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低碳发展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低碳发展总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1954625.jpg)
- 杜祥琬等著 著
-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 ISBN:978751111454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节能-基本知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低碳发展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 论 推动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1
一、发展的哲学和哲学的发展1
二、低碳发展的内涵和意义4
三、低碳转型的紧迫性和战略性6
第一章 人类文明演化进程11
第一节 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11
第二节 工业文明的进步与危机14
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14
二、全球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问题16
三、全球性环境问题20
第三节 工业文明形态的反思26
一、国际社会的反思26
二、国内社会的反思39
第四节 生态文明下的低碳发展40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40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42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和长远意义44
四、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49
第二章 现代气候变化科学与低碳的提出53
第一节 气候变化科学的形成53
一、气候变暖与环境问题53
二、人类社会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历程54
三、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与科学认识59
第二节 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63
一、气候变暖对全球和我国的影响63
二、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67
三、我国减缓气候变化行动69
第三节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70
一、IPCC的由来及在公约进程中的作用70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71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其他国际机制73
四、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出路和我国的参与74
第三章 低碳发展概念76
第一节 低碳发展概念的提出76
一、低碳发展概念提出的国际背景76
二、低碳发展的概念与内涵82
第二节 低碳发展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关系88
一、低碳发展与绿色发展88
二、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91
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内在逻辑性94
第四章 高碳发展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97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模式97
一、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趋势研究97
二、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比较103
第二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模式差异原因分析106
一、产业结构和能效比较106
二、能源终端消费部门比较109
三、国际比较研究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启示109
第三节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解耦分析111
一、解耦的含义和我国解耦的意义112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解耦分析114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解耦分析118
四、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解耦分析123
第五章 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131
第一节 成就与危机并存的中国高碳模式131
一、过去发展方式下的卓越成就132
二、过去的经济发展使资源能源问题更加突出140
三、生态环境破坏使环境容量进一步降低155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和内涵165
一、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166
二、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172
三、转变发展方式对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177
第三节 经济与环境必须也可以共赢177
一、环境保护中的经济作用178
二、经济与环境的共存关系180
三、经济与环境共赢的国际经验186
第六章 我国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189
第一节 我国低碳发展的总体态势及情景分析190
一、情景分析的方法学191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192
三、我国不同碳排放情景的比较分析193
四、行业低碳发展路径197
五、实现低碳情景的条件分析204
第二节 我国低碳发展的分阶段目标206
第三节 我国低碳发展的基本思路207
第七章 低碳能源是低碳发展的基础210
第一节 低碳能源的概念与内涵210
第二节 全球低碳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212
一、主要发达国家能源低碳化持续推进212
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幅上升214
三、核能在能源低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17
四、天然气(含非常规天然气)发展明显加快219
五、低碳建筑、低碳交通进一步发展普及222
六、低碳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24
七、低碳能源发展的长效政策机制持续健全226
第三节 我国低碳能源发展的重点与方向228
一、明确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目标228
二、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229
三、推动低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主体230
四、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水平233
五、协调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构建能源低碳发展长效体制机制236
第八章 低碳生产方式238
第一节 我国传统生产方式的状况与特点238
一、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生产能力总量大、增长快238
二、出口规模持续扩张,生产对出口的依存度较高239
三、我国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但仍以制成品为主240
第二节 我国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241
一、传统粗放型高碳发展道路难以为继241
二、继续扩大生产能力面 临需求饱和约束243
三、传统生产方式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和经济代价244
四、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价值分配比较有限246
第三节 实现低碳生产方式的重点与方向247
一、以满足合理内需为目标,转变出口导向增长方式248
二、优化生产组织与布局,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248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产业体系低碳高效发展249
四、提升全球产业分工地位,增强生产体系国际竞争力249
五、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的生产利用体系250
六、理顺市场体系和政策机制,完善发展转型保障制度251
第九章 引导低碳消费模式的方向与重点252
第一节 我国消费模式的现状与特点253
一、城市交通系统迅速转向机动出行255
二、家用电器普及速度快推动生活用电大幅度上升255
第二节 我国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256
一、饮食结构与营养目标极不协调256
二、城镇居民衣服使用寿命缩短,闲置的衣服越来越多257
三、建筑面积总量增长过快,节能建筑发展过慢257
四、城市规划缺乏低碳引导,迅速汽车化导致高碳排放258
五、消费观念从传统的崇尚节俭向西方消费主义转变259
第三节 引导低碳消费模式的战略思路与方向259
一、转变观念,重新选择低碳消费目标模式和内容259
二、通过加快低碳转型发展促进低碳消费260
三、加快政策设计和引导,构建低碳消费模式261
第四节 重点领域的低碳消费模式和内容262
一、绿色低碳的食物消费模式262
二、绿色低碳的穿着消费模式263
三、绿色低碳的住房消费模式263
四、绿色低碳的出行模式265
五、建立绿色低碳的消费文化266
六、体制机制与保障措施267
第十章 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270
第一节 科技支撑对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270
一、科技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270
二、低碳科技是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落脚点和着力点270
三、低碳科技是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和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271
四、低碳科技将全面重塑我国能源系统271
第二节 我国低碳科技发展现状272
第三节 重点科技研发领域和发展方向273
一、能源生产端低碳技术273
二、能源消费端低碳技术288
三、能源系统创新低碳技术300
四、二氧化碳减排技术304
五、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305
第四节 低碳科技发展路线图308
第十一章 低碳发展的政策引导310
第一节 低碳发展是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310
一、将低碳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全面促进低碳发展310
二、设立清晰的碳排放目标,统筹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311
三、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低碳发展的保障312
四、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推动低碳技术体系的建立312
第二节 国内低碳政策的行动313
一、深化理念,逐步提出并阐述低碳发展313
二、建立低碳发展的管理体制314
三、形成层级清晰、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315
四、以各领域的排放目标为引领,推动低碳转型317
五、综合运用命令与规制、经济激励机制、市场机制、信息公开等多种政策工具319
第三节 中国低碳发展转型的困难与挑战322
一、低碳政策与能源政策、环境政策部门间缺乏协调322
二、促进低碳发展的专门立法缺位323
三、促进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323
四、低碳财政政策不完善323
第四节 强化低碳政策引导的建议324
一、以实现低碳发展为统筹,协调发展大局324
二、以保障低碳发展为引领,完善政策体系325
三、以加强低碳创新为杠杆,发展低碳产业327
四、以体现气候智慧为特征,建设低碳城市327
五、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抓手,加强国际合作329
六、以社会多元协同为理念,完善治理模式330
参考文献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