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物权法
  • 高富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4930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物权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权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物权法基础3

第一章 物权与物权法3

1.1 物权:支配性财产权利体系3

1.1.1 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3

1.1.2 物权是一个体系:物权种类4

1.1.3 物权法定6

1.1.4 物权与财产(权)8

1.1.5 物权的经济学分析8

1.2 物权法10

1.2.1 物权法调整财产的归属和利用10

1.2.2 物权法的宪法基础12

1.2.3 物权法的特征14

1.3 物权的保护和限制15

1.3.1 物权保护15

1.3.2 物权限制17

第二章 民法上的物19

2.1 民法上的物19

2.1.1 公有物和私有物19

2.1.2 交易物和非交易物21

2.1.3 有形物和无形物22

2.2 物权法的物:有形物的基本分类25

2.2.1 成为物权(所有权)客体的条件25

2.2.2 物的基本分类、动产和不动产27

2.2.3 物的特殊形态(种类)33

2.3 物的法律分类35

2.3.1 主物和从物35

2.3.2 单独物和集合物36

2.3.3 可替代物和不可替代物(种类物和特定物)37

2.3.4 消耗物或非消耗物39

2.3.5 原物与孳息40

第三章 物权的特征和效力42

3.1 物权和占有42

3.1.1 占有42

3.1.2 物权43

3.1.3 物权和占有的关系44

3.1.4 法律对占有的保护:占有的对抗效力44

3.1.5 占有的分类及其意义48

3.2 物权的特征:兼与债权比较51

3.2.1 物权是对物的支配权51

3.2.2 物权是支配权52

3.2.3 物权是绝对权或对世权52

3.2.4 物权的排他性53

3.2.5 物权的法定性54

3.2.6 物权适用自力救济55

3.3 物权效力55

3.3.1 物权效力概说55

3.3.2 物权优先效力56

3.3.3 物权对抗效力(表现为物上请求权)58

第四章 物权公示和公信力规则59

4.1 物权的公示59

4.1.1 物权公示:对抗效力的来源59

4.1.2 占有的公示效力61

4.1.3 登记簿的公示效力61

4.2 物权公示的公信力62

4.2.1 公示的公信力的法理基础:保护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62

4.2.2 动产占有公信力原则及其适用63

4.2.3 物权登记公示的公信力原则及其适用65

4.2.4 公示和公信原理在物权领域的适用66

4.2.5 公示和公信原理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68

4.3 物权证明69

4.3.1 物权证明:公示手段公信力绝对效力的否认69

4.3.2 举证责任70

第二编 基本物权制度75

第五章 所有权及我国财产归属制度75

5.1 所有权的一般分析75

5.1.1 所有权的法律意义75

5.1.2 所有权的内容:所有权的权能78

5.1.3 所有权特征及修正81

5.2 不同类型的所有权(不同类型财产)82

5.2.1 财产归属:我国的财产归属体制82

5.2.2 物权法对国有财产和国家所有的规范84

5.2.3 集体所有88

5.2.4 个人所有90

5.2.5 平等保护原则92

5.3 所有权的实现:对所有权的动态考察96

5.3.1 所有权实现含义及其方式96

5.3.2 所有权实现方式的转变对物权法影响98

第六章 我国的不动产物权101

6.1 我国土地归属和利用体制:可流转的土地使用权制度101

6.1.1 土地类型及其分类规范之原则101

6.1.2 我国土地归属和利用体制103

6.1.3 物权法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规定概述105

6.1.4 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取得107

6.2 划拨土地使用权109

6.2.1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和特征109

6.2.2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取得110

6.2.3 非公益目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轨110

6.2.4 公益目的划拨土地使用权与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区别114

6.3 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关系115

6.3.1 房地产权关系115

6.3.2 我国现行制度安排和存在问题117

6.3.3 建设用地使用权终止119

6.3.4 土地使用权终止与房屋所有权之关系122

6.4 我国不动产权利的复杂性123

6.4.1 城市和农村土地123

6.4.2 城市土地使用权多样性及其归并124

第七章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126

7.1 不动产登记制度概述126

7.1.1 不动产登记及其登记机关126

7.1.2 不动产登记簿和产权证书129

7.1.3 登记效力130

7.2 不动产登记的类型和程序131

7.2.1 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程序132

7.2.2 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类型133

7.2.3 不动产登记的特殊类型135

7.3 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及其完善138

7.3.1 现行不动产登记存在的问题138

7.3.2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139

第八章 所有权的特殊形态142

8.1 共同所有142

8.1.1 共有概述142

8.1.2 共有人内部关系: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144

8.1.3 共有制度的具体规则147

8.1.4 共有物的分割及共有关系的终止150

8.1.5 共有规则的适用:准共有153

8.2 建筑物区分所有153

8.2.1 区分所有和共同所有154

8.2.2 区分所有的复合性特征155

8.2.3 专有部分和专有权156

8.2.4 共用部分和共有权158

8.2.5 共用部分共有权的内容和行使160

8.3 物业管理基本法律制度161

8.3.1 业主对物业的管理权161

8.3.2 业主的团体性:物业管理的主体162

8.3.3 业主物业管理权的实现:业主自治机构163

8.3.4 基于业主委托的管理物业165

第九章 物权的原始取得169

9.1 物权取得概述169

9.1.1 物权的取得169

9.1.2 物权变动及其规则171

9.2 生产、孳息和建筑173

9.2.1 生产:劳动和投资173

9.2.2 孳息174

9.2.3 建筑176

9.3 先占、发现和拾得177

9.3.1 先占177

9.3.2 发现178

9.3.3 拾得180

9.4 添附183

9.4.1 附合183

9.4.2 混合185

9.4.3 加工186

9.4.4 添附小结187

9.5 善意取得188

9.5.1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188

9.5.2 善意取得的共同要件191

9.5.3 善意取得中一些疑难问题196

9.5.4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198

9.6 时效取得198

9.6.1 概念和意义198

9.6.2 时效取得的法律规范问题200

第十章 物权的继受取得:物权移转规则203

10.1 我国物权移转的基本规则203

10.1.1 物权法之前的物权变动规则203

10.1.2 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变动规则概述204

10.1.3 动产物权变动规则205

10.1.4 登记效力规则208

10.2 物权变动的基础行为:物权行为理论和移植210

10.2.1 物权行为理论210

10.2.2 物权行为影响下的我国物权变动规则214

10.2.3 物权移转规则的多样性219

10.3 不动产所有权移转特殊问题221

10.3.1 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应用问题221

10.3.2 权利移转时间和风险责任的承担222

10.3.3 转让人与受让人在所有权正式移转前的权利和义务223

10.3.4 一物二卖情形的处理规则223

第三编 用益物权制度227

第十一章 基本用益物权制度227

11.1 大陆法国家的用益物权概述227

11.1.1 大陆法国家的用益物权含义227

11.1.2 大陆法国家用益物权基本分类229

11.1.3 大陆法国家的地役权229

11.1.4 大陆法国家的人役权231

11.1.5 大陆法国家的契约性用益物权234

11.2 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236

11.2.1 物权法对用益物权定义236

11.2.2 物权法规定的物权体系237

11.2.3 土地使用权:中国特色的“用益物权”237

11.2.4 关于我国的用益物权体系问题239

第十二章 地役权和相邻关系242

12.1 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地役权242

12.1.1 地役权的定义和特征242

12.1.2 地役权的设定244

12.1.3 地役权人的权利和义务245

12.1.4 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之间地役权承继和限制245

12.1.5 地役权的移转246

12.1.6 地役权消灭247

12.2 地役权类似制度:相邻关系247

12.2.1 相邻关系247

12.2.2 相邻关系基本内容249

12.2.3 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256

第十三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资源利用权260

13.1 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资源利用制度概述260

13.1.1 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260

13.1.2 资源及资源利用权261

13.1.3 建设用地以外土地的特性及其法律调整263

13.2 土地承包经营权264

13.2.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264

13.2.2 林地、草原、水面承包经营规范270

13.3 矿产资源利用权272

13.3.1 矿产资源归属和利用体制272

13.3.2 探矿权和采矿权273

13.4 水资源和海洋资源利用275

13.4.1 水资源及水资源归属利用制度275

13.4.2 水资源利用权276

13.4.3 海洋资源利用权278

13.5 再生性资源利用权280

13.5.1 捕捞权280

13.5.2 狩猎权和采集权281

第四编 担保物权285

第十四章 担保物权总论285

14.1 债的担保285

14.1.1 债的担保的法律含义285

14.1.2 债的担保的体系286

14.2 担保物权法律关系287

14.2.1 担保物权、功能及特征287

14.2.2 担保法律关系的当事人289

14.2.3 担保物权的物权性质290

14.3 担保物权的种类290

14.3.1 典型担保物权和非典型担保物权290

14.3.2 意定担保和法定担保291

14.3.3 有形物担保、权利担保和企业财产担保291

14.3.4 占有担保物权和非占有担保物权291

14.3.5 本担保和反担保291

14.4 担保物权:基本概念和规则292

14.4.1 担保物及其担保物的范围292

14.4.2 担保的债权范围293

14.4.3 担保物权的实现293

14.4.4 主合同、担保合同和担保物权294

14.4.5 担保物权之间的优先规则295

14.4.6 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296

第十五章 抵押权299

15.1 抵押权及可抵押物299

15.1.1 抵押权及其特征299

15.1.2 抵押权客体——抵押物范围300

15.1.3 不动产抵押基本规则302

15.2 抵押权设定303

15.2.1 抵押合同303

15.2.2 抵押权登记303

15.2.3 抵押权的顺位和实现顺序306

15.3 抵押人和抵押权人权利307

15.3.1 抵押人的权利:处分权307

15.3.2 在权利存续期间抵押权人的权利308

15.3.3 抵押权的实现309

15.4 共同抵押310

15.4.1 共同抵押基本规定310

15.4.2 共同抵押人的责任311

15.5 最高额抵押312

15.5.1 最高额抵押含义312

15.5.2 最高额抵押的设定312

15.5.3 最高额抵押权的变动313

15.5.4 担保债权的确定313

第十六章 质权316

16.1 质权基本316

16.1.1 质权及其特征316

16.1.2 质权类型317

16.2 动产质权318

16.2.1 可以设定质权的动产318

16.2.2 动产质权设定:质押合同和移转占有319

16.2.3 出质人和质权人权利和义务320

16.2.4 质权的实现323

16.3 权利质权323

16.3.1 权利质权323

16.3.2 权利质权设定要件325

16.3.3 权利质权的保全326

16.3.4 小结:权利质权与动产质权比较327

第十七章 其他类型的担保物权329

17.1 留置权329

17.1.1 留置权含义和特征329

17.1.2 留置权取得或产生要件330

17.1.3 留置权的实现331

17.1.4 留置权与质权:异同比较332

17.2 法定优先权333

17.2.1 法定优先权333

17.2.2 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334

17.3 非典型担保335

17.3.1 让与担保335

17.3.2 所有权保留337

第五编 物权保护341

第十八章 物权保护概述341

18.1 导论:物权保护的法律体系341

18.1.1 物权保护法律体系341

18.1.2 侵害物权的责任342

18.2 民法物权保护性权利体系343

18.2.1 占有保护请求权344

18.2.2 确认物权请求权345

18.2.3 原物返还请求权346

18.2.4 排除妨害请求权346

18.2.5 消除危险请求权346

18.2.6 恢复原状请求权346

18.2.7 损害赔偿请求权347

18.3 物权保护性请求权的分类:物上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348

18.3.1 物上请求权法律属性348

18.3.2 物上请求权的特征:兼与损害赔偿请求权比较349

18.3.3 物上请求权与消灭时效350

第十九章 排除妨害请求权和返还原物请求权352

19.1 排除妨害请求权352

19.1.1 什么是妨害及其构成要件352

19.1.2 排除妨害请求权的行使要件及其责任承担353

19.1.3 妨害预防请求权354

19.2 返还原物请求权355

19.2.1 请求返还的情形:侵占355

19.2.2 返还请求权行使要件356

19.3 返还原物请求权行使的相关问题357

19.3.1 原物返还与不当得利358

19.3.2 返还原物与损害赔偿请求权358

19.3.3 占有人必要费用359

19.3.4 返还原物请求权与合同的返还请求权竞合问题360

主要规范性文件361

参考文献363

后记3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