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 第4版
  • 王兰兰,吴健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794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免疫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2

一、免疫学概念与免疫应答2

二、免疫组织与器官3

三、免疫细胞4

四、免疫分子6

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8

一、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8

二、移植免疫8

三、肿瘤免疫9

四、感染免疫9

第三节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9

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9

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10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12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13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13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力与亲合力14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14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5

一、特异性15

二、可逆性15

三、比例性16

四、阶段性17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17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17

二、环境因素17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18

第三章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21

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21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22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22

三、半抗原性免疫原的制备26

第二节 免疫佐剂27

一、佐剂的种类28

二、佐剂的作用机制28

第三节 抗血清的制备28

一、免疫动物的选择28

二、免疫程序29

三、动物采血法29

第四节 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30

一、抗血清的鉴定30

二、抗血清的保存30

第五节 抗血清的纯化31

一、特异性IgG抗体31

二、单价特异性抗血清31

第四章 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33

第一节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34

一、杂交瘤技术34

二、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与冻存36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37

一、单克隆抗体的产生37

二、单克隆抗体的纯化37

三、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38

四、单克隆抗体的特性38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制备40

一、人源化抗体40

二、小分子抗体41

三、抗体融合蛋白42

四、双特异性抗体42

五、噬菌体抗体库技术42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43

一、检验医学诊断试剂43

二、蛋白质的提纯44

三、小分子抗体的应用44

四、抗体融合蛋白的应用44

五、双特异抗体的应用44

六、抗体库技术的应用和前景45

第五章 凝集反应47

第一节 凝集反应的特点48

第二节 直接凝集反应48

第三节 间接凝集反应49

一、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49

二、间接血凝试验50

三、胶乳凝集试验51

四、明胶凝集试验52

五、间接凝集反应的应用52

第四节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52

第五节 抗球蛋白试验53

第六章 沉淀反应56

第一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57

第二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57

一、絮状沉淀试验57

二、免疫浊度测定58

第三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60

一、单向扩散试验60

二、双向扩散试验62

第四节 免疫电泳技术64

一、对流免疫电泳64

二、火箭免疫电泳65

三、免疫电泳65

四、免疫固定电泳66

五、交叉免疫电泳67

第五节 沉淀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67

第七章 放射免疫技术69

第一节 放射免疫技术70

一、基本类型及原理70

二、常用的放射性核素70

三、标记物制备及鉴定70

四、抗血清鉴定73

五、方法学评价74

第二节 放射免疫分析75

一、基本原理75

二、实验方法及测定76

第三节 免疫放射分析78

一、基本原理78

二、IRMA与RIA的比较78

第四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79

第八章 荧光免疫技术81

第一节 概述82

一、荧光的基本知识82

二、荧光物质83

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84

一、荧光抗体的制备84

二、标本的制作85

三、荧光抗体染色与结果判断85

四、荧光显微镜的基本结构86

第三节 荧光免疫分析的类型87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88

二、荧光偏振免疫测定91

三、荧光酶免疫测定91

第四节 荧光免疫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93

一、荧光抗体技术的应用93

二、荧光免疫测定的应用93

第九章 酶免疫技术95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特点96

一、酶和酶作用底物96

二、酶标记抗体或抗原98

三、固相载体99

第二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100

一、均相酶免疫测定101

二、异相酶免疫测定102

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03

一、基本原理103

二、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103

第四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107

第十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109

第一节 概述110

一、化学发光110

二、化学发光效率111

第二节 化学发光剂和标记技术111

一、化学发光剂111

二、发光剂的标记技术113

第三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116

一、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116

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116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117

四、临床应用117

第十一章 生物素-亲合素放大技术119

第一节 生物素的理化性质与标记120

一、活化生物素120

二、生物素标记蛋白质122

第二节 亲合素、链霉亲合素的理化性质与标记123

一、亲合素及其活性123

二、链霉亲合素及其活性123

三、亲合素(或链霉亲合素)的标记123

第三节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特点124

一、灵敏度125

二、特异性125

三、稳定性125

四、适用性125

五、其他125

第四节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应用125

一、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基本类型及原理126

二、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酶免疫测定中的应用127

三、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荧光免疫技术中的应用128

四、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放射免疫测定中的应用129

五、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129

第十二章 固相膜免疫测定131

第一节 概述132

一、常用的固相膜132

二、固相膜的技术要求132

第二节 免疫金标记技术132

一、胶体金的制备132

二、免疫金制备133

第三节 膜载体免疫测定的种类与原理134

一、免疫渗滤试验134

二、免疫层析试验135

三、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138

四、酶联免疫斑点试验138

五、免疫印迹法139

六、放射免疫沉淀试验141

第十三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44

第一节 概述145

一、标本的处理145

二、抗原的保存与修复146

三、抗体的处理与保存146

四、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147

五、质量控制148

第二节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148

一、组织处理148

二、荧光抗体的标记及染色149

第三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49

一、组织处理149

二、酶标记抗体免疫组化染色149

三、非标记抗体免疫酶组化染色150

四、酶免疫组化染色中常用的酶及显色底物151

第四节 亲和组织化学染色152

一、生物素-亲合素法152

二、葡萄球菌A蛋白法153

三、凝集素法153

四、链霉亲合素-生物素法154

第五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154

一、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原理154

二、免疫标记电镜技术标本制备的要求154

三、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155

第六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156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156

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拓展157

第十四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161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162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162

二、淋巴细胞的分离163

三、T细胞和B细胞的分离164

四、T细胞亚群的分离165

五、不同细胞分离方法的综合评价167

六、分离细胞的保存及活力测定167

第二节 淋巴细胞标志及亚群分类168

一、T细胞表面标志及其亚群168

二、B细胞表面标志170

三、NK细胞表面标志171

第三节 其他的免疫细胞171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172

二、树突状细胞172

第四节 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及应用174

一、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174

二、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检测的临床意义175

第十五章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78

第一节 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179

一、T细胞功能检测179

二、B细胞功能检测181

三、NK细胞活性测定183

第二节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84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184

二、巨噬细胞功能检测185

第三节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87

第十六章 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因子的测定188

第一节 生物学测定方法189

一、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增殖测定法189

二、细胞毒活性测定法191

三、抗病毒活性测定法192

四、趋化活性测定法193

五、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学评价194

第二节 免疫测定方法194

一、ELISA方法194

二、流式细胞分析法195

三、酶联免疫斑点试验196

四、免疫学测定方法学评价197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分子测定的临床应用198

一、临床应用原则198

二、特定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199

三、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200

第十七章 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202

第一节 概述203

一、工作原理203

二、散射光的测定204

三、荧光测量206

四、细胞分选原理207

第二节 数据的显示与分析208

一、参数208

二、数据显示方式208

三、设门分析技术211

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212

一、免疫检测样品制备212

二、免疫分析中常用的荧光染料与标记染色214

三、免疫胶乳颗粒技术的应用217

四、流式细胞免疫学技术的质量控制218

第四节 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220

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220

二、淋巴细胞功能分析221

三、淋巴造血系统分化抗原及白血病免疫分型222

四、肿瘤耐药相关蛋白分析223

五、AIDS病检测中的应用223

六、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A抗原分析224

七、移植免疫中的应用224

第十八章 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226

第一节 血清IgG、IgA、IgM测定227

一、血清IgG、IgA、IgM测定227

二、血清IgG、IgA、IgM测定的临床意义228

第二节 血清IgD和IgE测定229

一、IgD测定及临床意义229

二、IgE测定及临床意义230

第三节 尿液及脑脊液Ig测定230

一、尿液Ig测定及临床意义230

二、脑脊液Ig测定及临床意义231

第四节 血清IgG亚类测定及临床意义232

第五节 M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233

第六节 轻链测定及临床意义235

第七节 冷球蛋白的检测235

第十九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238

第一节 概述239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239

二、补体的活化途径240

第二节 补体总活性测定241

第三节 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242

一、免疫溶血法243

二、免疫化学法243

第四节 补体结合试验244

一、试验原理244

二、试验方法244

三、方法评价245

第五节 补体受体的测定245

第六节 补体测定的应用246

第二十章 免疫检验自动化仪器分析249

第一节 自动化免疫浊度分析系统250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250

二、免疫胶乳比浊法251

三、免疫散射比浊法252

四、免疫比浊分析的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255

第二节 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系统256

一、吖啶酯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256

二、酶联发光免疫分析仪257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260

四、在临床免疫检测中的应用261

第三节 自动化荧光免疫分析系统261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261

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263

第四节 自动化酶联免疫分析系统264

第二十一章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268

第一节 概述269

一、与质量保证相关的定义269

二、实验方法诊断效率评价271

第二节 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原则271

一、标本的正确收集及处理271

二、标准化操作及流程274

三、标准品和质控品的应用274

四、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和设备278

第三节 质量保证、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之间的关系278

第四节 常用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279

一、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中常用统计学方法的选择279

二、定性免疫检验282

三、定量免疫检验282

四、半定量免疫检验283

第五节 免疫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数据处理283

一、室内质控数据的评价和管理283

二、室内质控的局限性283

三、免疫检验质量保证的意义283

第二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286

第一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287

一、链球菌感染287

二、伤寒沙门菌感染288

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88

第二节 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289

一、深部真菌感染289

二、类真菌感染290

第三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291

一、流感病毒感染291

二、轮状病毒感染292

三、肝炎病毒感染292

四、冠状病毒感染297

第四节 先天性感染的免疫检测298

一、弓形虫感染298

二、风疹病毒感染299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299

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299

第五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检测300

一、疟原虫感染300

二、血吸虫感染301

三、丝虫感染301

四、华支睾吸虫感染302

五、猪囊尾蚴感染302

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04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305

一、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305

二、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307

三、Ⅰ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308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310

一、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310

二、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312

三、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312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314

一、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314

二、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315

三、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316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317

一、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317

二、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318

三、Ⅳ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318

第二十四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21

第一节 概述322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322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323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损伤323

一、自身抗原323

二、免疫调节异常324

三、遗传因素325

第三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326

一、由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326

二、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327

三、T细胞对自身抗原应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329

第四节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抗体检测329

一、自身抗体的特性329

二、抗核抗体的检测与应用330

三、抗ENA抗体谱的检测与应用332

四、与小血管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与应用334

五、与RA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337

六、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339

七、与桥本甲状腺炎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340

八、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应用340

第五节 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341

一、自身抗体检测的一般原则341

二、实验室方法的选择及结果的确认341

第六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实验检测342

一、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及临床意义342

二、淋巴细胞检测及临床意义342

三、细胞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342

四、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及临床意义343

第二十五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45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346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346

一、浆细胞异常增殖347

二、正常体液免疫抑制347

三、异常免疫球蛋白增殖所造成的病理损伤347

四、溶骨性病变348

第三节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348

一、多发性骨髓瘤348

二、巨球蛋白血症349

三、重链病349

四、轻链病350

五、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350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殖常用的免疫检测351

一、血清区带电泳351

二、免疫电泳352

三、免疫固定电泳352

四、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353

第五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测定353

一、M蛋白的检测353

二、尿液轻链蛋白的检测353

三、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353

第二十六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355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356

一、免疫缺陷病分类356

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356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357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357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358

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358

四、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359

五、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359

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360

一、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原因360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360

第四节 免疫缺陷病检验362

一、B细胞缺陷的检测362

二、T细胞缺陷的检测363

三、吞噬细胞缺陷的检测364

四、补体系统缺陷的检测364

五、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测364

第二十七章 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366

第一节 肿瘤抗原367

一、根据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类367

二、根据肿瘤抗原产生机制分类367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369

一、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369

二、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机制370

第三节 肿瘤免疫学检验371

一、肿瘤标志物371

二、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378

第二十八章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380

第一节 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381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381

二、其他组织相容性抗原382

第二节 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383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383

二、急性排斥反应383

三、慢性排斥反应385

四、移植物抗宿主反应385

第三节 HLA分型385

一、血清学分型法385

二、细胞学分型法386

三、分子生物学分型法388

第四节 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390

一、肾脏移植390

二、肝脏移植391

三、心脏移植与心肺联合移植391

四、骨髓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移植392

第五节 排斥反应的预防与治疗393

一、组织配型393

二、移植物与受体的预处理396

三、免疫抑制措施396

第六节 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399

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399

二、尿微量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400

三、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检测的临床意义401

四、免疫抑制剂体内药物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401

附录 CD分子汇总表403

参考文献416

中英文索引4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