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护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护理学
  • 孙秋华,李建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231290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0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中医学:护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护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1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概述1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概念1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5

一、整体观念5

二、恒动观念5

三、辨证施护6

四、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6

第四节 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的关系7

第二篇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9

第二章 阴阳五行9

第一节 阴阳学说9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9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12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2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4

第三章 藏象16

第一节 五脏16

一、心16

二、肺18

三、脾19

四、肝21

五、肾22

第二节 六腑24

一、胆24

二、胃24

三、小肠24

四、大肠25

五、膀胱25

六、三焦25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26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26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28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8

第四章 气、血、津液29

第一节 气29

一、气的基本概念29

二、气的生成29

三、气的运动和形式30

四、气的生理功能31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32

第二节 血34

一、血的基本概念34

二、血的生成34

三、血的功能35

四、血的运行35

第三节 津液3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36

二、津液的代谢37

三、津液的功能37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38

一、气与血的关系3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39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39

第五章 经络4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41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41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41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42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42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43

第三节 十二经脉44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44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44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5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45

第六章 病因病机46

第一节 病因46

一、外感致病因素46

二、内伤致病因素49

三、其他致病因素51

四、继发病因51

第二节 病机52

一、邪正盛衰52

二、阴阳失调53

三、气血失常55

四、津液代谢失常57

第七章 四诊58

第一节 望诊58

一、全身望诊58

二、局部望诊60

三、望络脉60

四、望排出物61

五、望舌62

第二节 闻诊63

一、听声音63

二、嗅气味64

第三节 问诊65

一、问诊的意义65

二、问诊的方法65

三、问诊的内容65

第四节 切诊68

一、脉诊68

二、按诊69

第八章 辨证70

第一节 八纲辨证70

一、表里证候的辨证70

二、寒热证候的辨证72

三、虚实证候的辨证73

四、阴阳证候的辨证7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77

一、气血病辨证77

二、津液病辨证81

第三节 脏腑辨证84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8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88

三、脾与胃病辨证92

四、肝胆病辨证9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00

第三篇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103

第九章 预防与保健护理103

第一节 预防护理103

一、未病先防103

二、既病防变104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105

一、起居有常105

二、劳逸适度106

三、环境适宜108

第十章 情志护理109

第一节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109

一、情志正常,脏器调和109

二、情志异常,内伤脏腑109

第二节 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110

一、社会因素111

二、环境因素111

三、病理因素111

四、个体因素111

第三节 情志护理的目的112

一、预防疾病发生112

二、促进疾病康复112

第四节 情志护理的原则112

一、诚挚体贴,全面照顾112

二、因人施护,有的放矢112

三、乐观豁达,怡情养性113

四、避免刺激,稳定情绪113

第五节 情志护理的方法113

一、以情胜情法113

二、移情解惑法114

三、暗示法114

四、顺情从欲法114

五、情志导引法114

六、药食法115

第六节 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115

一、保持心情舒畅115

二、避免七情过激115

第十一章 饮食护理116

第一节 饮食护理的重要性116

第二节 饮食护理的基本要求116

一、饮食有节,适时定量116

二、合理膳食,不可偏嗜116

三、重视脾胃,注意卫生117

四、辨证施食,相因相宜117

第三节 食物的性味和功效117

一、食物的性味117

二、食物的功效118

第四节 饮食宜忌119

一、疾病饮食宜忌119

二、服药饮食宜忌120

第十二章 病情观察121

第一节 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121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121

二、病情观察的要求122

第二节 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123

一、病情观察的方法123

二、病情观察的内容123

第十三章 病后调护与康复护理125

第一节 病后调护125

一、防止因风邪复病125

二、防止因食复病126

三、防止因劳复病126

四、防止因情复病127

第二节 康复护理127

一、中医康复护理概述127

二、康复护理的对象127

三、中医康复护理的原则128

四、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129

五、中医康复护理的方法131

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133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与用法133

一、中药的性能133

二、中药的用法135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剂型137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137

二、方剂的剂型138

第三节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139

一、汗法及护理140

二、吐法及护理140

三、下法及护理141

四、和法及护理142

五、温法及护理142

六、清法及护理142

七、消法及护理143

八、补法及护理143

第四节 常用中药144

一、解表药144

二、清热药145

三、泻下药147

四、祛风湿药149

五、芳香化湿药149

六、利水渗湿药150

七、温里药150

八、理气药151

九、止血药151

十、活血化瘀药151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152

十二、平肝熄风药153

十三、补益药154

第五节 常用方剂156

一、解表剂156

二、泻下剂157

三、和解剂159

四、清热剂160

五、温里剂162

六、补益剂164

七、理气剂166

八、理血剂167

九、治风剂168

十、治燥剂169

十一、祛湿剂170

十二、祛痰剂171

第六节 给药护理173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173

二、服药方法与护理175

三、中草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护理176

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179

第十五章 腧穴179

第一节 腧穴总论179

一、腧穴基本概念179

二、腧穴的分类179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180

四、腧穴的定位法180

第二节 常用腧穴183

一、十二经脉常用腧穴183

二、奇经八脉常用腧穴199

三、经外奇穴203

第十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209

第一节 针刺法209

一、毫针刺法209

二、皮肤针法213

三、皮内针法214

四、水针法214

五、耳针法215

六、三棱针法219

七、针刺治疗220

第二节 推拿法221

一、概述221

二、推拿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224

第三节 灸法225

一、适应范围225

二、用物准备225

三、操作方法226

四、注意事项226

第四节 拔罐法226

一、适应范围227

二、用物准备227

三、操作方法227

四、注意事项227

第五节 刮痧法227

一、适应范围228

二、用物准备228

三、操作方法228

四、注意事项228

第六节 热熨法228

一、适应范围228

二、用物准备228

三、操作方法229

四、注意事项及护理229

第七节 中药湿敷法229

一、适应范围229

二、用物准备229

三、操作方法229

四、注意事项及护理229

第八节 熏洗法230

一、适应范围230

二、用物准备230

三、操作方法230

四、注意事项230

第九节 中药保留灌肠230

一、适应范围230

二、用物准备230

三、操作方法231

四、注意事项及护理231

第十节 发泡法231

一、适应范围231

二、用物准备231

三、操作方法231

四、注意事项232

第十一节 中药离子导入法232

一、适应范围232

二、用物准备232

三、操作方法232

四、注意事项233

第十二节 割治法233

一、适应范围233

二、用物准备233

三、操作方法233

四、注意事项234

第十三节 截根法234

一、适应范围234

二、用物准备234

三、操作方法234

四、注意事项235

第五篇 临床病证辨证施护237

第十七章 辨证施护概述237

第一节 辨证施护概念237

第二节 辨证施护程序237

一、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辨证资料237

二、运用辨证方法分析判断病情238

三、运用整体观与辨证观提出护理问题238

四、根据三因制宜原则与方法制订施护措施238

五、运用中西医护理理论及时评价记录238

六、运用中医养生康复知识进行健康教育239

第三节 辨证施护的原则239

一、护病求本239

二、标本缓急240

三、扶正祛邪240

四、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241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41

第十八章 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243

第一节 感冒243

第二节 咳嗽246

第三节 哮病249

第四节 肺胀251

第五节 心悸254

第六节 胸痹256

第七节 眩晕259

第八节 中风262

第九节 胃痛267

第十节 呕吐271

第十一节 泄泻274

第十二节 腹痛277

第十三节 痢疾279

第十四节 胁痛282

第十五节 黄疸284

第十六节 水肿287

第十七节 郁证290

第十八节 血证293

第十九节 消渴301

第二十节 头痛303

第二十一节 痹证306

第二十二节 痿证308

第二十三节 痉证311

第二十四节 厥证313

第十九章 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316

第一节 痈316

第二节 疖318

第三节 压疮320

第四节 乳痈321

第五节 乳岩324

第六节 乳癖326

第七节 湿疮327

第八节 粉刺329

第九节 痔疮330

第十节 肛裂333

第十一节 肠痈334

第十二节 皮炎336

第二十章 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338

第一节 肺炎喘嗽338

第二节 泄泻342

第三节 水肿345

第四节 麻疹349

第五节 水痘352

第六节 顿咳353

第七节 五迟、五软356

第八节 遗尿358

第九节 紫癜360

第十节 夜啼362

第十一节 新生儿败血症364

第十二节 胎黄365

第二十一章 妇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368

第一节 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368

第二节 痛经372

第三节 崩漏375

第四节 带下病378

第五节 妊娠恶阻380

第六节 胎漏、胎动不安383

第七节 恶露不绝385

第八节 产后发热387

第九节 不孕症390

第十节 癥瘕392

附录一 中医常用术语395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4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