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教自然观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芃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752051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92页
- 主题词:道教-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道教自然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宇宙生成论6
第一节 宇宙天体的起源和演化8
一 “玄元始气于始初之劫”——天体起源于“气”之说9
二 “夫混沌元始本一气”——天体起源“混沌”之说16
三 “天地未分,先有太极”——天体起源“太极”之说21
四 “太上老君乃为元气之父母”——天体起源“老君”之说25
五 “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天体起源“虚无”之说30
第二节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和过程35
一 “道生天地,始无名分”——宇宙生成与演化“道”之说36
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宇宙生成与演化“三生”之说40
三 “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宇宙生成与演化“三始”之说44
四 “混沌既没,而有九宫”——宇宙生成与演化“三分”之说48
第三节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52
一 “道以妙无生成万物,谓之自然”——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必然性52
二 “经历无穷,千变万化”——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多样性55
三 “非道不生,非道不立”——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统一性59
四 “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持续性62
第二章 道之本体论67
第一节 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69
一 “自然者,道之根本也”——道之本体“自然”说70
二 “道能遍物,即物是道”——道之本体“应物”说75
三 “自然者道也,强为容即老君也”——道之本体“老君”说79
四 “三一者,谓虚为一,虚中有自然”——道之本体“三一”说85
五 “自然者,非为而自然”——道之本体“无为”说91
第二节 道之本体本性认识论95
一 “无形无象,自然空玄”——道之本性“空玄”说97
二 “因缘者,强名自然”——道之本性“因缘”说101
三 “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道之本性“本然”说105
四 “万物之由经,可称为道”——道之本性“至理”说110
五 “即道是心,即心是道”——道之本性“本心”说115
第三章 天人感应122
第一节 天人感应的自然本质及主要特点123
一 “天人相与,如影赴形”——天人感应的自然属性124
二 “我通天地,天地通我”——天人感应的客观规律性127
三 “合天应人,功不厌多”——天人感应的系统相应性130
四 “应者,无物不承天命而生也”——天人感应的应用神秘性133
五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圣性136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生命运动及表现形式141
一 “人皮应天,覆盖于物,天之象也”——天人感应的生命对应性142
二 “人之骨巨而体繁,应天地之数也”——天人感应的生命必然性145
三 “人身中百神,皆与天灵通同”——天人感应的生命能动性149
四 “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天人感应的生命生理性153
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社会理想及目标追求157
一 “人性与天性契同”——天人感应的伦理观158
二 “人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天人感应的善恶观160
三 “善恶昭报,因果定矣”——天人感应的果报观164
四 “人之生纵其恶,则死”——天人感应的福祸观167
第四章 天人合一173
第一节 天人合一关系的形成与演化174
一 “同源是三才,同居混沌之源”——天人同源176
二 “天人者一气也”——天人同气179
三 “种种变化,天人交畅矣”——天人合化182
四 “人有生死者,非与天道不同也”——天人同命185
第二节 天人合一关系的主要内涵与本质189
一 “天心本与我心同”——天人同心190
二 “三才顺动于天理”——天人合顺194
三 “天人混融,无二道矣”——天人合同198
四 “天即人,人即天”——天人合合201
第三节 天人合一关系的美好愿望与特征204
一 “天和人和,人乐天乐”——天人合一的同一性204
二 “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208
三 “乐生于善以乐善,天使自然如此”——天人合一的能动性211
四 “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天人合一的生命性215
第五章 生命之道221
第一节 生命的形成与演化222
一 “命之自然,非人力也”——生命的自然形成223
二 “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生命的自然本质227
三 “任其性命之情,即是顺自然”——生命的自然演化231
四 “人生一世间,其所受用有天有命”——生命的自然秘道234
第二节 生命运动及其主要特征238
一 “以自然之正理,正苍生之性命”——生命运动的规律性239
二 “人身生长、气壮、衰老、化已,时哉”——生命运动的阶段性242
三 “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生命运动的多样性246
四 “人有盛衰,自在兆身”——生命运动的统一性249
第三节 生命的构成及主要特点252
一 “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生命构成的自然性253
二 “人体内有百关九节”——生命构成的整体性256
三 “丹田者,人之根也”——生命构成的合一性260
四 “神通妙用之自然”——生命构成的妙用性264
第六章 生死之道270
第一节 生死之道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271
一 “一生一死,理之自然者也”——生死之理的自然性272
二 “生死代谢,凡圣共知”——生死之运的渐进性277
三 “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之命的能动性282
四 “夫生死变化,胡可测哉”——生死之变的复杂性286
第二节 生死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290
一 “气存则生,气去即死”——生与死的对立性291
二 “心目相关,生死相因”——生与死的统一性295
三 “生来死去,循环万劫”——生与死的转化性299
四 “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生与死的得道性303
第三节 生死之道的基本态度307
一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生与死的天福观308
二 “知其生则自然知其死也”——生与死的认识论311
三 “生者人之所爱,死者人之所恶”——生与死的恶乐观315
四 “夫有死必有生,物之常理”——生与死的必然性322
第七章 生活观327
第一节 生活的行为本质及自然属性328
一 “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因其本然329
二 “自然摄性归性混合”——诸性混合332
三 “净净清清合自然”——因修会道336
四 “顺物者,物亦顺之”——性情有道340
第二节 生活的基本要求及行为体现345
一 “衣食自然”——日用常行346
二 “饮食自然”——饮食有节350
三 “六欲自然消减”——澄心戒欲355
四 “著为自然之文”——诗书礼乐360
第三节 生活的基本态度及主要特点364
一 “去住逍遥信自然”——清净逍遥364
二 “嗜欲皆销合自然”——淡泊名利368
三 “君臣民当应天法”——家国安泰372
四 “至诚感天,无有恶意”——善恶吉凶377
五 “存思精审,自然忘劳”——思劳有度382
第八章 治政观387
第一节 治政的基本含义及主要特点388
一 “利自然而用之”——任其所适389
二 “圣人以道治身治国”——契任无私393
三 “无为而治人之自然也”——圣道统治398
四 “圣人立法以导民心”——各安其然404
第二节 治政行为的基本要求及主要体现409
一 “观天地之心,其妙得天下心”——心合天道410
二 “上下俱正而天下正”——正直率人414
三 “天地所爱,可助帝王安万物”——各以其能418
四 “察人之事,执人之机”——为治在人423
五 “自然安稳平康,生福德男女”——政裕民康428
第三节 治政的目的及实现的条件433
一 “圣人师其自然而已矣”——政令理国424
二 “上下自然和平也”——政和乐天440
三 “大人大应,小人得小应”——德才兼能444
四 “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也”——道化天下448
主要参考文献456
后记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