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兴安岭的隆起与地球动力学背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邵济安,张履桥,牟保磊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5399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大兴安岭-造山运动-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兴安岭的隆起与地球动力学背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区域研究回顾1
一、大兴安岭地质研究简史1
二、对大兴安岭构造成因的认识4
第二节 与大兴安岭研究有关的科学问题5
第三节 研究思路6
第二章 岩石圈圈层结构8
第一节 浅表层的结构特征8
一、大面积火成岩出露9
二、地热异常及相关的地幔去气作用9
三、中生代的盆岭构造格局10
四、活跃的新构造运动11
五、丰富的多金属矿产11
第二节 壳幔结构特征12
第三节 软流圈(层)上涌体15
第四节 东亚陆缘的层析图像特征及其地质意义15
第三章 大兴安岭隆升前的地壳演化18
第一节 前中生代的地层组成18
一、太古宇18
二、元古宇19
三、古生界19
第二节 前中生代板块软碰撞、弱造山的历史21
一、古洋盆的性质和消亡的特征21
二、晚古生代造山作用的特征24
第三节 上叠型的构造演化阶段24
一、裂陷槽的演化24
二、上叠型构造及其研究意义28
第四章 早中生代堆晶岩和麻粒岩的发现30
第一节 早中生代堆晶岩捕虏体的发现30
一、堆晶岩捕虏体的野外地质特征30
二、堆晶岩捕虏体的岩石学特征32
三、堆晶岩捕虏体矿物学特征34
四、寄主闪长岩的岩石学特征41
第二节 堆晶岩捕虏体及其寄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42
一、主量元素42
二、稀土元素49
三、微量元素54
四、Sr-Nd同位素60
第三节 堆晶岩捕虏体及寄主岩的同位素年代学62
一、Rb-Sr等时线年龄62
二、40Ar-39Ar年龄63
三、堆晶岩捕虏体和寄主闪长岩的K-Ar年龄65
第四节 堆晶岩形成条件66
第五节 麻粒岩捕虏体的发现及其意义67
一、岩石学特征67
二、矿物化学特征及变质作用温压条件68
三、变质作用温压条件讨论73
四、麻粒岩捕虏体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74
五、麻粒岩捕虏体的同位素年代学78
六、麻粒岩的成因讨论及地质意义79
第六节 早中生代深部地壳结构的重建83
一、样品及实验技术83
二、实验结果84
三、早中生代壳幔过渡带的重建及其地质意义的讨论89
第五章 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91
第一节 火成岩的时空分布与构造背景91
一、火成岩的时段分布91
二、火成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构造背景92
第二节 火山岩的岩石组成和构造环境判别96
一、火山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及其特征96
二、火山岩的微量元素组成与特征101
三、火山岩岩筒105
第三节 花岗质岩石组成和构造环境判别109
一、花岗质岩石主量元素分析结果及其特征110
二、花岗质岩石的微量元素组成与特征113
三、关于花岗岩形成机制的讨论116
第四节 火成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122
一、火成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122
二、地壳和地幔交代造成的不均一性对花岗岩组成的影响124
第五节 关于大兴安岭火成岩岩浆演化的讨论125
第六章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127
第一节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127
一、大兴安岭中生代侵入岩的氧同位素组成特征127
二、低18O侵入岩体成因讨论132
三、低δ18O花岗岩浆成因讨论136
第二节 同位素年代学的讨论140
一、同位素年龄测定140
二、对火山岩全岩K-Ar稀释法年龄数据的讨论149
三、关于大兴安岭地区早中生代热事件的确定149
第七章 成矿物质深部来源的证据153
第一节 大兴安岭中南段多金属矿床概述153
一、大兴安岭中南段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153
二、主要成矿系统类型155
第二节 大兴安岭中南段多金属矿床的特征156
一、锡、钨矿床的特征156
二、铅、锌矿床的特征158
三、巴尔哲超大型稀土稀有金属矿床特征159
第三节 成矿物质的来源161
一、同位素示踪161
二、微量元素证据167
第四节 深部流体与成矿作用167
一、关于流体作用的讨论167
二、流体作用的直接证据168
三、蚀变交代作用成矿的典型169
四、成矿流体来源169
五、小结170
第八章 伸展变形和变质171
第一节 基性岩墙群171
一、基性岩墙群的地质特征171
二、岩墙群的同位素年龄测定173
三、岩墙群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174
四、辉绿岩岩墙群形成的温、压条件和构造环境182
五、岩墙群的演化184
第二节 伸展变形和变质核杂岩184
一、变质核杂岩184
二、变质核杂岩的隆升时间194
三、变质核杂岩隆升机制的讨论194
第三节 伸展变质作用特征195
一、基底剥离断层面之下的变质作用195
二、中间层的变质作用196
三、热接触变质作用196
第九章 伸展盆地的构造演化197
第一节 中生代地层组成197
一、侏罗系197
二、白垩系199
第二节 早中生代断陷煤盆地200
一、二连盆地群200
二、大兴安岭山区盆地群201
第三节 晚侏罗世火山岩盆地的形成202
一、晚侏罗世火山岩盆地的分布202
二、晚侏罗世火山岩盆地的形成条件203
第四节 早白垩世含油气盆地及其热演化特征204
一、早白垩世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及充填特征204
二、早白垩世形成的盆-山耦合关系208
三、盆地的伸展构造系统及其伸展量、拉伸速率估算209
四、早白垩世含油气盆地热演化特征212
五、早白垩世盆地的演化216
第五节 与美国盆岭省的对比216
一、构造演化的时空背景216
二、控制盆地边界的断裂系统和盆地的构造样式217
三、盆地伸展量、拉伸速率217
四、构造热背景218
五、变形机制218
第十章 大兴安岭造山作用的讨论219
第一节 关于造山作用概念的讨论219
一、“造山带”和“造山作用”概念沿革219
二、如何理解造山作用的前提221
第二节 陆内造山带222
一、关于陆内造山带的讨论222
二、大兴安岭——陆内造山带的一例223
三、大兴安岭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是否有关223
四、底侵作用226
五、拆沉(或拆离)作用229
第三节 关于大兴安岭造山作用的讨论230
一、大兴安岭造山带构造特征230
二、伸展造山231
三、大兴安岭与美国盆岭省的伸展造山模式对比232
四、大兴安岭的隆升历史和动力学模式233
参考文献234
图版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