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 以公共选择学派为主的经济和政治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 以公共选择学派为主的经济和政治理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1942513.jpg)
- 朱富强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3977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 以公共选择学派为主的经济和政治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导论3
第1章 如何理解新政治经济学3
1.1 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化3
1.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组织3
1.1.2 政治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5
1.1.3 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及衰落8
1.1.4 政治经济学的复兴和方向10
1.2 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基础14
1.2.1 经济学的本质在公共领域15
1.2.2 生产要素转变的内在诉求16
1.2.3 中国经济症结在公共领域17
1.2.4 学者知识优势在公共领域19
1.3 新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特点20
1.3.1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含义21
1.3.2 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22
1.3.3 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23
1.3.4 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24
第2章 公共选择的研究视角27
2.1 公共选择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意义27
2.1.1 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27
2.1.2 民主社会中庸人当政现象30
2.1.3 现实制度为何如此不理想32
2.1.4 公共选择过程的现实障碍35
2.1.5 界定公共选择的成员范围36
2.2 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原因38
2.2.1 有关公共部门的研究缺位39
2.2.2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39
2.2.3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42
2.3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特点43
2.3.1 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特色43
2.3.2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承继44
2.3.3 公共选择理论的独特视角48
第2篇 公共选择的基本机制53
第3章 从一致同意到最优多数规则53
3.1 直接民主制下的投票规则53
3.1.1 投票规则的四大要素54
3.1.2 投票结果的确定规则55
3.2 一致同意的规则55
3.2.1 维克塞尔的税收原理56
3.2.2 史密斯拍卖机制58
3.2.3 一致性规则的特点及缺陷59
3.3 最优多数通过规则60
3.3.1 外部成本函数61
3.3.2 决策成本函数61
3.3.3 最优多数的确定61
3.3.4 最优多数的影响因素62
3.4 简单多数规则的确立63
3.4.1 一致同意和多数规则的比较63
3.4.2 作为最优多数的简单多数64
3.4.3 寡头铁律:简单多数困境64
第4章 多数投票机制及其效率分析66
4.1 多数票规则的类型66
4.1.1 多数票通过的基本原则66
4.1.2 多数票规则的其他类型67
4.1.3 比例代表制投票规则68
4.2 主要规则的效率比较68
4.2.1 孔多塞效率68
4.2.2 功利主义效率70
4.2.3 博尔达计票71
4.2.4 赞同投票72
4.3 多数通过规则的复杂形式73
4.3.1 否决投票73
4.3.2 加权投票75
4.3.3 点投票76
4.4 复数选区投票制76
4.4.1 不可转移单票制76
4.4.2 可转移单票制77
第5章 多数通过规则的性质79
5.1 集体理性的不确定性:实证性质之一79
5.1.1 孔多塞悖论79
5.1.2 博尔达悖论80
5.1.3 赞同表决的悖论81
5.2 集体决策确定性的条件81
5.2.1 充分条件:单峰偏好82
5.2.2 必要条件:价值约束82
5.3 一维议案的稳定:中间选民定理84
5.3.1 从单峰偏好到中间选民定理84
5.3.2 中间选民定理的含义84
5.3.3 中间选民定理的正式表述85
5.4 多维议案决定的稳定性86
5.4.1 一人委员会、两维议案情形86
5.4.2 两人委员会、两维议案情形86
5.4.3 三人委员会、两维议案情形87
5.4.4 五人委员会、两维议案情形87
5.5 投票中的不公正性:实证性质之二88
5.5.1 集体投票稳定性的原因88
5.5.2 多数票规则的再分配效应89
5.5.3 外来对投票的干预89
5.6 多数通过原则的无效性:实证性质之三92
5.6.1 偏好强度和帕累托效率93
5.6.2 多数原则与自由93
5.6.3 互投赞成票与帕累托效率94
5.6.4 互投赞成票内含的问题96
5.7 多数投票原则的规范性质98
5.7.1 投票规则的性质比较98
5.7.2 多数投票原则的规范性质99
第3篇 政治现象的经济分析103
第6章 代议制与政党竞争103
6.1 代议制民主概述103
6.1.1 代议制的成因103
6.1.2 代表表决制的特点104
6.1.3 诚实投票与策略投票105
6.1.4 委托一代理问题106
6.2 政党动机和选民行为107
6.2.1 政党的目标函数107
6.2.2 政党动机和政策选择108
6.2.3 理性选民假说及其悖论110
6.2.4 选民悖论的解释112
6.3 两党竞争:确定性投票116
6.3.1 经济布局中的凑集现象116
6.3.2 政治空间117
6.3.3 中间选民定理和政策收敛119
6.3.4 循环定理和政治不稳定120
6.3.5 未覆盖集和政策选择121
6.4 两党竞争:或然性投票123
6.4.1 投票行为不稳定性的症结123
6.4.2 或然性投票下的均衡124
6.5 多党制与多党联盟125
6.5.1 代表制目标和政党数目125
6.5.2 选举规则和代议制目标关系126
6.5.3 选民偏好分布和政党数目128
6.5.4 最小获胜联盟和最小关联获胜联盟128
6.5.5 政治稳定和政党制度129
6.5.6 政纲的动态演变130
第7章 利益集团和选举竞争131
7.1 利益集团的分析视角131
7.1.1 多元主义视角132
7.1.2 统合主义视角133
7.1.3 公共选择视角134
7.2 利益集团下的政治行为135
7.2.1 利益集团下的政纲选择135
7.2.2 院外活动模型136
7.2.3 竞争捐款模型137
7.3 压力集团和选举竞争137
7.3.1 压力集团的俘虏理论138
7.3.2 压力集团的有效率均衡模型139
7.3.3 候选人竞争的竞选支出模型140
7.4 政治更迭和选举监督140
7.4.1 作为约束机制的选举141
7.4.2 基于选举控制的模型142
7.5 竞选承诺和声誉约束144
7.5.1 完全信息的声誉模型145
7.5.2 不完全信息的声誉模型146
第8章 寻租活动的经济理论148
8.1 寻租理论的勃兴148
8.1.1 寻租理论的早期分析148
8.1.2 哈伯格三角形的问题149
8.1.3 塔洛克四边形的解释150
8.2 寻租理论的发展151
8.2.1 寻租的概念151
8.2.2 寻租的来源152
8.2.3 寻租的实证154
8.3 租金耗散和资源浪费155
8.3.1 耗散程度分析155
8.3.2 寻租的危害156
8.3.3 克服寻租行为的思路157
8.4 寻租的社会成本分析158
8.4.1 克鲁格的贸易模型158
8.4.2 歧视性竞争的寻租模型161
第9章 国家理论和官僚行为164
9.1 国家和政府的性质及功能164
9.1.1 国家组织的四种基本类型164
9.1.2 两大类型国家的基本特质166
9.1.3 国家在演化过程中的异化171
9.1.4 两类国家在历史上的例证173
9.2 诺斯的国家理论177
9.2.1 诺斯的国家理论含义177
9.2.2 诺斯的国家悖论178
9.2.3 诺斯对国家功能的分析181
9.3 政府供给和立法者行为184
9.3.1 政府行为的几种模型184
9.3.2 立法者选票最大化模型185
9.3.3 立法者行为的其他模型186
9.4 官僚行为理论187
9.4.1 信息和权力187
9.4.2 目标预算最大化188
9.4.3 预算最大化模型189
9.4.4 预算最大化模型的拓展191
9.4.5 效用最大化模型192
9.5 政府规模扩张倾向及解释193
9.5.1 政府规模增长的一般理论193
9.5.2 作为公共品提供者的解释198
9.5.3 作为再分配的解释198
9.5.4 利益集团的解释200
9.5.5 官僚体制的解释200
第10章 合作社组织的治理理论202
10.1 组织治理和最优化理论202
10.1.1 组织衰退的应对方式202
10.1.2 俱乐部的最优化理论203
10.2 基于自由退出的合作机制206
10.2.1 退出的全局最优206
10.2.2 退出的博弈解析:外部选择问题208
10.2.3 林毅夫对合作社的退出分析209
10.3 交易中的约束和惩罚210
10.3.1 第三方约束:法律制约211
10.3.2 对方约束:市场交易问题212
10.3.3 艾克斯罗德的博弈实验213
10.4 强制性的团队合作214
10.4.1 道威斯的激励机制比较试验214
10.4.2 麦克洛伊德的团队合作理论215
10.4.3 强制性合作的婚姻分析217
第11章 谈判、合作与社会秩序219
11.1 集体行动的逻辑219
11.1.1 集体行动的困境及其原因219
11.1.2 集体行动中的少数剥削多数220
11.1.3 集体行动中的选择性激励222
11.2 谈判民主制224
11.2.1 自愿谈判的影响因素224
11.2.2 纳什的二人谈判解225
11.2.3 其他的合作条件分析227
11.2.4 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228
11.3 合作的均衡与分配230
11.3.1 核及联盟230
11.3.2 Shapley值及其应用232
11.3.3 联盟的稳定解探讨235
11.4 正义秩序的经济学理论236
11.4.1 布坎南的宪法经济学236
11.4.2 罗尔斯的正义秩序240
11.4.3 正义秩序的新发展245
第4篇 经济现象的政治分析259
第12章 市场失灵与公共选择259
12.1 垄断及其危害259
12.1.1 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259
12.1.2 反垄断政策260
12.2 外部性262
12.2.1 外部性与帕累托有效262
12.2.2 庇古税及机制设计263
12.2.3 科斯定理与外部性264
12.3 产权界定问题265
12.3.1 科斯定理中的谈判效率265
12.3.2 科斯定理中的核缺失266
12.3.3 科斯定理中的交易可行性267
12.3.4 科斯定理中的交易意愿性269
12.3.5 科斯定理的其他问题综述270
12.4 公共物品271
12.4.1 公共品的特点272
12.4.2 私人对公共品的供给不足272
12.4.3 公共品的Lindahl均衡273
12.4.4 公共选择的起因274
第13章 公共品供给的政治机制275
13.1 新古典经济学对公共品的分析275
13.1.1 萨缪尔森规则275
13.1.2 萨缪尔森规则的修正276
13.2 离散公共品的需求:显示过程278
13.2.1 显示偏好的征税机制278
13.2.2 显示公共品数量的征税机制280
13.3 需求显示的两种机制设计281
13.3.1 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281
13.3.2 海兰-泽克豪泽的点投票281
13.4 实践中的公共品供给283
13.4.1 投票决定的公共品284
13.4.2 市场决定的公共品284
13.5 公共品供给的博弈分析285
13.5.1 公共品供给的静态博弈285
13.5.2 公共品供给的动态博弈286
第14章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行为289
14.1 收入再分配的理论发展289
14.1.1 关注收入分配的学术思潮289
14.1.2 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观点291
14.2 公共选择派的再分配理论293
14.2.1 塔洛克的道德范畴再分配论293
14.2.2 公共选择的两类再分配理论295
14.3 收入再分配的模型分析297
14.3.1 收入确定的情形297
14.3.2 收入不确定的情形299
14.4 有差别的转移支付301
14.4.1 迪克西特-朗德瑞根模型301
14.4.2 政党争取的支持对象303
14.5 掠夺行为304
第15章 社会福利与公共选择306
15.1 新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特点306
15.1.1 福利经济学的新发展306
15.1.2 新福利经济学的分析工具308
15.1.3 新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309
15.2 福利经济学与市场竞争310
15.2.1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310
15.2.2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311
15.2.3 一般均衡与社会福利最大化311
15.3 实值性社会福利函数312
15.3.1 伯-萨社会福利函数312
15.3.2 序数性社会福利函数314
15.3.3 基数性社会福利函数315
15.4 公理性社会福利函数316
15.4.1 个人福利函数的特性316
15.4.2 阿罗不可能定理318
15.4.3 阿罗悖论的解套思路320
15.4.4 森的帕累托自由悖论322
第16章 经济波动的政治因素325
16.1 政治竞争与经济波动325
16.1.1 选举与经济波动325
16.1.2 意识形态与经济波动326
16.2 两种基本的政治经济周期模型327
16.2.1 机会主义政治经济周期327
16.2.2 派系主义政治经济周期330
16.3 政治信任度与经济波动331
16.3.1 滞涨的信息根源331
16.3.2 滞涨的模型说明335
第17章 制度变迁与公共选择338
17.1 制度的类型和特点338
17.1.1 制度的分析视角338
17.1.2 制度的起源学说341
17.1.3 制度的基本类型343
17.2 制度变迁的主要模型345
17.2.1 产权观模型345
17.2.2 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346
17.2.3 诺斯的综合模型348
17.2.4 制度交易模型349
17.3 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时滞350
17.3.1 制度变迁的两种动力350
17.3.2 制度变迁的时滞353
17.3.3 制度变迁的特性354
17.4 变革和转型的一般路径356
17.4.1 制度改革的条件约束356
17.4.2 社会改革的不确定性360
17.4.3 社会改革的最优速度361
17.4.4 社会改革的最优顺序362
17.5 不同情形下的改革路径363
17.5.1 信息不对称对改革的影响363
17.5.2 利益不确定对改革的影响364
17.5.3 多数投票规则下的集体行动366
17.5.4 一致同意规则下的集体行动369
参考文献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