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 修订版
  • 孔庆榕,张磊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6771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47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85页
  • 主题词:民族精神-研究-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研究对象3

一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特殊矛盾性的学科3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学科特点9

第二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基本范畴10

一民族凝聚力11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12

三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20

四中华民族精神22

五中华民族离散力24

六中华民族的政治核心25

七中华民族的素质27

第三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研究方法29

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本方法论29

二一般的研究方法32

三特具的研究方法35

第四节 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意义36

一开拓社会科学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36

二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37

三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战和国家统一增添动力39

四为中华民族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提供智力支持40

第二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起源与历史发展44

第一节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产生44

一“中华民族”诠释44

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45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产生48

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早期特征54

第二节 古代中华民族凝聚力56

一秦统一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56

二汉唐—封建社会前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迅速发展58

三宋元明清—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66

第三节 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76

一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革命—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加强76

二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运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在革新内政与抗拒外敌中得到锤炼80

三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五族共和与反帝爱国运动中得到发展85

第四节 现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89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第一次国共合作89

二抗日战争与第二欢国共合作90

三解放战争与各派力量的重组94

四新中国的成立与全国人民大团结局面的不断发展97

五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102

第三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与功能113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113

一作为合力的构成要素113

二作为载体的构成要素117

三表现为观念形态的构成要素123

第二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及其特点126

一作为合力的结构127

二民族凝聚力的显性结构130

三民族凝聚力的隐性结构135

四民族凝聚力结构的特点138

第三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整体功能140

一民族团结功能140

二民族统一功能141

三民族发展的动力功能143

第四章 物质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147

第一节 物质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147

一物质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147

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民族凝聚力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50

三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民族凝聚力演变的重要条件153

第二节 物质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156

一我国物质文化变迁的阶段性156

二农业自然经济对古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164

三农业自然经济向工业商品经济转变对我国近代民族凝聚力的影响167

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对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170

第三节 物质文明建设与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相互关系176

一物质文明与物质文化的联系和区别176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对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大意义178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发展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中的作用179

第五章 制度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186

第一节 制度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条件186

一制度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86

二经济制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191

三政治制度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194

四其他社会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196

第二节 传统制度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198

一皇权至上的政治制度198

二“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和制度201

三造就官僚阶层的选人用人制度204

第三节 推动制度文化的创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7

一制度文化创新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相关性207

二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问题208

三当代中国制度建设的优长与缺陷211

四中华民族凝聚力对制度文化建设的期望217

第六章 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232

第一节 精神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32

一精神文化的内涵232

二精神文化的特点234

三精神文化在民族凝聚中的地位和作用236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特质和功能238

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特质238

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特殊功能259

第三节 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互动262

一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互动关系262

二传统精神文化与民族凝聚力264

三当代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266

第七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273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273

一民族精神在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273

二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核心地位276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质278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历史发展278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285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作用288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互动288

二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创生和促进291

三社会进步集团对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293

第四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凝聚力意义294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294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296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民族精神300

四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未来走向303

第八章 中华民族内部的协调与整合307

第一节 中华民族内部协调整合的基础条件308

一多元合流的文化认同308

二宗亲共祖的血缘观念313

三互补互动的经济关系320

第二节 中华民族内部协调整合的历史经验326

一倡导平等的思想观念326

二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332

三发扬“互助”的优良传统337

第三节 中华民族内部协调整合的现实要求343

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343

二协调利益群体关系349

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354

第九章 对外关系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64

第一节 对外关系与民族发展364

一对外关系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364

二对外关系与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372

第二节 对外关系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演变380

一国际环境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相互影响380

二历史上中华民族对外关系中的经验及教训389

第三节 当代世界格局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97

一当代世界格局及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397

二当代对外关系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互动403

第十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化测评指标体系及方法探讨423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量化与综合国力的精确化424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化研究是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424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化研究是综合国力计量精确化的需要425

三量化研究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成为一门实证学科的重要条件428

第二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化的可行性及理论论证428

一各门科学的发展和已有的研究成果428

二民族凝聚力量化的前提预设及理论论证434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化的主要途径是测量民族成员的凝聚倾向437

第三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化的指标设定及需要遵循的若干原则440

一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指标的设定440

二抽样调查及专家评,估相结合的原则441

三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民间研究相结合的原则445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离散力447

第一节 民族离散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447

一中华民族内部离散力概述447

二民族离散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立性451

三民族离散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统一性454

第二节 中华民族内部离散力的主要表现和危害458

一主要显性表现与危害458

二主要隐性表现与危害469

第三节 民族离散力产生的根源475

一民族离散力产生的经济根源475

二民族离散力产生的政治根源480

三民族离散力产生的文化根源489

四民族离散力产生的外部根源494

第四节 遏制民族离散力的条件496

一努力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496

二努力提高政治文明的程度500

三努力构建与时俱进的文化504

第十二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运动规律与未来走向509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规律性509

一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509

二悠久的民族文化和优秀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支撑512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国家发展的密切互动514

四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内忧外患的长期磨难中不断从自在走向自觉517

第二节 中华民族振兴的机遇与挑战520

一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机遇期520

二经济市场化给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的机遇和挑战523

三全球化给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的机遇和挑战526

第三节 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途径530

一实现全面小康,共建和谐社会530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政治文明534

三继承传统、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大力发展中华民族文化537

四提高全民族素质540

后记5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