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黑龙江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朱向东主编;张树维卷主编;黑龙江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477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黑龙江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黑龙江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1
一、20世纪的黑龙江人口1
(一)人口总量的变化1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质的飞跃4
二、黑龙江省人口变化的特点及成因10
(一)人口年龄结构正在接近老年型人口社会10
(二)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教育结构正逐步向合理化发展12
(三)省际人口迁移仍保持净迁出的特点13
(四)人口分布较严重不平衡的格局依然未有明显改变14
(五)城镇人口比重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15
(六)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16
(七)婚姻关系比较稳定,家庭结构以二代为主17
(八)少数民族人口趋向负增长18
(九)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19
三、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0
(一)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20
(二)逐步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人口环境22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和人口老龄化24
一、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4
(一)人口性别构成状况24
(二)人口年龄构成状况30
二、老年人口与老龄化及特点37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点38
(二)老年人口再就业42
(三)老年人口的婚姻45
(四)老年人口养老及社会保障48
第三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50
一、妇女生育水平的现状及发展过程50
(一)总和生育率的变化50
(二)年龄别生育率的变化51
(三)妇女活产、存活子女情况55
(四)生育水平的发展过程59
二、影响生育水平的各种社会因素分析61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生育水平的决定因素61
(二)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是调控生育水平的有效手段63
(三)城市化水平对生育水平有着综合影响64
(四)有效的人口政策法规的实施对生育水平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66
第四章 人口死亡与预期寿命68
一、人口死亡水平及其变动68
(一)总死亡率68
(二)年龄别死亡率72
(三)婴儿死亡率75
(四)孕产妇死亡率77
二、死亡水平的差异78
(一)城乡差异依然存在79
(二)地区差异比较明显80
三、人口死因及其变化82
(一)黑龙江省人口死亡模式变化82
(二)婴幼儿主要死因及其变化86
(三)孕产妇主要死因及其变化88
四、平均预期寿命89
(一)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89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90
五、影响人口死亡的因素93
(一)经济发展对人口死亡水平的双向作用93
(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死亡率95
(三)良好的家庭与社会关系有助于降低死亡水平98
(四)卫生事业发展为死亡水平的下降提供了条件98
(五)不良的社会心理行为促使死亡水平上升100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状况103
一、黑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及特点103
(一)人口婚姻的基本现状103
(二)不同人口婚姻状况的差异110
(三)人口婚姻状况变动的趋势120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123
(一)家庭户的现状123
(二)家庭户的变化和特点126
三、婚姻家庭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129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婚姻家庭的影响129
(二)婚姻家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32
第六章 人口的受教育情况135
一、人口文化素质概况135
(一)人口文化素质提高较快135
(二)各年龄人口文化构成137
(三)人口文化素质存在性别差别138
(四)城乡与地区的人口文化构成139
(五)文盲人口减少较快,扫盲成就显著141
二、文化素质与教育发展144
(一)“四普”以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44
(二)存在显著的不平衡特征147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149
(一)文化程度与妇女生育水平149
(二)不同时期文化程度对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151
(三)文化素质对妇女生育水平影响的形成155
四、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155
(一)从业人口的文化素质现状155
(二)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159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162
一、劳动力资源构成162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构成163
(二)0-14岁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构成状况167
二、就业人口状况168
(一)就业人口的总量变化168
(二)就业人口年龄、性别构成168
(三)就业人口的城乡分布170
(四)就业人口受教育状况170
(五)就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171
(六)就业者工作时间175
(七)未工作人口构成状况177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180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180
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构成184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184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188
(三)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状况196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200
(五)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204
三、少数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207
(一)民族法规和政策情况207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8
第九章 人口迁移210
一、黑龙江人口分布210
(一)人口静态分布211
(二)人口动态分布212
(三)人口分布特点214
(四)人口分布变动原因216
二、黑龙江人口迁移和流动217
(一)建国后黑龙江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218
(二)当代黑龙江人口迁移流量219
(三)当代黑龙江迁移人口构成227
(四)人口流动概况231
(五)当代黑龙江人口移动特点234
(六)当代黑龙江人口移动的变化原因236
三、黑龙江人口移动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243
(一)黑龙江移民在中国的位置与研究的社会意义244
(二)对黑龙江人口移动研究探讨247
(三)黑龙江人口移动管理与控制设想250
第十章 黑龙江省人口的城镇化253
一、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的历史变迁253
(一)人口城镇化的历史演变253
(二)建国以来的四个发展阶段256
(三)黑龙江省市镇人口数量的变化258
二、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的水平及地区差异262
(一)黑龙江省城镇化率较高,但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趋缓262
(二)黑龙江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但分布不平衡,城镇化率差距大264
三、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模式269
(一)从总体上看所具有的特点269
(二)不同类型城镇所具有的特点273
(三)小城镇发展上具有的特点276
(四)中外城市化模式类型282
(五)黑龙江省城镇化模式283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286
一、居住水平286
(一)家庭户大部分住房间数少286
(二)人均住房面积少287
(三)住房方便性、私密性水平较低288
(四)有相当多的家庭住房老、旧288
二、家庭户住房数量的差异289
(一)黑龙江省各市、县家庭户人口居住状况差异289
(二)黑龙江省各市、县(市)人口家庭户住房数量差异291
(三)黑龙江省各市、县镇人口家庭户住房数量差异293
(四)黑龙江省各市、县乡村人口家庭户居住状况差异295
(五)黑龙江省各市、县家庭户住房数量的城乡差异297
三、住房设施状况的地区差别303
(一)厨房设施状况的地区差别303
(二)自来水和洗浴设施状况的地区差别304
(三)厕所设施状况的地区差别306
四、住房设施状况的城乡差别308
(一)厨房设施状况的城乡差别308
(二)自来水和洗浴设施的城乡差别311
(三)厕所设施状况的城乡差别314
五、住房来源、购建住房费用与租房费用的城乡差别317
(一)住房来源的城乡差别317
(二)购建住房费用的城乡差别319
(三)租房费用的城乡差别320
六、因户主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不同而导致的住房状况差别321
(一)因户主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家庭户住房来源上的差别321
(二)因户主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家庭户购建房费用上的差别322
(三)因户主职业不同而导致的家庭户住房来源的差别322
(四)因户主职业不同而导致的家庭户购建住房费用上的差别323
(五)因户主职业不同而导致的家庭户住房状况差异323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325
一、黑龙江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325
(一)人口基本状况和特点325
(二)资源现状和特点330
(三)环境现状和特点334
二、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335
(一)人口对资源的影响335
(二)人口对环境的影响341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47
(一)加强宣传,增强环保意识347
(二)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科学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349
(三)坚定实施计划生育和科教兴省战略,不断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353
(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推进生态省建设354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355
(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市政管理356
(七)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将环境保护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358
(八)加大社会投入,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和效益359
(九)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统计体系360
第十三章 黑龙江人口发展趋势预测361
一、主要技术路线及预测过程361
(一)技术路线和分析方法361
(二)预测模型、参数选择及主要预测结果362
二、未来人口变化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65
(一)人口自然增长与主要年龄结构的变化365
(二)劳动力资源的增长态势与供求关系370
(三)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与教育发展372
(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致使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374
(五)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376
(六)未来人口发展战略选择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