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师使用科教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小学数学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师使用科教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小学数学为例](https://www.shukui.net/cover/16/31968645.jpg)
- 严家丽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11114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师使用科教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小学数学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研究缘起2
(一)“教师使用教科书”现状调查的启发2
(二)“小学数学高效教学”课题研究兴趣的延伸4
二、研究背景5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使用教科书”提出了新要求5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受到广泛关注6
三、研究意义8
(一)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教科书相关理论8
(二)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新视角9
(三)有利于丰富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认识9
(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10
四、研究问题阐述10
五、相关研究假设10
(一)前提性假设12
(二)关系性假设115
(三)关系性假设216
六、研究方法16
七、研究工具17
(一)“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测量模型17
(二)当堂教学效果测评工具18
(三)学期教学效果测评工具18
八、研究设计19
(一)“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测评过程设计19
(二)当堂教学效果的测评过程设计20
(三)学期教学效果的测评过程设计24
(四)研究的框架结构25
第二章 文献综述27
一、“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述评27
(一)国外“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述评28
(二)国内“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述评31
二、“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述评39
(一)国外“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述评40
(二)国内“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述评50
第三章 “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研究工具的确立54
一、孔凡哲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模型54
二、“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测定过程的理论分析56
(一)层次解释57
(二)“七维度九要点”57
(三)“七维度九要点”数据收集途径与方法58
(四)评判标准的细化59
三、“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测量模型的实践检验61
(一)T1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评判过程61
(二)T2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评判过程68
(三)T3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评判过程72
四、“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测量模型的信效度检验78
(一)评分者一致性信度检验78
(二)效度检验78
第四章 对“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实践考察81
一、T4的两次“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测定过程与结果82
(一)T4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第一次测评82
(二)T4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第二次测评89
二、T5的两次“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测定过程与结果96
(一)T5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第一次测评96
(二)T5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第二次测评100
三、T6的两次“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测定过程与结果106
(一)T6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第一次测评106
(二)T6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第二次测评112
四、对全体研究对象“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考察118
(一)“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测定过程119
(二)“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测定结果120
第五章 “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当堂教学效果的关系124
一、“学生课堂参与度”测评工具的构建125
(一)“学生参与”的内涵探讨125
(二)学生参与程度及其评价方法126
(三)“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刻画方法与比较模型130
二、当堂教学效果的考察过程与结果132
(一)“较低水平”教师的当堂教学效果的考察136
(二)“中等水平”教师的当堂教学效果的考察142
(三)“较高水平”教师的当堂教学效果的考察148
三、“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当堂教学效果的关系探究154
(一)“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关系154
(二)“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学生数学课堂情感”的关系156
(三)“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学生对新知的操作性理解程度”的关系156
(四)“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学生对新知的关系性理解程度”的关系157
第六章 “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学期教学效果的关系159
一、《数学学习态度量表》和《数学观量表》的信效度检验160
(一)《数学学习态度量表》的信效度检验160
(二)《数学观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163
二、学期教学效果的描述性分析165
(一)“学生数学学习态度”表现165
(二)“学生数学观”表现166
(三)“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表现166
(四)“学生数学期末测试成绩”表现167
三、“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与学期教学效果的关系168
(一)“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关系168
(二)“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学生数学观”的关系169
(三)“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171
(四)“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与“学生数学期末测试成绩”的关系172
第七章 研究的结论与讨论174
一、研究基本结论175
(一)研究的直接结论175
(二)研究的其他相关结论176
二、研究的进一步讨论177
(一)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三者关系的理解177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185
(三)“学生的数学课堂情感”186
(四)“学生对新知的操作性理解程度”187
(五)“学生对新知的关系性理解程度”187
(六)“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188
(七)“学生的数学观”188
(八)“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89
(九)“学生的数学期末测试成绩”189
三、相关建议与启示190
(一)对个案校的相关建议190
(二)对课程实施质量保障的启示192
四、对研究的展望194
(一)研究的创新点194
(二)研究的局限性194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195
结语196
参考文献198
附录一:研究对象的“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考察过程213
附录二:“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考察过程266
附录三:学生调查问卷277
后记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