311
一 族内分配311
二 家内分配316
三 税赋分配319
第七节 消费320
一 共同消费320
二 家庭消费323
第八节 财产继承326
一 共有财产的继承326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327
第九节 坪村经济变迁328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329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331
第十节 坪村经济实态333
一 产权实态333
二 经营实态334
三 交换实态336
四 村内商业337
五 农民收入现状339
六 集体收入340
第四章 坪村蓝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341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341
一 姓氏情况341
二 人口概况342
三 世代繁衍情况343
第二节 社会构成344
一 人口关系344
二 婚姻关系347
三 家庭关系350
四 邻里关系351
第三节 社会组织352
一 房亲会353
二 谷会354
三 叔公会356
第四节 社会交往357
一 族内交往358
二 族外交往360
第五节 社会分化362
一 血缘分化363
二 财富分化366
三 职业分化368
第六节 社会冲突369
一 族内冲突369
二 族外冲突372
第七节 社会保障374
一 救困济贫374
二 族内庇护377
第八节 坪村社会变迁379
一 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宗族社会379
二 集体化时期的宗族社会379
三 改革开放后的宗族社会380
第九节 坪村社会实态382
一 社会构成382
二 社会组织384
三 社会交往386
四 社会分化388
五 社会保障389
第五章 坪村蓝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391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391
一 文化观念概况391
二 文化活动概况392
三 文化教育概况393
第二节 信仰394
一 祖先崇拜395
二 生育崇拜401
三 神灵崇拜403
第三节 观念404
一 长幼有序405
二 光宗耀祖406
三 发家致富406
第四节 文化习俗407
一 生活习俗407
二 节庆习俗412
第五节 文娱活动416
一 文化活动416
二 娱乐活动419
第六节 教育422
一 私塾学校422
二 教育资助424
第七节 坪村文化变迁426
一 集体化时期:消失的宗族文化426
二 改革开放之后:复兴的宗族文化427
第八节 坪村文化实态431
一 春祭与冬祭431
二 族谱与上谱433
三 舞龙活动433
四 拜神现状434
五 坪村教育现状434
第六章 坪村蓝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436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436
一 政权建设概况436
二 宗族治理概况438
第二节 治理主体439
一 以“族长”为主的单一治理439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的多元治理443
三 政权与族权的合二为一446
第三节 治理内容447
一 宗族公共事务447
二 房支公共事务450
三 家庭事务451
四 国家事务452
第四节 治理规则452
一 族规453
二 祖训454
三 家训456
四 国法457
第五节 治理过程458
一 决策458
二 管理461
三 参与462
四 监督464
第六节 治理方式465
一 教育方式465
二 奖励方式467
三 惩罚方式469
四 官府治理方式470
第七节 坪村治理变迁471
一 集体化时期的坪村治理471
二 村民自治时期的坪村治理472
第八节 坪村治理实态474
一 治理主体实态:宗族组织、村委会474
二 选举与“分片”村治475
三 传统治理规则与当下村治476
四 党员现状与村治477
坪村调查小记478
坪村调研日记(部分)483
族推儒助:仕贾并举的兴族之道——徽州呈坎村调查543
第一章 宗族村庄的由来与发展543
第一节 罗姓的由来与迁徙543
一 罗姓源流考543
二 罗姓先祖的迁徙545
三 呈坎始祖的迁徙547
第二节 村庄的由来与呈坎罗姓的繁衍550
一 呈坎村庄的由来和发展550
二 呈坎罗姓族人的繁衍553
第三节 呈坎的建制变迁555
第四节 当下村庄的基本概况558
第二章 呈坎村罗氏宗族自然形态与实态561
第一节 自然环境561
一 气候特征561
二 地理特征565
三 水资源特征567
四 土壤特征571
五 交通特征573
第二节 人文环境576
一 祠堂建筑577
二 居住建筑579
三 神灵建筑581
第三节 风水观及先祖选择583
一 族人的风水观583
二 始祖的选择585
第四节 呈坎村自然实态588
一 自然实态588
二 人文实态589
第三章 呈坎村罗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591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591
一 人口与土地形态591
二 产业形态595
第二节 产权598
一 宗族共有产权598
二 家户私有产权603
三 产权变更606
第三节 经营609
一 共有财产的经营609
二 家产经营613
三 合作经营614
第四节 分配615
一 族产经营分配616
二 家庭经营分配618
三 赋税劳役分配619
第五节 消费620
一 族人共同消费620
二 家庭日常消费622
第六节 财产继承624
一 共有财产继承624
二 家庭财产继承624
第七节 呈坎村经济变迁626
一 宗族经济的变迁626
二 家庭经济的变迁629
第八节 呈坎村经济实态630
一 产权实态631
二 经营与交换实态633
三 农民家庭经济635
四 集体经济收入636
第四章 呈坎村罗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638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638
一 姓氏与人口638
二 世代分化640
第二节 社会构成642
一 人口关系642
二 婚姻关系644
三 家庭关系645
第三节 社会组织647
一 宗族管理组织647
二 文会组织648
三 其他组织650
第四节 社会交往651
一 族内交往651
二 族外交往652
第五节 社会分化656
一 社会分化656
二 分化抑制658
第六节 社会冲突659
一 族内冲突660
二 族外冲突661
第七节 社会保障662
一 族内救济663
二 族人保护667
第八节 呈坎村社会变迁668
一 社会形态的形成668
二 社会形态的发展669
三 社会形态的改变670
第九节 呈坎村社会实态670
一 社会构成671
二 社会交往674
三 社会分化与保障677
第五章 呈坎村罗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680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680
一 佛道文化与宗族信仰680
二 儒家文化与宗族规则682
三 宗族教育683
第二节 信仰685
一 祖先崇拜685
二 生育崇拜691
第三节 观念692
一 朱熹谱序及观念形成692
二 遵儒观念694
第四节 文化习俗698
一 婚丧习俗698
二 节日习俗700
第五节 文娱活动703
一 文化活动703
二 娱乐活动705
第六节 教育707
一 私塾教育707
二 文会教育708
三 新式教育709
第七节 呈坎村文化变迁710
一 宗族文化的形成710
二 宗族文化的发展711
三 宗族文化的衰败712
第八节 呈坎村文化实态714
一 文娱实态714
二 教育状况715
第六章 呈坎村罗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718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718
一 呈坎村政权建设718
二 宗族治理概况719
第二节 治理主体721
一 宗族权力:族权与绅权722
二 家庭权力:父权与夫权723
三 国家权力:村长与保长724
第三节 治理内容725
一 宗族公共事务725
二 宗族与家庭事务728
三 宗族与国家事务729
第四节 治理规则730
一 族规与祖训730
二 家法与国法734
第五节 治理过程735
一 决策与管理735
二 监督与参与736
第六节 治理方式738
一 奖励738
二 处罚739
三 调停与官方介入740
第七节 呈坎村治理变迁741
一 社的治理742
二 宗族治理743
三 新时期的治理744
第八节 呈坎村治理实态746
一 治理的主体及内容746
二 选举的过程748
三 传统治理与当下的村治750
呈坎村调查小记751
呈坎村调研日记(部分)755
合族共济:商优学起之族的繁荣——赣南白鹭村调查771
第一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771
第一节 钟氏宗族的源与流771
一 钟氏源流考771
二 开基祖迁居白鹭的缘由772
第二节 钟氏宗族的兴与衰774
一 钟氏族人的繁衍774
二 钟氏宗族的壮大774
三 钟氏宗族的衰落776
第三节 白鹭村的村庄建制777
一 1949年前的建制777
二 1949年之后的村庄建制778
三 当下村庄的基本概况779
第二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781
第一节 自然环境781
一 气候特征781
二 地理特征782
三 水资源特征782
四 土壤特征783
五 交通特征783
第二节 人文环境784
一 客家祠堂784
二 神灵建筑788
第三节 白鹭村自然实态789
第三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791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791
第二节 产权793
一 宗族共同产权793
二 家庭私有产权795
第三节 经营796
一 共有财产的经营796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798
三 合作经营798
第四节 分配799
一 族产经营成果的分配799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800
三 国家赋税劳役的分配801
第五节 消费801
一 共同消费801
二 家庭消费802
第六节 财产继承804
一 共有财产的继承804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804
第七节 白鹭村经济变迁806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806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807
第八节 白鹭村经济实态808
第四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810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810
第二节 社会构成812
一 人口关系812
二 婚姻关系814
三 家庭关系816
四 邻里关系818
第三节 社会组织820
一 庙会820
二 桥会820
第四节 社会交往821
一 族内交往821
二 族外交往821
第五节 社会分化822
一 辈分高低822
二 财富之分823
三 职业差异824
第六节 社会冲突824
一 族内冲突824
二 族外冲突825
第七节 社会保障825
一 救困济贫826
二 族内保护832
第八节 白鹭村社会变迁与实态833
第五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836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836
第二节 信仰838
一 祖先崇拜838
二 生育崇拜842
第三节 观念843
一 长幼有序844
二 光宗耀祖844
三 积善成德845
第四节 文化习俗845
一 婚姻习俗845
二 丧葬习俗847
三 节日习俗848
四 礼仪往来851
第五节 文娱活动853
第六节 教育854
第七节 白鹭村文化变迁与实态857
第六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860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860
第二节 治理主体861
一 以“族长”为主的单一治理861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的多元治理863
三 国家政权对宗族的治理864
第三节 治理内容866
一 宗族公共事务866
二 家庭或者个人事务868
三 国家事务868
第四节 治理规则869
一 族规869
二 家训870
三 国法870
第五节 治理过程871
一 决策871
二 管理872
三 参与873
四 监督874
第六节 治理方式874
一 引导式激励874
二 教育式惩罚875
第七节 白鹭村治理变迁876
第八节 白鹭村治理实态877
白鹭村调查小记879
白鹭村调研日记883
后记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