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 王子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2546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40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55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秦汉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选题意义与学术史的简略回顾1

1.自然史和人类史1

2.生态环境研究与秦汉历史文化的新认识3

3.本书“生态环境”用语的概念界定10

二 秦汉时期气候变迁12

1.秦汉气候史研究的进步12

节气序次:宋元学者的发现12

天地相应之变迁:清代学者的讨论14

20世纪的古代气候史研究及学界对秦汉气候的关注15

2.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新认识18

北方的竹林18

黄河流域稻作经济22

气候变迁与主要作物由水稻而豆麦的转换25

稻处种麦30

二十四节气的变化31

农时的比较:《氾胜之书》与现今农耕生活33

农时的比较:《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35

附论:关于西汉黄河流域的稻米生产37

3.科学考察的实证40

海面升降与气候变迁41

华北地区植物群的变化42

东南地区的“凉期—暖期”和“旱期—湿期”42

秦俑一号坑淤积和沉降的原因44

汉代昆明地区气温的推定45

青海湖地区的古气候变化45

赤峰地区古气候与科尔沁沙地的演变45

新疆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化46

西藏的历史时期气候背景资料47

居延遗址的古植被考察48

内蒙古盐湖的演变与气候环境史考察48

不同的数据和不同的认识56

考古与生态环境研究:南越王墓的考察57

4.两汉气候变化60

汉武帝时代的严寒记录60

西汉晚期和王莽时代的严寒灾害61

东汉前期的异常气象62

东汉中晚期的“寒气错时”情形64

区域差异:渐变的可能67

附论:关于秦汉时期淮河冬季封冻问题68

三 秦汉时期水资源考察74

1.自然科学家提供的秦汉水文史资料74

华北平原湖泊的扩张与收缩74

长江流域的江湖古水文状况76

红水河阶地的考察76

塔里木盆地南部绿洲分布的水资源条件77

2.秦汉时期渭河流域水资源状况的分析78

秦与西汉王朝的名川之祀78

关于“河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说80

秦都咸阳水井调查81

汉代古桥规模的参考意义83

附论:说“高敞”:西汉帝陵选址的防水因素84

“高敞”追求与秦汉丧葬礼俗85

帝陵规划与防水要求87

西汉帝陵潜水水文地质条件的考察90

3.秦汉时期关中的湖泊93

宫廷池沼93

苑囿的湖泊98

源泉灌注,陂池交属103

昆明池104

关中湖泊的命运109

4.秦汉时期黄淮海平原湖沼分布112

秦汉之际有关黄淮海平原“泽”的历史记录112

历史文献所见先秦西汉湖沼的地域分布:以黄淮海平原为重心113

黄淮海平原湖沼发育的条件115

5.秦汉时期的朝那湫116

秦人传统水神之祠116

民族文化汇流的神学标志119

朝那湫的环境特征及其历史演变121

6.两汉漕运经营与水资源形势124

河渭航路的历史变化124

漕渠的成功127

汧河码头仓储发现131

关于“北斻泾流”132

洛河漕运134

“凭汾水以漕太原”135

汉武帝时代的褒斜漕运设计136

《赵充国传》水运史料138

虞诩嘉陵江上游“开漕船道”事140

王梁的失败记录:渠成而水不流141

附论:从渔业看秦汉水资源142

江湖之鱼,不可胜食142

“水居千石鱼陂”144

“陂池水泽之利”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146

四 秦汉时期野生动物分布149

1.秦汉时期犀牛的分布149

荆扬犀革之贡149

汉代犀牛分布地域北界的南移154

犀:南徼外牛158

对犀的物用追求162

犀的捕猎165

南越王墓的皮甲168

2.秦汉时期野象的分布171

象:南夷之所多也171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象牙和象牙器174

3.秦汉时期鹿的分布177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梅花鹿标本177

鹿的分布地域182

汉晋之际的“入皮”制度与相关生态现象184

猎鹿故事192

野生鹿的生存条件195

4.秦汉时期的虎患197

“虎暴”和“虎灾”197

虎患与自然灾变200

虎患对交通安全的威胁202

“虎”与秦汉社会生活206

附论:秦汉驿道虎灾——兼质疑几种旧题“田猎”画象的命名209

5.秦汉时期灵长目动物的分布217

“猩猩”的生存空间217

关于“猱”和“狨”220

附论:“金线狨”的厄运222

鸟兽之异,中国之贵223

狨鞍·狨鞯·狨座223

“金线狨”的猎杀记录226

“金线狨”生存地域的演变227

五 秦汉时期的植被229

1.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229

“山西”饶竹的经济意义229

北方竹林:经济作物?自然植被?232

关于《郭伋传》“竹马”故事233

竹类的分布是否可以作为气候变迁的标志236

附论:简牍资料与汉代河西地方竹类生存可能性的探讨242

河西汉简文字所见“竹”242

河西的竹简243

居延出土竹质箭杆244

关于“羌人伐竹”247

河西出土竹制生活用器248

“竹简削衣”发现的意义249

2.西汉“五陵原”的植被250

“五陵”和“五陵原”250

周秦“五陵原”植被253

原始:西汉“五陵原”植被考察之一255

破坏:西汉“五陵原”植被考察之二256

再生:西汉“五陵原”植被考察之三258

绿色“五陵原”的意义261

3.东汉洛阳的“上林”263

汉赋所见洛阳苑囿263

上林:田猎的场地264

猎季与草木生态265

上林与皇家休闲生活266

东汉上林的管理267

洛阳苑囿的规模270

4.汉代西北边地的“茭”271

“茭”的实义271

“茭”和“稾”273

“茭”的计量和相关问题275

关于“茭长二尺,束大一韦”276

关于“大司农茭”278

对“除陈茭地”作业的理解279

苇·蒲·慈其281

5.《南都赋》植被史料研读282

南都山林植被283

?—水杉283

楈枒栟榈284

“藷蔗”与“穰橙邓橘”286

附论:两汉的沙尘暴记录287

建始元年“黄雾四塞”事288

“霾”和“雨土”290

楚汉战争中的“窈冥昼晦”气象291

历史记忆:“暴起之风”与“正昼晦冥”景象291

疾风千里兮扬尘沙292

沙尘暴发生密度的历史比较293

生态保护与沙尘暴的抑止294

六 影响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296

1.“垦草”的生态史意义296

商鞅倡起的运动296

经济的进步与生态的改造299

秦人“独特的生存制度”303

“壹山泽”政策306

上郡和巴蜀:不同生态区的行政演习306

“垦草”与植被性质的变化308

“黄河”和“泥水”310

滥垦—水土流失—湖泊的收缩311

附论:泾渭清浊的演变312

2.生态史视角的军事屯田考察315

军屯初制及晁错的规划316

汉武帝的西北战略与“轮台诏”318

《盐铁论》的批评:阴阳不和·地势无所宜321

从赵充国上屯田奏到田禾将军“屯田北假”324

“光武阴柔”的政策基调与东汉军事屯田327

军事屯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0

3.秦汉时期的森林采伐333

宫室奢侈,林木之蠹也333

一棺之成,功将千万335

薪柴消费337

“材”与“财”337

4.秦汉护林育林制度339

“毋敢伐材木山林”339

“树木”“种木”340

官营林业343

附论:“伐驰道树殖兰池”解344

七 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348

1.秦汉社会的山林保护意识348

《日书·木日》与相关礼俗348

向往浓绿:生活态度与自然意趣350

德及草木,仁及飞走351

贡禹的上奏354

山林禁忌的神秘主义观念背景355

2.秦汉民间信仰体系中的“树神”和“木妖”358

社树·社木·社丛358

“神树”和“树神”362

避邪厌胜的“神木”365

“木为变怪”367

“树神”“木妖”与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念369

3.《月令》与秦汉人的生态秩序意识373

《月令》:“时禁”和“时政”374

“时序”原则375

作为制度史料的《月令》377

走马楼“入皮”简与《月令》的对读380

水资源的保护382

4.汉代居延边塞生态保护纪律档案384

“吏民毋得伐树木有无四时言”385

关于“四时禁”387

军纪的背景:汉代居延的生态环境389

生态纪律检查的记录390

“四时禁”与“四时言”391

5.汉赋的绿色意境393

汉赋的“草区禽族”写绘394

生态史信息和生态观念史信息396

生活和环境:汉赋作者的自然观400

“天人合应”的生态意识402

6.司马迁班固生态环境观的比较406

关于先秦时期人与生态关系的追述: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一407

关于灾异史的记录: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二409

关于灾异的理解: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三412

关于生态条件同社会经济的联系: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四415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五419

八 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424

1.政治文化重心形成和移动的生态环境背景424

陆海之地·天府之国:秦与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生态优势424

王莽的东都规划及相关生态环境形势427

建都河洛:亲近东方新兴经济区的选择430

2.气候变迁与移民运动方向的转换433

“宜西北万里”433

边民内流435

3.气候变迁与农耕区和畜牧区区界的摆动436

气候变迁与民族势力的消长437

农区和牧区分界的变动438

4.西汉时期匈奴南下的季节性进退440

匈奴骑兵的秋冬季攻势440

西汉中期匈奴南下的历史分析444

汉与匈奴战争的季节规律446

李陵悲剧448

汉匈战争史考察的气候学视角449

5.秦汉气候变迁对江南经济文化进步的意义450

“卑湿”“多贫”之国450

江南的开发454

江南经济文化进步的气候因素456

由中原往江南的移民浪潮458

江南文化地位的提高460

九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个案研究462

1.秦定都咸阳的生态地理学分析462

秦都的转移:由林牧而农耕的进步462

自雍徙都咸阳:从农耕区的边缘到农耕区的中心466

始都咸阳:新的生态地理条件与经济地理形势469

2.秦史的灾异记录472

《六国年表》的灾异史料遗存473

《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十二诸侯年表》保留的秦灾异史记录476

灾异记录与秦人的历史意识479

秦始皇时代的灾异现象482

3.秦汉长城的生态史考察485

长城:生态区的分界486

长城营造对于区域生态的影响490

生态变迁与长城兴废495

4.汉代“海溢”灾害499

“目前所知最早的海啸”499

新莽“海水溢”500

东汉“海溢”501

海溢—海啸503

“陨石—海啸”现象506

灾难史视野中的“海溢”507

5.汉晋时期的“瘴气之害”508

岭南“湿疫”508

马援故事510

“瘴气致死亡”:中原人的历史记忆513

障气·瘴气514

南方的“瘴”:东南和西南517

关于所谓“冷瘴”520

6.说“上郡地恶”523

“上郡地恶”与相关“入刍稾”制度523

“刍”与“稾”525

“地恶”的理解527

生态环境与行政设置529

生态环境与人口密度530

结语532

主要参考书目535

作者与本课题有关研究论著目录5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