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隋唐五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岂之主编;刘学智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33488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46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724页
- 主题词:学术思想-思想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隋唐五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隋唐五代学术思想史概述1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1
文帝开皇元年 辛丑(公元581年)3
文帝倡兴佛事3
隋初,文帝亦崇道教4
颜师古生4
孙思邈约生于此年5
庾信卒6
文帝开皇二年 壬寅(公元582年)6
文帝礼敬道法,命重修楼观宫宇并度道士一百二十人6
文帝开皇三年(陈后主至德元年) 癸卯(公元583年)7
四月,文帝诏天下“劝学行礼”7
隋初,关中大兴佛法8
文帝召集儒、道、佛三教学者,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8
秘书监牛弘表请搜访民间所藏异本书9
文帝征山东义学之士马光等六人,时称“六儒”10
苏威、牛弘更定新律,此即《开皇律》10
文帝开皇四年(陈后主至德二年) 甲辰(公元584年)11
《四部目录》撰成11
文帝建大兴善寺,常与灵藏律师论议12
文帝开皇五年(陈后主至德三年) 己巳(公元585年)12
道士潘师正生12
文帝开皇七年(陈后主祯明元年) 丁未(公元587年)13
正月,废九品中正制,并“制诸州岁贡三人”,是为科举制之雏形13
文帝召沙门“六大德”入京13
文帝开皇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 己酉(公元589年)14
文帝诏偃武修文,倡导天下习儒典、正风气14
文帝召三阶教释信行入京15
李士谦论三教优劣15
《颜氏家训》约撰于此年前后16
何妥约卒于此时18
文帝开皇十年 庚戌(公元590年)20
十月,达摩笈多至长安,令就兴善寺译经20
文帝开皇十一年 辛亥(公元591年)20
十一月,扬州总管晋王广迎沙门智顗至镇20
颜之推约卒于此年21
李德林卒22
文帝开皇十二年 壬子(公元592年)23
六月,释慧远(隋)卒23
禅宗四祖道信始问法于三祖僧璨24
文帝开皇十三年 癸丑(公元593年)24
二月,文帝令私家不得藏纬候图谶24
三月,禅宗二祖慧可卒25
十二月,文帝诏修复周武所毁之经像,并“发露忏悔”26
诏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26
文帝开皇十四年 甲寅(公元594年)27
正月,三阶教释信行卒27
四月,《摩诃止观》撰成29
五月,文帝敕释法经等撰成《众经目录》30
王劭撰成《皇隋灵感志》,奏上31
文帝开皇十五年 乙卯(公元595年)32
岑文本生32
文帝开皇十六年 丙辰(公元596年)32
释道宣生32
佛教义学再兴32
文帝开皇十七年 丁巳(公元597年)33
十一月,释智顗卒33
十二月,费长房上《历代三宝记》35
文帝开皇十九年 己未(公元599年)36
十二月,李世民生36
文帝开皇二十年 庚申(公元600年)37
文帝令废国子、四门及州县学,刘炫上言不宜废37
释玄奘生37
晋王广立为皇太子,并敕天下有毁佛像者,以大逆不道论39
吕才生39
文帝仁寿元年 辛酉(公元601年)40
禅宗五祖弘忍生40
达摩笈多和阇那崛多重译《法华经》40
文帝倡佛教,诏令天下诸州名藩建寺塔,并分送佛舍利于三十一州40
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返国,各请舍利于本国供养,文帝许之41
文帝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42
文帝仁寿二年 壬戌(公元602年)44
文帝诏撰定《五礼》44
《三论玄义》约于是年成书44
李淳风生45
文帝仁寿三年 癸亥(公元603年)46
王通西游长安见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46
文帝仁寿四年 甲子(公元604年)47
隋文帝杨坚卒,同年杨广即位,为炀帝47
炀帝大业元年 乙丑(公元605年)48
闰七月,炀帝诏重开庠序,精研学术48
禁图谶,尽焚与谶纬相涉之书49
于东都置道术坊49
《北堂书钞》约撰于此年50
隋代“《汉书》学”之兴51
炀帝大业二年 丙寅(公元606年)52
六月,《长洲玉镜》撰成52
始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之创立52
诏沙门、道士致敬王者,释明瞻等抗诏不从,乃止54
释神秀约生于此年前后55
东都上林园立翻经馆。隋代佛教义学之兴55
释僧璨卒57
薛道衡卒58
王劭约卒于此一时期60
炀帝大业三年 丁卯(公元607年)61
四月,增设十科选士61
炀帝大业六年 庚午(公元610年)61
十一月,牛弘卒61
刘焯卒63
释彦琮卒65
炀帝大业十三年 丁丑(公元617年)67
五月,王通卒67
刘炫约卒于此年72
五通观道士辅惠祥改《涅槃经》为《长安经》,被诛74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75
高祖武德元年 戊寅(公元618年)77
五月,高祖诏置国子、太学、四门学77
许善心卒77
高祖武德二年 己卯(公元619年)79
高祖诏“兴化崇儒”。六月,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79
高祖武德三年 庚辰(公元620年)80
秦王李世民开文学馆,立十八学士80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约于此年前后撰成81
高祖武德四年 辛巳(公元621年)82
六月,傅奕请废僧尼、减少塔寺82
高祖武德五年 壬午(公元622年)83
十二月,高祖下《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83
令狐德棻建议购募天下遗书84
释法琳著《破邪论》以驳傅奕神灭之说,虞世南为之序85
骆宾王生86
域外89
高祖武德六年 癸未(公元623年)89
五月,释吉藏卒89
高祖武德七年 甲申(公元624年)91
二月,高祖诏令州县及乡置小学91
九月,《艺文类聚》撰成91
释道宣始撰《四分律行事钞》93
令道士赴高丽讲《老子》,道教在高丽遂得以传播94
高祖幸国学释奠,命三教学者讲论,陆德明辨析其要95
傅奕上疏斥佛教害政96
禅宗四祖道信传法于弘忍96
高祖武德八年 乙酉(公元625年)96
高祖驾幸国学,集三教学者“拟叙三宗”,并诏立三教先后之序96
高祖武德九年 丙戌(公元626年)97
初,傅奕七次上疏请除佛法,高祖以其疏付群臣论议97
三月,高祖李渊诏“寺留三所,京置千僧”,其余“放还桑梓”98
五月,高祖下诏沙汰僧道,未行99
六月,玄武门之变,沙汰佛教之事未见行101
九月,诏民间不得妄立妖祠,并禁杂占101
九月,太宗置弘文馆101
闰十月,道士王玄览生102
十二月,太宗召见傅奕问佛教事103
释法琳著《辩正论》以申明佛教,辩三教先后、优劣103
太宗贞观元年 丁亥(公元627年)106
陆德明卒106
太宗接受魏徵等偃武修文建议,有从“武功”向“文治”转变之意110
太宗贞观二年 戊子(公元628年)111
五月,李大师卒,曾撰《南史》、《北史》111
太宗诏停周公为先圣,并立孔子庙于国学112
太宗谓侍臣应以梁武好佛老而亡国为鉴戒113
十二月,太宗以神仙为虚妄,并告诫侍臣应以秦皇、汉武求仙之事为戒114
太宗贞观三年 己丑(公元629年)114
四月,释玄奘首途西行求佛法114
闰十二月,太宗别置史馆于禁中118
太宗复命撰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118
诏沙门波颇于兴善寺组织道场,此为唐代钦定译场之始119
太宗贞观四年 庚寅(公元630年)120
太宗令颜师古考定《五经》120
太宗令州、县学皆立孔子庙121
域外121
太宗贞观五年 辛卯(公元631年)122
二月,唐代首次供养法门寺佛指舍利122
九月,魏徵《群书治要》撰成并进上123
波斯国苏鲁支传“末尼火教”。十一月,敕立大秦寺124
太宗贞观六年 壬辰(公元632年)126
七月,太宗诏行乡饮之礼126
释窥基生126
域外127
太宗贞观七年 癸巳(公元633年)127
唐廷就战乱之后施行文德“教化”事发生争论127
太宗令孔颖达撰《五经正义》128
太宗贞观九年 乙未(公元635年)128
九月,道士王远知卒128
大秦国(即东罗马)僧人阿罗本至长安,此为基督教入华之始130
释义净生131
太宗贞观十年 丙申(公元636年)132
释玄奘在天竺见戒日王132
《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五代史修成133
太宗贞观十一年 丁酉(公元637年)135
二月,太宗再次申明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先,引起佛、道之争135
七月,太宗于亳州修老子庙,于兖州修孔子庙136
长孙无忌、魏徵、孔颖达等人修《五礼》毕,是年进上137
姚思廉卒138
释善无畏生139
太宗贞观十二年 戊戌(公元638年)140
正月,《氏族志》撰成并进上140
七月,诏为大秦景教建大秦寺142
释慧能生142
虞世南卒143
太宗贞观十三年 己亥(公元639年)144
九月,释法琳被密奏攻击老子受惩处144
太宗诏儒、释、道学者入弘文殿论三教145
十二月,傅奕卒146
太宗贞观十四年 庚子(公元640年)147
七月,释法琳卒147
十月,释法顺卒149
太宗诏崇赏梁、周、陈、隋之时硕儒150
太宗贞观十五年 辛丑(公元641年)150
正月,李泰撰成《括地志》进上150
四月,吕才等刊正《阴阳书》成151
十月,《文思博要》撰成进上152
净土宗释善导至京师长安,并造《弥陀经》153
释玄奘于天竺那烂陀寺著《会宗论》三千颂153
太宗与魏徵共论“守天下难易”,并提出“居安思危”的治国方策154
欧阳询卒154
佛教约于此时传入西藏155
太宗贞观十六年 壬寅(公元642年)158
天竺戒日王于曲女城设大法会,请玄奘说法158
太宗贞观十七年 癸卯(公元643年)159
正月,魏徵卒159
十一月,释法藏生162
太宗贞观十八年 甲辰(公元644年)163
王绩卒163
太宗贞观十九年 乙巳(公元645年)164
释玄奘自于阗返回,正月二十四日抵达长安164
二月,释玄奘谒太宗于洛阳宫,并着手译经之事165
颜师古卒166
岑文本卒168
《续高僧传》初成169
太宗贞观二十年 丙午(公元646年)170
七月,释玄奘完成《大唐西域记》,并上《进〈西域记〉表》及新译五部经170
十月,萧瑀请出家,太宗制《贬萧瑀手诏》173
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丁未(公元647年)174
正月,高士廉卒174
二月,太宗诏以左丘明等配享孔子庙堂175
太宗命释玄奘与道士蔡晃等译《老子》为梵文,引起争议176
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戊申(公元648年)179
五月,释玄奘译《瑜伽师地论》成,太宗作《大唐三藏圣教序》179
五月,王玄策出使天竺180
十月,太宗下诏毁除《三皇经》181
十二月,皇太子为文德皇后建大慈恩寺182
太宗自制《帝范》,以阐帝王之纲182
孔颖达卒183
李百药卒184
释窥基正式舍家度为玄奘弟子185
新修《晋书》成185
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己酉(公元649年)188
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卒188
高宗永徽元年 庚戌(公元650年)190
王勃生190
高宗永徽二年 辛亥(公元651年)190
九月,释道信卒190
十二月,颜师古所撰《匡谬正俗》,是年进上191
大食国始遣使朝贡,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192
域外194
高宗永徽三年 壬子(公元652年)194
正月,中天竺高僧无极高至长安,并于慧日寺译《陀罗尼集经》194
三月,释玄奘请准于慈恩寺建大雁塔(石浮图)194
释实叉难陀生195
高宗永徽四年 癸丑(公元653年)195
三月,颁《五经正义》于天下195
十一月,《唐律疏议》编成并进上199
高宗永徽五年 甲寅(公元654年)201
二月,中天竺僧法常携玄奘给智光等所致信返国201
高宗永徽六年 乙卯(公元655年)201
五月,释玄奘译出《因明论》,引起佛僧与吕才之争论201
中天竺沙门那提(福生)赍佛经来长安202
成玄英约活动于此一时期203
贾公彦约活动于此一时期204
高宗显庆元年 丙辰(公元656年)206
五月,《五代史志》撰成并进上206
卢藏用生207
高宗显庆二年 丁巳(公元657年)208
六月,僧、道论对于百福殿208
禅宗牛头宗创始人法融卒208
高宗显庆三年 戊午(公元658年)210
四月,僧、道论对于合壁宫210
十一月,僧、道入宫论对,道士李荣立“本际义”,诸僧驳之210
《永徽五礼》撰成进上211
敕于长安建西明寺,诏道宣律师为上座212
高宗显庆四年 己未(公元659年)212
六月,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212
十月,释玄奘至玉华寺译经213
十一月,《成唯识论》编译而成213
《南史》、《北史》撰成214
释玄奘译成《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16
高宗显庆五年 庚申(公元660年)217
二月,高宗诏迎法门寺佛骨舍利至东都供养217
高宗龙朔元年 辛酉(公元661年)218
禅宗五祖弘忍传祖师袈裟于慧能218
刘知几生220
高宗龙朔二年 壬戌(公元662年)220
沙门应否敬事王后父母,佛、俗争论又起220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撰成222
域外223
高宗龙朔三年 癸亥(公元663年)223
四月,僧、道论辩于蓬莱宫223
六月,僧、道于蓬莱宫论辩“玄”的性质223
十月,《大般若经》六百卷译成224
敬播卒226
唐初“《汉书》学”之兴227
高宗麟德元年 甲子(公元664年)228
二月五日,释玄奘卒228
释道宣编次《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集古今佛道论衡》230
高宗麟德二年 乙丑(公元665年)232
吕才卒232
于志宁卒234
李淳风编成《麟德历》235
高宗乾封元年 丙寅(公元666年)236
高宗始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236
释窥基撰《因明入正理论疏》237
令狐德棻卒238
高宗乾封二年 丁卯(公元667年)241
十月三日,释道宣卒241
释道宣与律宗242
张说生245
高宗总章元年 戊辰(公元668年)245
三月,《法苑珠林》撰成245
高宗召百僚及僧、道议《老子化胡经》,后下令禁毁246
高宗咸亨元年 庚午(公元670年)247
五月,高宗诏诸州营造孔子庙堂及学馆247
高宗发布《简择史官诏》247
吴兢约生于此年248
李淳风卒248
高宗咸亨四年 癸酉(公元673年)249
高僧义净抵达东天竺249
僧一行生250
高宗上元元年(咸亨五年) 甲戌(公元674年)250
十二月,波斯王卑路斯、于阗王伏阇雄到达中国250
十二月,武后奏请王公百僚习《老子》250
道士孙思邈被召见并拜为谏议大夫,不从251
高宗上元二年 乙亥(公元675年)251
十月,禅宗五祖弘忍卒251
高宗仪凤元年(上元三年) 丙子(公元676年)253
二月,释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受戒253
八月,王勃卒253
十二月,李贤注成《后汉书》奏上256
域外257
高宗仪凤三年 戊寅(公元678年)257
五月,诏《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257
高宗开耀元年 辛巳(公元681年)258
释善导卒258
高宗永淳元年 壬午(公元682年)260
六月,道士潘师正卒260
十一月,释窥基卒261
道士孙思邈卒263
卢照邻约卒于是年264
高宗永淳二年(中宗弘道元年) 癸未(公元683年)267
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卒267
高宗遣使迎南天竺僧菩提流志来中国268
释道世约卒于此年269
禅师净觉生270
道士李荣约活动于此一时期272
唐中宗嗣圣元年(睿宗文明元年) 甲申(公元684年)274
李贤卒274
骆宾王的晚年流落275
武后垂拱二年 丙戌(公元686年)278
二月,新罗遣使来朝索《唐礼》等典籍278
武后垂拱三年 丁亥(公元687年)278
《书谱》一书撰成278
武后垂拱四年 戊子(公元688年)279
释鉴真生279
道士尹文操卒279
武后永昌元年 己丑(公元689年)280
李善卒280
初唐之《文选》学282
武周天授元年 庚寅(公元690年)283
七月,释怀义、法明等上《大云经》,为武则天自立皇帝造势283
九月九日,武则天改国号为“周”283
武则天追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284
武周天授二年 辛卯(公元691年)284
四月,武则天制《释教在道法之上诏》284
武周长寿二年 癸巳(公元693年)285
武则天自制《臣轨》,令贡举人为业,并停习《老子》285
武周延载元年 甲午(公元694年)286
武则天令佛经制“卍”字286
摩尼教至迟于是年传入中国286
武周证圣元年 乙未(公元695年)288
五月,求法高僧义净返归洛阳288
迎实叉难陀。难陀与菩提流志重译《华严经》289
武周万岁登封元年(万岁通天元年) 丙申(公元696年)290
敕“八学士”议《老子化胡经》290
武周神功元年 丁酉(公元697年)291
十月,王玄览卒291
释怀素卒292
路敬淳卒294
武周圣历元年 戊戌(公元698年)295
《玄珠录》约辑于此年295
武周圣历二年 己亥(公元699年)296
《华严金师子章》约成书于此年296
孟安排著《道教义枢》约成书于此时298
《三洞珠囊》约编成于此时300
武周久视元年(圣历三年) 庚子(公元700年)301
九月,狄仁杰卒301
陈子昂卒302
域外305
武周大足元年 辛丑(公元701年)306
十一月,《三教珠英》撰成进上306
释神秀应召入东都,殊加礼遇307
李白约生于此年308
武周长安三年 癸卯(公元703年)309
王元感上所撰《尚书纠谬》、《春秋振滞》、《礼绳愆》,与《五经正义》立异309
武周长安四年 甲辰(公元704年)310
敕迎法门寺佛骨至长安、洛阳310
中宗神龙元年 乙巳(公元705年)310
正月,中宗复位。二月,令贡举人停习《臣轨》,依旧习《老子》310
九月,令禁毁《老子化胡经》,并令两教不可互辱311
十一月,武则天卒313
释不空生314
中宗神龙二年 丙午(公元706年)315
释神秀卒315
中宗景龙三年 己酉(公元709年)316
萧颖士约生于此年316
中宗景龙四年(睿宗景云元年) 庚戌(公元710年)317
《史通》撰成317
睿宗景云二年 辛亥(公元711年)319
四月,唐睿宗与群臣重论三教关系,令佛、道“齐行并进”319
释湛然生320
玄宗先天元年 壬子(公元712年)320
十一月,释法藏卒320
杜甫生322
玄宗先天二年(开元元年) 癸丑(公元713年)323
八月三日,禅师慧能卒323
十月,禅师玄觉卒325
释义净卒326
《一切道经音义》至迟于此年修成,玄宗为之序328
卢藏用卒329
日本国遣使来朝,并请儒士授经,遂诏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331
玄宗开元二年 甲寅(公元714年)331
波斯僧及烈(景教)广造奇器异巧进上,引起争议331
徐彦伯卒332
《开元道藏》编纂完成333
玄宗开元四年 丙辰(公元716年)334
中天竺僧善无畏来华334
玄宗开元五年 丁巳(公元717年)335
柳冲卒335
玄宗开元六年 戊午(公元718年)335
九月,《五臣注文选》成书并表上335
贾至生337
玄宗开元七年 己未(公元719年)337
五月,刘知几请黜《老子》河上公注,升用王弼注337
释金刚智循南海至广州,后至京师337
玄宗开元八年 庚申(公元720年)338
七月,李元瓘等奏言明经考试应重视“四经”(《周礼》、《仪礼》、《公羊》、《穀梁》)338
玄宗开元九年 辛酉(公元721年)339
十一月,元行冲等撰成《群书四部录》,奏上339
刘知几卒340
姚崇卒342
玄宗开元十年 壬戌(公元722年)343
六月,玄宗自注《孝经》,颁于天下343
王志愔卒345
《贞观政要》撰成并进上346
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并置崇玄学348
玄宗开元十二年 甲子(公元724年)348
啖助生348
玄宗开元十三年 乙丑(公元725年)348
五月,徐坚撰成《初学记》348
独孤及生350
玄宗开元十四年 丙寅(公元726年)350
六月,玄宗诏访求儒学之士350
八月,元行冲等撰《礼记义疏》奏上,引起争议351
玄宗开元十五年 丁卯(公元727年)352
十月,僧一行卒352
十一月,印度来华僧人菩提流志卒353
《书断》约于是年撰成355
域外356
玄宗开元十六年 戊辰(公元728年)356
十二月,国子祭酒杨玚奏明经应习《左传》,从之356
玄宗开元十八年 庚午(公元730年)356
十二月,张说卒356
释智昇撰成《开元释教录》358
玄宗召释、道论二教优劣,别集《对御论衡》359
隋唐的佛教经录359
玄宗开元十九年 辛未(公元731年)361
正月,命有司抄写《毛诗》、《礼记》、《左传》、《文选》,以赐金城公主361
玄宗开元二十年 壬申(公元732年)361
九月,波斯王遣潘那密与景教僧及烈来京朝贡361
九月,《大唐开元礼》撰成并奏上362
十二月,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成363
司马贞《史记索隐》约撰于此一时期365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癸酉(公元733年)367
正月,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贡举加《老子》策367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甲戌(公元734年)368
正月,禅师神会在滑台设无遮大会,立南宗宗旨以攻北宗368
道士张果活跃于此一时期369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乙亥(公元735年)371
十月,释善无畏卒371
杜佑生372
玄宗亲注《金刚经》,翌年颁行天下372
道士司马承祯卒373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丙子(公元736年)375
八月,张守节撰成《史记正义》375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戊寅(公元738年)377
六月,渤海遣使请写《唐礼》、《三国志》、《晋书》及《三十六国春秋》,许之377
《大唐六典》撰成,翌年进上377
玄宗开元二十七年 己卯(公元739年)379
八月,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并褒赠“十哲”379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庚辰(公元740年)380
释行思卒380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辛巳(公元741年)381
正月,置玄学博士,每岁依明经举381
释金刚智约卒于此年382
玄宗天宝元年 壬午(公元742年)383
二月,为含元殿及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御加尊号,改“四子”书为“真经”383
四月,敕应举停习《道德经》,以《尔雅》代之384
玄宗命于骊山秦坑儒之所立祠宇,以祭祀遇难诸儒,贾至作《旌儒庙颂》385
辛替否卒385
刘餗《隋唐嘉话》约撰于此时386
玄宗天宝二年 癸未(公元743年)387
正月,尊“玄元皇帝”(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两京崇玄学改为崇玄馆387
五月,玄宗重注《孝经》成,颁行天下388
释鉴真始东渡日本,未果389
玄宗天宝三年 甲申(公元744年)390
释怀让卒390
玄宗天宝四年 乙酉(公元745年)391
九月,诏两京波斯寺改为大秦寺391
十月,诏以《道德经》为诸道经之首391
禅师神会入东都洛阳行禅法,弘扬慧能宗旨,南北二宗始判391
玄宗天宝七年 戊子(公元748年)393
六月,《开元道藏》颁布393
玄宗天宝八年 己丑(公元749年)394
吴兢卒394
域外395
玄宗天宝十二年 癸巳(公元753年)395
十二月,鉴真律师抵达日本395
梁肃生396
玄宗天宝十三年 甲午(公元754年)396
二月,玄宗上“玄元皇帝”(老子)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396
道士吴筠著《玄纲论》进上397
玄宗天宝十四年 乙未(公元755年)398
十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398
初盛唐之《三礼》学398
初盛唐之《汉书》学400
肃宗乾元元年 戊戌(公元758年)401
韦述卒401
李吉甫生402
禅师神会卒402
《坛经》约成书于此年后不久404
肃宗上元元年 庚子(公元760年)406
萧颖士卒406
五月,敕迎法门寺佛骨409
肃宗上元二年 辛丑(公元761年)409
七月,王维卒409
八月,权德舆生411
道士李筌约活动于此一时期411
代宗宝应元年 壬寅(公元762年)414
四月,唐玄宗李隆基卒414
十一月,李白卒416
李鼎祚《周易集解》撰成并进上419
代宗广德元年(宝应二年) 癸卯(公元763年)422
五月,释鉴真卒422
杨绾上疏以《孟子》与《论语》、《孝经》为“兼经”,拟增为明经考试科目423
代宗大历元年 丙午(公元766年)424
正月,国子祭酒萧昕上书请崇儒学,以正风教424
代宗大历三年 戊申(公元768年)424
韩愈生424
代宗大历四年 己酉(公元769年)426
十一月,道士李含光卒426
代宗大历五年 庚戌(公元770年)427
杜甫卒427
代宗大历七年 壬子(公元772年)430
四月,元结卒430
刘禹锡生431
白居易生432
啖助卒433
贾至卒435
代宗大历八年 癸丑(公元773年)436
柳宗元生436
代宗大历九年 甲寅(公元774年)437
六月,释不空卒437
李华约卒于是年438
李翱约生于此年441
韩愈七岁,始读书,并离开洛阳而居秦地442
代宗大历十二年 丁巳(公元777年)442
四月,独孤及卒442
张志和约卒于此年前后444
代宗大历十三年 戊午(公元778年)446
道士吴筠卒446
张彧撰《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448
代宗大历十四年 己未(公元779年)449
元稹生449
德宗建中元年 庚申(公元780年)450
释宗密生450
藏传佛教密宗初祖莲花生约活动于此时450
德宗建中二年 辛酉(公元781年)452
景教徒宁恕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附碑文)452
德宗建中三年 壬戌(公元782年)457
二月,释湛然卒457
德宗建中四年 癸亥(公元783年)458
正月,常衮卒458
德宗兴元元年 甲子(公元784年)459
八月,颜真卿卒459
德宗贞元元年 乙丑(公元785年)461
四月,敕明经复加习《道德经》以代《尔雅》461
德宗贞元二年 丙寅(公元786年)462
韩愈始至京师长安462
德宗贞元三年 丁卯(公元787年)462
李德裕生462
德宗贞元四年 戊辰(公元788年)462
禅师道一卒462
德宗贞元六年 庚午(公元790年)463
正月,诏开迎法门寺佛骨,二月送归463
德宗贞元八年 壬申(公元792年)464
春,韩愈及进士第464
德宗贞元九年 癸酉(公元793年)465
梁肃卒465
德宗贞元十二年 丙子(公元796年)466
四月,德宗令徐岱等与释覃延、道士葛参成讨论三教466
韩愈与李翱相识467
道士吕洞宾约生于此年467
德宗贞元十六年 庚辰(公元800年)469
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撰成进上469
域外470
德宗贞元十七年 辛巳(公元801年)470
十月,杜佑《通典》撰成并进上470
德宗贞元十八年 壬午(公元802年)473
李翱《复性书》约于是年撰成473
德宗贞元十九年 癸未(公元803年)475
秋,韩愈拜监察御史。冬,贬为连州阳山令475
苏弁、苏冕撰成《会要》40卷,始创史书会要体476
杜牧生477
域外477
德宗贞元二十年 甲申(公元804年)477
十二月,日本入唐求法僧空海抵长安477
白居易撰《八渐偈》478
德宗贞元二十一年(顺宗永贞元年) 乙酉(公元805年)478
九月,令史官撰《日历》,一种新史体由此而起478
韩愈《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等约撰于此年前后479
王叔文等发起革新运动,柳宗元、刘禹锡等参与,史称“永贞革新”482
陆贽卒483
宪宗元和元年 丙戌(公元806年)485
陆质(淳)卒485
宪宗元和二年 丁亥(公元807年)486
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编成486
刘肃撰成《大唐新语》488
宪宗元和三年 戊子(公元808年)489
柳宗元为尚书郎,著《贞符》、《非国语》489
域外490
宪宗元和六年 辛卯(公元811年)490
十一月,李藩卒490
宪宗元和七年 壬辰(公元812年)492
七月,林宝撰成《元和姓纂》492
十一月,杜佑卒493
王真约活动于此时494
唐代谱牒学495
宪宗元和八年 癸巳(公元813年)496
二月,李吉甫撰成《元和郡县图志》,进上496
三月,韩愈撰《进学解》498
六月,韩愈撰《答刘秀才论史书》499
李商隐约生于是年499
宪宗元和九年 甲午(公元814年)500
正月,柳宗元撰《与韩愈论史官书》500
柳宗元《天说》、《天对》、《封建论》及《答刘禹锡天论书》约撰于此一时期501
刘禹锡《天论》约撰于是年502
李吉甫卒504
宪宗元和十年 乙未(公元815年)505
三月,柳宗元出为柳州刺史,刘禹锡出为播州刺史,后迁连州505
韩愈进《顺宗实录》506
李肇《唐国史补》约撰于此一时期508
宪宗元和十三年 戊戌(公元818年)509
八月,权德舆卒509
十二月,杨倞撰成《荀子注》510
唐代的荀子学512
宪宗元和十四年 己亥(公元819年)514
正月,迎法门寺佛骨至禁中供养514
正月,韩愈坐谏佛骨事,出为潮州刺史,后改袁州514
十月五日,柳宗元卒515
宪宗元和十五年 庚子(公元820年)518
九月,韩愈召拜国子祭酒。是年著《与孟尚书书》等518
释慧琳卒519
李约大约活动于此时519
穆宗长庆三年 癸卯(公元823年)520
八月,马总卒520
穆宗长庆四年 甲辰(公元824年)522
十二月二日,韩愈卒522
冬,《韩昌黎集》编成524
唐代的古文运动525
文宗大(太)和二年 戊申(公元828年)526
司空图约生于此年526
文宗大(太)和五年 辛亥(公元831年)527
七月,元稹卒527
域外528
文宗大(太)和七年 癸丑(公元833年)528
十二月,敕于国子监立石壁九经及《论语》、《孝经》、《尔雅》等儒家经典(十二经)528
罗隐生529
文宗大(太)和八年 甲寅(公元834年)529
四月,裴潾撰成《大和通选》529
九月,李德裕撰成《次柳氏旧闻》,进上530
文宗开成元年 丙辰(公元836年)531
郑覃奏太学新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并奏秘阁搜访遗文531
郑覃奏请罢进士科,并与帝论进士科时弊531
李翱约卒于此年532
文宗开成二年 丁巳(公元837年)535
二月,王彦威撰成《唐典》进上535
十月,《开成石经》勒成535
文宗开成三年 戊午(公元838年)538
释澄观卒538
道士施肩吾约活动于此一时期539
文宗开成四年 己未(公元839年)541
十月,崔蠡上疏谏议取消“行香”之制,从之541
文宗开成五年 庚申(公元840年)542
秋,武宗召道士赵归真等入禁中修金箓道场542
域外542
武宗会昌元年 辛酉(公元841年)542
正月,释宗密卒542
西藏朗达磨毁佛法。西藏前弘期佛教543
武宗会昌二年 壬戌(公元842年)547
七月,刘禹锡卒547
武宗会昌四年 甲子(公元844年)549
武宗崇道毁佛549
武宗会昌五年 乙丑(公元845年)551
正月,佛、道论辩于麟德殿551
三月至八月,武宗毁佛法进入高潮551
毁佛事亦连及大秦景教及其他外教553
武宗会昌六年 丙寅(公元846年)553
三月,唐武宗李炎卒553
五月,宣宗李忱即位,“反会昌之政”554
八月,白居易卒554
宣宗大中元年 丁卯(公元847年)557
宣宗令修复会昌年间所废佛寺,并杖杀道士赵归真557
牛僧孺卒557
宣宗大中三年 己巳(公元849年)558
希运禅师卒558
宣宗大中四年 庚午(公元850年)559
十二月,李德裕卒559
道士杜光庭生561
宣宗大中六年 壬申(公元852年)562
十二月,杜牧卒562
宣宗大中七年 癸酋(公元853年)564
正月,禅师灵祐卒。灵祐、慧寂与沩仰宗564
三月,日僧空海卒565
十月,崔铉撰成《续会要》567
宣宗大中十年 丙子(公元856年)567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撰成567
宣宗大中十一年 丁丑(公元857年)568
裴休集《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568
懿宗咸通二年 辛巳(公元861年)569
李商隐约卒于此年569
懿宗咸通四年 癸未(公元863年)572
二月,皮日休上书请以《孟子》为学科572
懿宗咸通五年 甲申(公元864年)574
日入唐求法僧圆仁卒574
懿宗咸通七年 丙戌(公元866年)575
《皮子文薮》撰于此年575
域外576
懿宗咸通八年 丁亥(公元867年)576
禅师义玄约卒于此年前后。义玄与临济宗576
懿宗咸通九年 戊子(公元868年)577
四月,王玠首次雕版印刷《金刚经》577
懿宗咸通十一年 庚寅(公元870年)579
裴休卒579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 壬辰(公元872年)580
陈抟生580
懿宗咸通十四年 癸巳(公元873年)581
三月,唐廷最后一次迎佛骨581
域外583
僖宗乾符三年 丙申(公元876年)583
《杜阳杂编》撰成583
僖宗中和二年 壬寅(公元882年)584
陆龟蒙约卒于此年584
僖宗中和四年 甲辰(公元884年)586
皮日休约卒于此年586
僖宗光启三年 丁未(公元887年)589
《无能子》约撰于此年589
昭宗大顺二年 辛亥(公元891年)591
杜光庭重修道教经藏591
《东观奏记》撰于此年591
昭宗乾宁元年 甲寅(公元894年)592
李蹊约卒于此年592
昭宗乾宁二年 乙卯(公元895年)593
陆希声约卒于此年593
晚唐历史笔记的勃兴595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599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 戊辰(公元908年)601
司空图卒601
后梁太祖开平三年 己巳(公元909年)602
十二月,罗隐卒602
《仙苑编珠》约撰于此一时期604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 癸未(公元923年)605
十二月,御史台奏请录进定州所存唐《律令格式》605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乙酉(公元925年)605
七月,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从之605
后唐明宗长兴二年 辛卯(公元931年)606
谭峭《化书》至迟于是年撰成606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壬辰(公元932年)609
二月,中书奏请依唐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行之,是为五代监本609
邢昺生610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癸巳(公元933年)611
十一月,杜光庭卒611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 辛丑(公元941年)612
二月,《旧唐书》始撰612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 乙巳(公元945年)613
六月,《旧唐书》撰成613
《旧唐书》之《经籍志》616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丁未(公元947年)617
刘昫卒617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南唐保大十年) 壬子(公元952年)618
六月,太祖郭威谒孔子祠,称孔子为“百世帝王之师”618
禅宗史书《祖堂集》撰成618
后周太祖广顺三年 癸丑(公元953年)619
三月,蜀毋昭裔出私财营造学馆,并请刻《九经》传布619
六月,田敏进印板《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两部620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 甲寅(公元954年)620
冯道卒620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乙卯(公元955年)622
五月,周世宗毁佛622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 丙辰(公元956年)624
十二月,诏访求史馆所少书籍624
王朴考定历算,撰成《钦天历》624
陈抟归山624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 戊午(公元958年)625
十一月,敕窦俨编《大周通礼》、《大周正乐》625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己未(公元959年)625
正月,枢密使王朴论礼乐作用,诏许王朴依古法定新律则625
道士钟离权、吕洞宾大约活动于唐末五代时期626
附录629
古代文献629
研究文献636
后记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