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科学综合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科学综合研究
  • 田明中,武法东,张建平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5418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27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249页
  • 主题词:地质-国家公园-研究-赤峰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科学综合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自然属性篇6

第1章 地质公园概况6

1.1 地理位置与交通7

1.2 地质公园的范围和性质7

1.3 社会经济现状7

1.4 气候特征10

1.5 土壤10

1.6 地质公园的历史沿革12

第2章 地质公园的生物资源13

2.1 植物资源14

2.1.1 植被分布特征14

2.1.2 植物景观分区概况16

2.1.3 植物名录16

2.1.4 珍稀植物资源18

2.1.5 典型植被景观介绍21

2.2 动物资源22

2.3 保护类动物24

第3章 地质公园的历史文化资源28

3.1 克什克腾的历史沿革29

3.1.1 古代沿革29

3.1.2 近现代沿革29

3.2 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30

3.2.1 蒙古包30

3.2.2 饮食31

3.2.3 衣着31

3.2.4 交通工具31

3.2.5 民间礼仪31

3.2.6 那达慕31

3.3 文物古迹34

3.3.1 原始文化遗存34

3.3.2 辽金元文化遗存35

3.3.3 清代文化遗存38

3.3.4 岩画40

3.3.5 庆宁寺41

第4章 地质公园的水资源42

4.1 河流43

4.2 湖泊48

4.3 地下水50

4.3.1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50

4.3.2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50

4.3.3 碳酸盐裂隙—岩溶水50

4.3.4 基岩裂隙水50

4.4 地下热水51

4.4.1 花岗岩构造裂隙中高温热水51

4.4.2 第四系砂砾石孔隙中低温热水51

第二篇 科学研究篇54

第5章 克什克腾地质公园的地质背景54

5.1 地层特征55

5.1.1 古元古界55

5.1.2 古生界55

5.1.3 中生界57

5.1.4 新生界58

5.2 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59

5.2.1 大地构造位置59

5.2.2 区域内构造格架60

5.3 区域地质发展史60

5.3.1 前寒武纪发展阶段60

5.3.2 古生代发展阶段——碰撞造山为主60

5.3.3 中新生代发展阶段——陆内演化61

5.3.4 新生代发展阶段61

5.4 火山岩及侵入岩61

5.4.1 火山活动与火山岩61

5.4.2 侵入岩61

5.5 现代地震分布特征62

5.6 地貌单元的交汇区62

5.7 区域矿产资源62

5.7.1 金属矿藏63

5.7.2 非金属矿藏67

第6章 地质公园的构造演化研究69

6.1 内蒙古-燕山造山带70

6.2 西拉木伦深大断裂70

6.2.1 基本特征70

6.2.2 西拉木伦河两岸地质概况71

6.2.3 重磁场特征71

6.2.4 蛇绿岩套72

6.2.5 西伯利亚与中朝大陆间板块俯冲特点77

6.2.6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意义77

6.3 构造缝合线78

6.3.1 板块学说和槽台学说78

6.3.2 缝合线的位置及时代争议78

6.3.3 缝合线的意义80

第7章 浑善达克沙地和黄土-古土壤研究81

7.1 浑善达克沙地82

7.1.1 沙地总体特征82

7.1.2 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时代83

7.1.3 沙地的成因85

7.1.4 全新世浑善达克沙地的气候旋回86

7.1.5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环境演变机制的讨论87

7.2 黄土-古土壤剖面研究87

7.2.1 剖面特征87

7.2.2 沉积物粒度特征87

7.2.3 黄土-古土壤记录的环境特征88

第8章 多样的生态系统90

8.1 林地生态系统91

8.2 草原生态系统91

8.3 湿地生态系统91

8.4 沙地生态系统99

8.5 遗传多样性103

第9章 花岗岩地貌研究106

9.1 花岗岩的岩石特征107

9.1.1 岩石学特征107

9.1.2 岩石化学特征109

9.2 地质公园内花岗岩地貌类型111

9.3 花岗岩石林地貌113

9.3.1 花岗岩石林的分布特征118

9.3.2 花岗岩石林的形态和组合特征118

9.3.3 花岗岩石林的发育条件和形成过程125

9.4 花岗岩岩臼135

9.4.1 花岗岩岩臼的类型和分布特征136

9.4.2 花岗岩岩臼的发育条件和形成过程141

9.5 花岗岩石蛋地貌145

9.6 花岗岩峰林型地貌146

9.6.1 峰林型景观的分布和岩性特征146

9.6.2 花岗岩峰林型景观特征146

9.6.3 花岗岩峰林地貌成因分析149

9.7 花岗岩地貌的国内外对比150

9.7.1 与花岗岩有关的地质公园或风景名胜区150

9.7.2 世界上典型花岗岩风景区介绍150

9.7.3 世界花岗岩风景区的主要特点155

9.7.4 克什克腾地质公园花岗岩地貌的独特性155

第10章 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158

10.1 关于大兴安岭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争议159

10.2 地质公园内冰川作用遗迹的类型及分布159

10.2.1 冰斗、角峰、刃脊和U形谷160

10.2.2 冰川擦痕163

10.2.3 冰碛物163

10.3 克什克腾地质公园冰川规模和冰期的讨论165

10.4 与国内外环境变化和第四纪冰川的比较166

第11章 典型的火山作用系列167

11.1 达来诺尔火山群168

11.2 汉诺坝火山遗迹168

11.3 环太平洋火山带169

11.4 中国东北部晚新生代以来九大火山群171

第三篇 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整合模式研究篇第12章 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评价174

12.1 旅游资源定性评价175

12.1.1 探讨北方构造演化的典型地区175

12.1.2 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天然实验室175

12.1.3 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地175

12.1.4 花岗岩地貌的博物馆175

12.1.5 典型的火山作用175

12.1.6 动植物的标本库和基因库175

12.1.7 丰富的人文历史175

12.2 旅游资源的定量综合评价175

12.2.1 资源价值的评价176

12.2.2 旅游效益的评价176

12.3 开发建设条件综合评价177

12.3.1 交通条件分析177

12.3.2 拥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177

12.3.3 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177

12.3.4 客源条件分析178

第13章 地质公园的总体布局研究179

13.1 总体布局的依据180

13.2 指导思想181

13.3 布局的原则181

13.3.1 可持续发展原则181

13.3.2 统一协调原则182

13.3.3 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原则182

13.3.4 创新原则182

13.3.5 产业联动原则182

13.3.6 将自然风光和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82

13.4 地质公园的性质182

13.5 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期限183

13.6 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183

13.6.1 主打精品、突出特色(2003~2005)183

13.6.2 精品主导、带动其他(2006~201 0)183

13.6.3 以精品为龙头全面发展(2011~2020)183

13.7 总体布局结构183

13.8 功能分区模式183

13.8.1 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观光科普区184

13.8.2 平顶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科考科研区184

13.8.3 西拉木伦河探险游赏区184

13.8.4 青山花岗岩岩臼和花岗岩峰林地貌科普区185

13.8.5 达来诺尔火山群科普游赏区185

13.8.6 黄岗梁冰川遗迹生态观光狩猎区185

13.8.7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游览区185

13.8.8 热水塘温泉疗养保健区185

第14章 地质公园的保护模式研究186

14.1 保护的原则187

14.2 分级保护措施与保护要求187

14.3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方案188

14.3.1 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188

14.3.2 平顶山第四纪冰川遗迹188

14.3.3 青山花岗岩岩臼和花岗岩峰林地貌189

14.4 保护措施190

14.5 文物史迹保护190

14.6 生态环境保护191

14.7 环卫、防灾措施193

第15章 环境容量与旅游发展预测194

15.1 环境容量预测195

15.1.1 日环境容量测算195

15.1.2 年环境容量的计算195

15.2 旅游发展预测195

15.2.1 旅游发展优势分析195

15.2.2 发展规划预测197

15.3 人口发展规划预测198

15.3.1 国内游客预测198

15.3.2 国际游客预测198

第16章 公园游赏体系和科普、科考研究199

16.1 区域旅游网络分析200

16.1.1 国内市场200

16.1.2 海外市场(包括港澳台)200

16.2 旅游现状分析200

16.2.1 旅游业发展较快200

16.2.2 旅游方式以休闲观光及会议旅游为主201

16.3 规划原则201

16.4 游赏单元划分201

16.4.1 园区内游赏单元划分201

16.4.2 园区间的游赏单元整合203

16.5 游线组织204

16.5.1 综合性旅游线路204

16.5.2 专项旅游线路(含地质遗迹科教路线设计)205

16.6 游览活动方式及类型206

16.6.1 旅游观光型206

16.6.2 科普科教型206

16.6.3 民族风情型207

16.6.4 科考科研型207

16.6.5 疗养保健型207

16.6.6 探险猎奇型207

16.6.7 会议旅游型207

参考文献208

英文摘要214

后记224

第一作者简介2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