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演化及安全预警系统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葛晓丘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5359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7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187页
- 主题词:土壤污染-研究-北京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演化及安全预警系统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北京地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土壤分布特征1
第一节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6
一、成土母质6
二、主要土壤类型6
第三节 土壤功能分区7
第二章 土壤污染演化及安全预警理论与方法10
第一节 土壤成分、结构与演化10
一、土壤成分10
二、土壤结构分层与土壤成熟度11
三、土壤分层演化的影响因素11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特征及污染效应12
一、土壤污染类型12
二、土壤污染特征13
三、污染生态效应14
第三节 土壤污染演化及影响因素17
一、风化淋溶作用与元素迁移17
二、蒸发和挥发作用与元素迁移18
三、水解作用与重金属迁移18
四、吸附作用与元素迁移19
五、有机螯合作用、络合作用与元素迁移19
六、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的分解与元素的迁移20
七、地球化学屏障与元素的迁移富集20
八、土壤自净作用及其环境意义21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22
一、评价的理论基础22
二、评价标准23
三、评价方法24
第五节 生态环境污染预警与预警系统25
一、预警与预警系统25
二、区域环境污染预警模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26
三、区域生态环境预警与区域生态地球化学预警27
第六节 研究思路、工作方案、技术方法与质量评述27
一、研究思路27
二、工作方案28
三、技术方法与质量评述30
第三章 北京市土壤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地球化学分布特征32
第一节 土壤地球化学环境背景32
第二节 城近郊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35
一、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特征35
二、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分布特征42
第三节 房山、密云、顺义地区分布特征50
一、重金属分布特征50
二、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分布特征65
第四节 北京市土壤污染物分布特征综合分析75
一、重金属分布特征75
二、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78
三、重金属污染物与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对比79
第四章 土壤重金属活动性及迁移运动特征81
第一节 重金属活动性研究81
一、土壤深度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81
二、土壤提取试验——重金属赋存状态及控制因素83
三、土壤重金属静态吸附试验及控制因素分析86
第二节 土壤重金属迁移运动特征91
一、重金属元素垂直运移变化特征91
二、土壤重金属动态吸附试验99
三、实验结果数值模拟模型108
第三节 土壤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活动性和迁移运动特征113
一、表面活性剂对PAHs的增溶作用实验113
二、土壤热力学吸附-解吸附试验118
本章小结124
第五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安全预警系统126
第一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126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27
一、单元素指数评价法127
二、背景值法128
三、层次模糊分析法128
四、有机物评价方法129
第三节 土壤环境质量预测预警方法129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129
二、土壤重金属元素超标年限预测131
第四节 北京市土壤污染评价与安全预警系统132
一、系统的目标与任务132
二、系统的功能结构133
三、系统的建立134
第五节 北京土壤污染预警系统数据库136
一、数据收集136
二、数据分类编码136
三、空间数据库的建立138
四、属性数据库的建立139
五、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联结140
六、数据库主要内容141
第六节 北京市土壤安全预警系统的功能141
一、统计分析141
二、专题图的制作和输出141
三、查询功能142
四、数据库管理144
五、网格化信息提取145
第七节 土壤质量评价及预警146
一、单元素评价146
二、背景值法评价147
三、层次模糊分析法评价149
四、有机物评价152
五、土壤环境安全预警152
六、土壤重金属元素超标年限预测结果158
七、评价预测方法与结果对比162
小结164
结束语166
一、主要结论166
二、特色与创新167
三、推广应用前景及建议167
参考文献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