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线与蜂窝通信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无线与蜂窝通信 第3版
  • (美)WILLIAM C.Y.LEE著;陈威兵 黄晋军 张聪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6423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72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894页
  • 主题词:无线电通信-教材;码分多址-移动通信-通信系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无线与蜂窝通信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移动无线电的发展趋势1

1.1 蜂窝移动的历史1

1.1.1 AMPS系统(第1代系统)1

1.1.2 第2代系统2

1.1.3 3G系统4

1.1.4 4G系统5

1.1.5 其他类蜂窝系统5

1.2 无线数据网络6

1.2.1 总体描述6

1.2.2 无线LAN标准7

1.2.3 无线WAN的发展8

1.3 卫星通信系统9

1.3.1 历史9

1.3.2 属性10

1.3.3 不同轨道的卫星10

1.4 寻呼系统12

1.5 标准化组织13

1.5.1 国际标准化组织13

1.5.2 不同地区中的标准化组织15

1.6 频谱分配18

1.6.1 美国的频谱分配19

1.6.2 ITU:提供给3G(IMT-2000)的频谱20

1.6.3 世界其他地区22

1.7 频谱效率探讨23

1.8 参考文献24

第2章 蜂窝系统导论27

2.1 基本的蜂窝系统27

2.1.1 电路交换系统27

2.1.2 分组交换系统30

2.2 性能指标30

2.2.1 话音质量30

2.2.2 数据质量31

2.2.3 图片/视觉质量31

2.2.4 服务质量32

2.2.5 特殊功能32

2.3 移动无线电环境的特殊性32

2.3.1 移动无线电传输介质描述32

2.3.2 传输介质模型34

2.3.3 移动衰落特性36

2.3.4 直射波路径、视距路径与阻碍路径44

2.3.5 蜂窝频段的噪声电平45

2.3.6 放大器的噪声46

2.4 蜂窝系统的操作46

2.4.1 操作流程46

2.4.2 每个小区中每小时的最大呼叫次数47

2.4.3 每个小区的最大频率信道数49

2.5 频率复用信道的概念50

2.5.1 频率复用方案51

2.5.2 频率复用距离52

2.5.3 系统中的用户数量52

2.6 同频干扰衰减因子53

2.7 全向天线系统中正常情况下所需的C/I55

2.7.1 解析方法55

2.7.2 仿真求解57

2.8 切换机制58

2.9 小区分裂59

2.9.1 小区分裂的原因59

2.9.2 小区分裂的方式61

2.10 蜂窝系统组成的其他考虑61

2.10.1 天线62

2.10.2 交换设备62

2.10.3 数据链路62

2.11 不同的蜂窝系统和B3G系统63

2.12 参考文献63

第3章 模拟系统标准65

3.1 术语和功能的定义65

3.2 移动台(设备)标准(美国)67

3.2.1 功率67

3.2.2 调制67

3.2.3 在发射上的限制69

3.2.4 安全与识别70

3.2.5 监测70

3.2.6 呼叫处理71

3.2.7 移动台在话音信道上的控制74

3.2.8 信令格式76

3.3 基站标准(美国)77

3.3.1 功率78

3.3.2 发射限制78

3.3.3 呼叫处理78

3.3.4 信令格式82

3.3.5 附加无线频谱(Additional Spectrum Radio,ASR)86

3.4 世界上其他模拟蜂窝系统的不同标准87

3.5 参考文献91

第4章 数字蜂窝系统(2G系统)93

4.1 数字系统的介绍93

4.1.1 数字系统的优势93

4.1.2 数字技术94

4.1.3 ARQ技术109

4.1.4 数字语音113

4.2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120

4.2.1 GSM结构121

4.2.2 层次模型(OSI模型)124

4.2.3 传输125

4.2.4 GSM信道和信道模式127

4.2.5 多址方案129

4.2.6 信道编码与交织132

4.2.7 无线资源(RR)管理134

4.2.8 移动性管理(MM)135

4.2.9 通信管理137

4.2.10 网络管理139

4.2.11 GSM总结140

4.3 北美TDMA140

4.3.1 发展史140

4.3.2 NA-TDMA结构141

4.3.3 传输与调制142

4.3.4 时间校准和发射限制148

4.3.5 纠错150

4.3.6 交织与编码151

4.3.7 SCM和SID152

4.3.8 NA-TDMA信道153

4.3.9 在数字业务信道上的不连续传输154

4.3.10 鉴权154

4.3.11 信令格式155

4.3.12 字格式156

4.3.13 增强NA-TDMA(IS-136)156

4.4 CDMA158

4.4.1 CDMA系统的关键术语158

4.4.2 输出功率范围与控制161

4.4.3 调制特性163

4.4.4 联合检测181

4.4.5 鉴权、加密和保密181

4.4.6 故障检测184

4.4.7 呼叫处理184

4.4.8 切换过程185

4.5 其他移动系统188

4.5.1 TDD系统188

4.5.2 其他全双工系统192

4.5.3 非蜂窝系统195

4.6 参考文献198

第5章 B2G系统203

5.1 GPRS203

5.1.1 GPRS的空中接口203

5.1.2 GPRS的网络结构205

5.1.3 传输平面和信令平面207

5.1.4 GPRS的业务性能208

5.2 EDGE210

5.2.1 介绍210

5.2.2 网络结构211

5.2.3 网络控制213

5.3 HSCSD213

5.4 iDEN214

5.4.1 历史214

5.4.2 iDEN的特征描述215

5.4.3 iDEN的独特特征216

5.4.4 iDEN的通信网络216

5.4.5 无线链路221

5.4.6 调度呼叫处理225

5.4.7 分组数据网络229

5.5 PHS230

5.5.1 介绍230

5.5.2 PHS的网络结构与系统成分231

5.5.3 增值业务平台232

5.5.4 PHS物理层233

5.5.5 PHS协议235

5.5.6 PHS基本功能和业务238

5.6 IS-95B(RTT 1X)239

5.7 参考文献243

第6章 3G系统245

6.1 WCDMA-UMTS(UTRA-FDD)物理层246

6.1.1 物理层描述246

6.1.2 传输信道248

6.1.3 物理信道249

6.1.4 传输特性250

6.1.5 用户数据传输253

6.1.6 物理层的功能255

6.2 WCDMA-ARIB物理层256

6.2.1 FDD模式256

6.2.2 TDD模式260

6.2.3 FDD和TDD模式的公共物理层特征261

6.3 WCDMA-TDD物理层261

6.3.1 WCDMA-TDD的信道结构261

6.3.2 信道映射262

6.3.3 扩频(信道化)码263

6.3.4 调制与扩频263

6.3.5 带宽需求与容量264

6.4 UMTS网络结构266

6.4.1 描述266

6.4.2 MAC层267

6.4.3 RLC层269

6.4.4 PDCP层270

6.4.5 BMC层271

6.4.6 RRC层271

6.4.7 3GPP R99网络概要272

6.5 UMTS-3GPP R4及后继版本(R5、R6、R7)的演进276

6.5.1 R4核心网络结构276

6.5.2 VoIP技术277

6.5.3 3GPP R5核心网络结构(HSDPA、IMS、PoC)283

6.5.4 3GPP R6(MBMS、EUDCH)285

6.5.5 3GPP R7286

6.6 cdma2000物理层286

6.6.1 物理信道286

6.6.2 cdma2000 FDD的无线接口参数289

6.6.3 cdma2000 TDD的传输特性295

6.7 cdma2000网络296

6.7.1 MAC子层296

6.7.2 RLP层299

6.7.3 SRBP层300

6.7.4 系统接入方式300

6.7.5 LAC子层301

6.7.6 子层处理303

6.7.7 层与子层间的通信304

6.7.8 上层305

6.7.9 功率控制306

6.7.10 网络结构309

6.8 cdma2000 EV-DO和EV-DV310

6.8.1 前向链路物理层312

6.8.2 前向链路MAC层315

6.8.3 反向链路物理层315

6.8.4 1xEV-DO网络317

6.8.5 1xEV-DV318

6.9 参考文献319

第7章 B3G系统321

7.1 基于IEEE的无线标准系统321

7.2 IEEE 802.11系统322

7.2.1 PPM、DSSS和FHSS传输技术324

7.2.2 OFDM技术325

7.2.3 通用物理层332

7.2.4 特定系统的物理层(802.11b/a/g)334

7.2.5 特定系统的有效带宽(802.11b/a/g)337

7.2.6 802.11a/b/g吞吐量比较342

7.2.7 802.11b和802.11g共存342

7.2.8 MAC层343

7.2.9 Wi-Fi356

7.3 热点358

7.4 802.16和相关标准360

7.4.1 802.16a(一个BWA系统)361

7.4.2 802.16-2004367

7.4.3 802.16e371

7.4.4 802.20374

7.4.5 WiMAX论坛376

7.5 参考文献376

第8章 小区的信号覆盖和天线379

第Ⅰ部分:小区覆盖379

8.1 概述379

8.1.1 地面入射角和地面仰角380

8.1.2 地面反射角与反射点381

8.2 获得移动台点对点模型(Lee模型)382

8.2.1 标准条件382

8.2.2 为人工建筑群获得区对区的预测曲线382

8.2.3 直接路径和地面反射路径间的相位差387

8.2.4 为什么从路径损耗曲线可以得到恒定的标准偏差389

8.2.5 有置信度的直线路径损耗斜率390

8.2.6 置信区间的测量392

8.2.7 移动无线电传播的一般公式394

8.2.8 传播模型的评价394

8.3 水面或开阔地上的传播395

8.3.1 固定台之间395

8.3.2 水面上陆地台到移动台的传输398

8.4 植被损耗399

8.5 近距离传播402

8.5.1 为什么采用1英里截收点402

8.5.2 近距离传播曲线402

8.5.3 近场距离传播的计算404

8.6 远距离传播405

8.6.1 在半径为50英里的区域内405

8.6.2 在320km距离(200英里)处405

8.7 从点到点的预测模型得到路径损耗:一种常用方法406

8.7.1 在无障碍条件下406

8.7.2 在有障碍的环境中411

8.7.3 获得折射损耗中的注意点414

8.8 点到点模型的形成414

8.8.1 Lee模型的一般公式414

8.8.2 点对点模型的优点415

8.9 点对点预测的计算机生成417

8.9.1 地势高度数据417

8.9.2 高度图419

8.9.3 等高线420

8.10 小区基站天线高度及信号覆盖小区421

8.10.1 基站天线高度的影响421

8.10.2 信号覆盖小区的目测423

8.10.3 小区呼吸424

8.11 建筑物内和建筑物间的传播预测424

8.12 移动台到移动台的传播425

8.12.1 传播信道的传输函数425

8.12.2 空间时间相关性428

8.12.3 复包络的功率谱429

第Ⅱ部分:天线431

8.13 小区基站天线431

8.13.1 为了覆盖范围使用:全向天线431

8.13.2 降低干扰的措施:定向天线432

8.13.3 定位天线435

8.13.4 建立信道天线435

8.13.5 用于小区基站的空间分集天线435

8.13.6 伞形方向图天线436

8.13.7 降低干扰的天线437

8.14 小区基站天线的独特状况438

8.14.1 在自由空间和移动环境下的天线方向图438

8.14.2 小区基站接收天线的最小间隔439

8.14.3 小区基站天线的常规检验440

8.14.4 选择天线场地441

8.15 智能天线442

8.15.1 概述442

8.15.2 智能天线的类型443

8.15.3 应用444

8.15.4 多天线通信446

8.16 移动台天线448

8.16.1 安装在车顶上的天线448

8.16.2 安装在车窗玻璃上的天线448

8.16.3 移动台高增益天线450

8.16.4 水平方向排列的空间分集天线451

8.16.5 垂直方向排列的空间分集天线452

8.17 手机、天线和电池453

8.17.1 手机的注意事项454

8.17.2 射频天线特性454

8.17.3 不同的手机类型和PCMCIA天线454

8.17.4 电池的基本原理457

8.18 参考文献458

第9章 降低同频干扰和码道干扰465

9.1 同频干扰465

9.2 移动通信系统中同频干扰的研究466

9.2.1 测试方法1:利用移动接收机寻找同频干扰区域466

9.2.2 测试方法2:寻找影响基站的同频干扰区域467

9.3 实时测量移动无线信号收发机中的同频干扰469

9.4 最坏情况下全向天线系统的设计471

9.5 定向天线系统的设计473

9.5.1 K=7蜂窝小区模式中的定向天线474

9.5.2 K=4蜂窝小区模式中的定向天线476

9.5.3 K=7和K=4系统的比较477

9.6 降低天线高度478

9.6.1 在高山或高地上478

9.6.2 在山谷中479

9.6.3 在森林地区480

9.7 在倾斜式天线上开槽以降低同频干扰480

9.7.1 引言480

9.7.2 理论分析480

9.7.3 机械式向下倾斜天线对覆盖方向图的影响481

9.7.4 降低干扰的方法484

9.7.5 倾斜天线的注意事项485

9.8 伞形方向图的作用485

9.8.1 远距离传播仰角485

9.8.2 伞形方向图的优点486

9.9 无源振子的使用487

9.10 功率控制489

9.10.1 谁控制功率电平489

9.10.2 移动交换中心(MSO)功能489

9.10.3 降低码道干扰490

9.11 分集接收机491

9.12 为预先确定的存在同频干扰的区域设计一个系统493

9.12.1 平坦地面493

9.12.2 非平坦地面495

9.13 参考文献496

第10章 非同频干扰类型497

10.1 主观测试和客观测试497

10.1.1 主观测试497

10.1.2 客观测试499

10.1.3 SINAD测试499

10.2 邻近信道干扰500

10.2.1 邻接信道干扰500

10.2.2 相邻信道干扰501

10.2.3 发射信道干扰和接收信道干扰501

10.2.4 邻近系统干扰502

10.3 近端-远端干扰502

10.3.1 在一个小区502

10.3.2 在两个系统的小区中503

10.4 近端移动台的影响505

10.4.1 避免近端-远端干扰505

10.4.2 非线性放大507

10.5 串音-语音信道的独特特征508

10.6 功率降低和天线高度以及波束倾斜对覆盖范围与干扰的影响510

10.6.1 选择合适的小区基站510

10.6.2 功率降低511

10.6.3 天线高度降低511

10.6.4 天线方向图512

10.6.5 小区基站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514

10.6.6 39dBμ和32dBμ边界514

10.7 小区基站部件的效能517

10.7.1 信道合路器517

10.7.2 接收端信号分离器518

10.7.3 AMPS系统中SAT单音519

10.8 系统间干扰522

10.8.1 同一个城市522

10.8.2 邻近城市523

10.9 UHF TV干扰524

10.9.1 蜂窝移动发射机对UHFTV接收机的干扰524

10.9.2 UHF TV发射机对蜂窝移动接收机的干扰527

10.10 远距离干扰528

10.10.1 水上路径528

10.10.2 陆上路径528

10.11 参考文献529

第11章 切换和掉话531

11.1 实施切换的意义531

11.1.1 为什么要切换531

11.1.2 切换的类型532

11.1.3 切换的两类决策参数533

11.1.4 确定需要硬切换的概率534

11.1.5 每次呼叫的硬切换次数535

11.1.6 小区内软切换的区域535

11.2 硬切换的启动535

11.3 延缓切换537

11.3.1 双切换电平算法537

11.3.2 延缓切换的优点538

11.4 强制切换538

11.4.1 控制切换538

11.4.2 建立切换538

11.5 切换的排队538

11.6 功率差切换542

11.7 移动台辅助切换(MAHO)和/软切换543

11.8 仅基站切换543

11.9 系统间的切换544

11.10 掉话率的介绍545

11.10.1 掉话率的定义545

11.10.2 呼叫中断的研究545

11.10.3 容量、话音质量与掉话率之间的关系545

11.10.4 覆盖90%等强度线546

11.11 掉话率的公式547

11.11.1 掉话率的通用公式547

11.11.2 掉话率常用公式548

11.11.3 呼叫的切换分布(αn)549

11.12 为求掉话率而求δ和μ的值550

11.12.1 δ和μ的公式550

11.12.2 在单个小区中δ和μ的计算550

11.12.3 在切换区域中,由于两个基站的自然差异性而改善的δh和μh552

11.13 软切换553

11.14 参考文献554

第12章 操作技巧和相关技术555

12.1 系统参数的调整555

12.1.1 增加噪声受限系统的覆盖范围555

12.1.2 降低干扰558

12.1.3 增加业务容量559

12.2 固定信道分配方案560

12.2.1 邻近信道的分配560

12.2.2 信道共享和借用560

12.2.3 扇形区划分562

12.2.4 底层-顶层配置562

12.3 非固定信道分配算法565

12.3.1 不同算法的描述565

12.3.2 仿真过程和结论566

12.4 盲区覆盖填充器568

12.4.1 增强器(中继器)568

12.4.2 无源反射器570

12.4.3 分集573

12.4.4 同相技术576

12.5 泄漏馈线577

12.5.1 泄漏波导577

12.5.2 馈线泄漏无线电通信579

12.6 小区分裂582

12.6.1 分裂后的发射功率582

12.6.2 小区分裂技术583

12.6.3 分裂大小的限制和话务量处理584

12.6.4 有关分裂的影响584

12.7 小型小区(微小区)585

12.7.1 无塔天线的安装585

12.7.2 建造一个均匀覆盖的小区587

12.7.3 车辆定位方法587

12.7.4 便携式基站589

12.7.5 移动台上不同的天线安装方法589

12.8 窄波束的概念590

12.9 沿公路的基站之间的间隔593

12.9.1 全向天线593

12.9.2 两副定向天线594

12.10 低密度小市场的设计595

12.11 参考文献595

第13章 交换和话务599

13.1 概述599

13.1.1 介绍599

13.1.2 基本交换技术601

13.1.3 系统阻塞603

13.1.4 系统的最大容量604

13.1.5 掉话606

13.2 蜂窝模拟交换设备606

13.2.1 模拟交换设备606

13.2.2 蜂窝系统中对模拟交换设备的改进607

13.2.3 基站控制器及其硬件608

13.3 蜂窝数字交换设备609

13.3.1 一般概念609

13.3.2 交换机中的功能单元610

13.3.3 5ESS(No.5电子交换系统)611

13.3.4 集中式系统与分布式系统的比较612

13.4 分组交换612

13.4.1 概述612

13.4.2 移动汇接交换机中的分组交换613

13.4.3 分组交换协议和硬件614

13.5 分组网络615

13.5.1 ATM网络615

13.5.2 软交换:下一代的话音网络617

13.6 与话务处理相关的功能618

13.6.1 底层-顶层话务管理618

13.6.2 直接呼叫重试618

13.6.3 同时使用高站和低站的系统618

13.6.4 系统间切换619

13.6.5 排队功能620

13.6.6 漫游621

13.7 MSO互连621

13.7.1 MSO连接到一个有线网络621

13.7.2 MSO连接到基站623

13.8 小型交换系统623

13.9 系统功能的增强623

13.10 参考文献624

第14章 数据链路与微波625

14.1 数据链路625

14.2 微波链路可用频率627

14.3 微波链路的设计与分集要求628

14.4 射线折转现象631

14.5 系统的可靠性633

14.5.1 设备可靠性634

14.5.2 路径可靠性634

14.6 微波天线638

14.6.1 微波天线的特性638

14.6.2 微波天线中的极化与空间分集639

14.6.3 微波链路天线类型640

14.6.4 微波天线的安装640

14.7 光纤数据链路641

14.7.1 介绍641

14.7.2 光纤通信系统641

14.7.3 光复用技术:WDM643

14.7.4 高速光纤数据链路模型644

14.8 点到多点(PMP)无线接入645

14.9 LMDS646

14.10 MMDS647

14.11 电缆(有线)替代设备648

14.11.1 蓝牙648

14.11.2 ZigBee649

14.11.3 UWB650

14.11.4 IrDA652

14.11.5 RFID653

14.11.6 电缆替代设备的比较655

14.12 参考文献656

第15章 系统评估659

15.1 性能评估659

15.1.1 阻塞率659

15.1.2 掉话(掉话率)662

15.1.3 话音质量664

15.1.4 性能评估664

15.2 信令评估666

15.2.1 错误告警比例666

15.2.2 对误字率的考虑667

15.2.3 误字率的计算667

15.2.4 奇偶校验比特671

15.3 平均接收信号电平的测量和672

15.3.1 平均信号强度的计算672

15.3.2 平均噪声水平的无偏估计675

15.3.3 信号强度转换678

15.3.4 接收机的灵敏度679

15.3.5 基准交叉计数器679

15.4 频谱利用率的评估680

15.4.1 模拟系统的频谱利用率680

15.4.2 FM的优势和影响681

15.4.3 频率复用的小区数K681

15.4.4 每小区信道数m682

15.4.5 瑞利衰落环境682

15.4.6 确定小区半径684

15.4.7 瑞利衰落移动无线环境中对SSB系统的考虑687

15.4.8 减少调频的带宽689

15.5 CDMA和OFDMA系统频谱效率的评估692

15.6 手机(手持终端)694

15.6.1 手机(手持终端)技术694

15.6.2 大楼穿透损耗695

15.6.3 大楼高度的影响696

15.6.4 手持终端带来的干扰697

15.6.5 移动蜂窝系统和手持蜂窝系统的差别698

15.7 数据业务的评估700

15.7.1 AMPS系统的数据业务700

15.7.2 数字化的数据业务701

15.7.3 测试703

15.8 WiMAX和3G(HSDPA)的比较704

15.9 参考文献705

第16章 智能小区的概念及应用709

16.1 智能小区的概念709

16.1.1 什么是智能小区709

16.1.2 部署功率分配智能小区的原理710

16.1.3 功率分配智能小区713

16.1.4 处理增益智能小区(K→1的系统)718

16.1.5 实现智能小区方法的总结723

16.2 智能微蜂窝系统的应用725

16.2.1 智能微蜂窝系统的描述725

16.2.2 增加容量的应用729

16.2.3 覆盖的应用733

16.3 楼宇内通信734

16.3.1 设计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和楼宇通信系统的差别734

16.3.2 楼宇的无线环境735

16.3.3 一种新的楼宇通信系统735

16.3.4 楼宇通信系统的配置737

16.3.5 个人通信系统应用738

16.4 CDMA蜂窝无线网络740

16.4.1 系统设计理念740

16.4.2 设计CDMA系统24的关键参数740

16.4.3 小区均匀配置的情况741

16.4.4 小区非均匀配置的情况746

16.5 多入多出技术751

16.5.1 介绍751

16.5.2 技术概述752

16.5.3 MIMO系统容量753

16.6 参考文献755

第17章 无线通信的智能网络759

17.1 AIN759

17.1.1 智能网的演进759

17.1.2 AIN的网元760

17.1.3 AIN中的接口761

17.2 7号信令网和AIN中的ISDN762

17.2.1 7号信令网的历史762

17.2.2 SS7协议模型762

17.2.3 AIN中SS7网络的部署763

17.2.4 ISDN764

17.2.5 SONET和ATM764

17.3 移动通信高级智能网络765

17.4 ATM技术766

17.4.1 LAN应用767

17.4.2 面向无连接的服务767

17.4.3 星型连接767

17.4.4 ATM分组交换技术767

17.4.5 ATM的应用领域768

17.4.6 面向连接的服务768

17.5 IP网络770

17.5.1 Internet的发展史770

17.5.2 因特网架构770

17.5.3 TCP/IP771

17.5.4 IP数据包格式和IP地址772

17.5.5 因特网地址775

17.5.6 因特网安全776

17.6 IP网络的未来777

17.6.1 IP网络标准777

17.6.2 因特网存在的问题778

17.6.3 IP交换机778

17.6.4 标记交换779

17.6.5 小结780

17.7 一种智能系统:FPLMTS780

17.8 网状网/自组网781

17.8.1 网状自组网的无线结构781

17.8.2 自组网的MAC层782

17.8.3 网状网和自组网的协议783

17.8.4 ODMA784

17.8.5 网状网的特点784

17.8.6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特点785

17.9 无线信息高速公路787

17.10 参考文献790

第18章 4G展望及相关话题795

18.1 4G展望795

18.1.1 介绍795

18.1.2 4G系统的各种提案796

18.2 一个CDD系统:CS-OFDMA798

18.2.1 CDD系统的实现798

18.2.2 码的特性799

18.2.3 CS-OFDMA系统800

18.3 补码键控(CCK)码和调制技术804

18.3.1 二进制互补码804

18.3.2 多相码806

18.3.3 CCK806

18.4 TURBO码和LDPC码808

18.4.1 TURBO码808

18.4.2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809

18.5 对60 GHz蜂窝系统的研究812

18.5.1 散射环境中的信号传播812

18.5.2 固定终端813

18.5.3 移动终端813

18.5.4 系统实施时应关注的问题815

18.6 使用毫米波和光波的多样化传输系统815

18.6.1 介绍815

18.6.2 根据PDC曲线对两种信号衰减的对比816

18.7 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和移动虚拟网络支持商818

18.7.1 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818

18.7.2 移动虚拟网络支持商819

18.8 参考文献819

附录A 清除型阻塞呼叫(Erlang B)823

附录B MSA和RSA表831

附录C 美国主要贸易区域和基本贸易区域835

附录D dBμV与dBm间的转换841

附录E 局域网和城域网中的功能定义845

附录F 缩写与缩略语8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