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名医经方验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名医经方验案](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0167253.jpg)
- 聂惠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0843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163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医案-汇编-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名医经方验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桂枝汤证类1
第一节 桂枝汤证1
一、太阳中风证2
二、伤风4
三、外感风寒兼饮冷5
四、外感风寒兼食积6
五、太阴中风证6
六、发热6
七、阳虚内风头痛8
八、疟疾8
九、小儿惊风9
十、谵语9
十一、虚劳10
十二、发黄11
十三、月经失调11
十四、脑疽11
十五、腰痛12
十六、自汗12
十七、鼻鼽(过敏性鼻炎)13
十八、风疹13
十九、下利13
二十、失明—桂枝汤救逆案14
第二节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14
一、伤寒喘急14
二、外感咳喘(感冒并发肺炎)14
三、表虚哮喘15
四、外感诱发素喘(慢性支气管炎)15
五、风寒喘满(腺病毒肺炎)16
六、误治喘息—桂枝加杏子汤救逆案17
第三节 桂枝加葛根汤证17
一、太阳阳明合病17
二、太阳阳明并病17
三、风寒外感18
四、项背拘急18
五、口眼斜19
六、寒湿痹证19
七、痢疾20
八、荨麻疹20
第四节 桂枝加附子汤证21
一、汗证21
二、少腹痛22
三、半身冷酸23
四、胸痹23
五、产后恶风24
六、房后受风24
七、寒疝25
八、大汗亡阳—桂枝加附子汤救逆案25
第五节 桂枝去芍药汤证25
一、咳嗽26
二、胸闷26
三、胸痹26
第六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27
一、胸痛27
二、伤寒阴结—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救逆案27
第七节 桂枝加桂汤证28
一、奔豚时作28
二、奔豚28
三、频发奔豚29
四、奔豚兼胃痛29
五、寒气上冲奔豚29
第八节 桂枝新加汤证30
一、产后身痛30
二、血虚身痛30
三、正虚邪恋身痛30
四、误治后身冷痛—桂枝新加汤救逆案31
第九节 桂枝甘草汤证31
一、心悸31
二、心悸失眠32
三、心悸痛32
第十节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32
一、太阳伤寒32
二、寒热交作35
三、皮肤痛痒症35
第十一节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35
一、寒热往来35
二、阳虚外感36
三、表郁轻证36
四、类疟—桂枝二麻黄一汤救逆案37
第十二节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37
一、类疟37
二、寒热头痛37
三、表郁兼里热证38
第十三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38
一、头项强痛38
二、癫痫39
三、低热39
四、发热40
五、偏头痛40
第十四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40
一、神志病40
二、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41
三、自汗42
四、心悸42
第十五节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2
一、神乱42
二、恐怖症43
三、惊悸43
第十六节 桂枝加芍药汤证43
一、腹痛44
二、阴亏便秘44
三、下肢疼痛44
四、下利45
五、踝骨外伤46
第十七节 桂枝加大黄汤证46
一、腹痛46
二、太阳阳明合病48
三、失眠48
四、久利48
五、风隐疹(荨麻疹)48
第十八节 小建中汤证49
一、腹痛49
二、虚劳50
三、咳嗽51
四、呕逆52
五、阳虚外感52
六、劳复52
七、嘈杂53
八、下痢53
九、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54
十、妇人疾病54
十一、疮疡不敛55
十二、眩晕55
十三、吐血—小建中汤救逆案55
第十九节 炙甘草汤证56
一、心动悸56
二、心悸(心律失常)58
三、虚劳59
四、产后夜热有瘕60
五、妊妇耳聋便难61
六、怔忡失眠61
七、视惑(青光眼)61
八、寒热咳嗽—炙甘草汤救逆案62
第二十节 桂枝附子汤证62
一、伤风误治痉厥62
二、痹证63
三、寒湿腰痛63
四、太阳证风湿63
五、夹阴伤寒64
六、太少两感64
七、痿证(腓总神经损伤)64
第二十一节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65
寒湿痹痛65
第二章 麻黄汤证类66
第一节 麻黄汤证66
一、伤寒表实66
二、挟虚伤寒68
三、伤寒挟湿70
四、伤寒谵语71
五、伤寒腑气不通72
六、肾囊肿大72
七、伤寒失音(暴暗)72
八、咳喘73
九、伤寒血证74
十、长期低热75
十一、风隐疹(荨麻疹)76
十二、偏头痛(三叉神经痛)76
十三、浮肿77
十四、伤寒误治不解—麻黄汤救逆案77
第二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77
一、喘证78
二、咳嗽80
三、肺胀82
四、失音(暴喑)82
五、斑疹83
六、烂喉痧85
七、暑症85
八、风水86
九、夏季痰热肺痹—麻杏甘石汤救逆案86
第三节 大青龙汤证87
一、太阳伤寒重证87
二、伤寒烦躁89
三、太阳阳明合病90
四、太少两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90
五、溢饮91
六、伤寒夹痰91
七、夏季伤寒92
八、大青龙汤过服案92
九、大青龙汤救逆案93
第四节 小青龙汤证94
一、表里合邪咳喘94
二、寒饮内盛咳喘98
三、痰饮100
四、哮喘103
五、肺胀104
六、咳嗽104
七、暑湿咳喘107
八、百日咳107
九、水气病108
十、小青龙汤救逆案109
第五节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113
一、少阴兼表113
二、太少两感兼下痢115
三、头痛115
四、目痛116
五、喉痛116
六、腰背脊痛117
七、寒闭便秘117
八、嗜睡118
九、心悸118
十、失音119
十一、温病壮热不退—麻黄细辛附子汤救逆案120
第六节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120
一、太少两感120
二、寒痰结胸121
三、水肿122
四、但欲寐123
五、少阴寒喘124
第三章 葛根汤证类125
第一节 葛根汤证125
一、伤寒兼经输不利125
二、刚痉126
三、痛痹127
四、太阳阳明合病128
五、伤寒误治—葛根汤救逆案129
第二节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130
一、下利130
二、麻疹132
三、温病133
四、口舌生疮134
五、喘证134
第三节 葛根加半夏汤证135
一、太阳阳明合病135
二、外感风寒挟食136
三、胃脘疼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6
第四章 柴胡汤证类137
第一节 小柴胡汤证137
一、少阳证138
二、少阳兼证141
三、疟疾143
四、胸胁满痛144
五、头痛145
六、发热146
七、热入血室148
八、阳强证151
九、阴囊肿痛151
十、遗精151
十一、发斑151
十二、吐血152
十三、阳微结证152
十四、腹痛153
十五、表郁眩晕153
十六、表郁便秘154
十七、耳聋气塞154
十八、小儿热惊风155
十九、惊恐155
二十、不孕156
二十一、水肿156
二十二、闭经156
二十三、悬饮(胸腔积液)157
二十四、肺痨(肺结核)157
二十五、噤口痢(细菌性痢疾)158
二十六、小柴胡汤救逆案158
第二节 大柴胡汤证159
一、少阳阳明合病159
二、阳明经腑同病160
三、热结阳明证161
四、咽痛失音161
五、厥逆(阳盛格阴)162
六、胁痛162
七、胃脘痛(胃溃疡)163
八、腹痛163
九、疟疾164
十、发热165
十一、便秘(郁秘)165
十二、眩晕(高血压病)166
十三、热淋(急性肾孟肾炎)166
十四、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167
十五、大柴胡汤救逆案167
第三节 柴胡桂枝汤证169
一、太阳少阳合病169
二、发热171
三、三阳合病172
四、胃痛挟感172
五、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172
六、太少合病误治—柴胡桂枝汤救逆案173
第四节 柴胡加芒硝汤证173
一、热入血室173
二、潮热腹实174
第五节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74
一、少阳郁结174
二、口吃175
三、外感如疟175
四、乳癖(乳核)175
五、疟疾176
六、面部红斑177
七、高热177
八、胁痛(慢性肝炎)177
九、产后眩惊—柴胡桂枝干姜汤救逆案178
第六节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78
一、少阳兼烦惊179
二、癫狂180
三、夜啼181
四、不寐181
五、癫痫182
六、烦惊恐惧183
七、耳源性眩晕183
八、夜寐呓语184
九、脏躁184
十、郁证(抑郁症)184
十一、小儿躁动(小儿舞蹈症)185
第七节 四逆散证185
一、伤寒热厥185
二、腹痛187
三、热病夹惊189
四、关格厥逆189
五、夹食伤寒190
六、阳郁肢冷191
七、紫癜191
八、精神抑郁(抑郁症)191
九、心悸(心律失常)192
十、梦遗误治—四逆散加当归救逆案192
第五章 桅子汤证类193
第一节 桅子豉汤证193
一、热扰胸膈193
二、干霍乱194
三、失眠195
四、夜啼195
第二节 桅子甘草豉汤、桅子生姜豉汤证196
一、湿温196
二、产后血晕196
三、哽噎197
四、懊侬恼欲呕197
五、烦悸欲呕197
第三节 桅子厚朴汤证198
一、黄疸198
二、心烦懊侬(神经官能症)198
三、热郁胸膈198
第四节 桅子干姜汤证199
一、胃痛199
二、胸腹痞胀199
三、胃痛便溏199
第五节 桅子柏皮汤证200
一、湿热发黄200
二、黄疸欲呕(梗阻性黄疸、胆囊炎)201
三、痢疾201
第六节 枳实桅子豉汤证201
一、食复便闭202
二、差后发热202
第六章 白虎汤证类203
第一节 白虎汤证203
一、阳明热证203
二、热厥204
三、暑温神昏205
四、冰伏暑热205
五、暑疟206
六、温病发疹206
七、郁热脑痛206
八、燥痉207
九、阳明热实夹痰208
十、两目肿痛208
十一、瘄疹209
十二、阳明经热证(妊娠壮热)209
十三、眩晕(高血压)209
十四、面黑如墨—白虎汤误治案210
十五、白虎汤救逆案210
第二节 白虎加人参汤证211
一、阳明热证212
二、中暑213
三、暑厥213
四、温病214
五、谵语遗尿215
六、伤寒发呃216
七、霍乱216
八、吐血217
九、消渴217
十、白虎加人参汤救逆案218
第三节 竹叶石膏汤证219
一、呕吐219
二、发热220
三、泄泻222
四、疟疾222
五、热病夹食223
六、咽阻(咽炎)223
七、口腔溃疡223
八、滞颐(郁热流涎)224
九、眼睑红肿224
第七章 承气汤证类225
第一节 大承气汤证225
一、伤寒阳明腑实226
二、春温热结胃肠228
三、温疫腑实229
四、热厥229
五、太阴病转阳230
六、燥热伤阴230
七、腑实发狂231
八、痢疾231
九、热实腹痛231
十、阳明证鼓胀232
十一、呃逆233
十二、气逆痰喘233
十三、咳嗽233
十四、腑实危急证234
十五、惊惧吞金234
十六、阳明痉证235
十七、热利235
十八、关格(肠梗阻)235
十九、过服承气致死案236
二十、狐惑—大承气汤救逆案236
第二节 小承气汤证237
一、阳明腑实237
二、热结旁流238
三、绞肠疹239
四、腹痛239
五、妊娠腹痛昏厥240
六、痢疾240
七、头晕240
八、老年便秘241
九、腹胀241
十、痿废—小承气汤救逆案242
第三节 调胃承气汤证243
一、阳明燥热结实243
二、热厥244
三、燥痉244
四、疫病后燥粪245
五、大便燥结245
六、厥气上冲246
七、齿痛、齿摇、牙床作痒246
八、咽喉肿痛247
九、久利(慢性痢疾)247
十、慢性阑尾炎(肠痈)247
十一、误温致阳明腑实—调胃承气汤救逆案247
第四节 桃核承气汤证248
一、腰痛248
二、上焦蓄血249
三、下焦蓄血250
四、狂251
五、阳明蓄血253
六、闭经253
七、经凝作痢254
八、肠痈255
九、牙痛256
十、坠马腹痛256
十一、头痛257
十二、胎衣不下(胎盘残留)257
十三、桃核承气汤救逆案257
第五节 抵当汤证260
一、发狂260
二、蓄血261
三、紫癜262
四、瘀血目障(中心性视网膜炎)262
五、干血劳—抵当汤救逆案263
第六节 抵当丸证263
一、蓄血发狂263
二、跌扑瘀血胀痛264
三、闭经264
四、伤寒误下蓄血—抵当丸救逆案265
第七节 麻子仁丸证265
一、脾约证265
二、便秘266
三、腹痛便秘266
第八节 蜜煎和猪胆汁外导证267
一、蜜煎导案267
二、猪胆汁导案269
第八章 陷胸汤证类271
第一节 大陷胸汤证271
一、膈有湿痰271
二、胸膈痰热272
三、伏暑挟饮272
四、大结胸证(急性腹膜炎)274
五、胎动不安274
六、支饮(胸腔积水)274
七、外感后结胸证275
八、温病重证(脑膜炎)275
九、发狂—大陷胸汤救逆案275
第二节 大陷胸丸证276
伏饮踞于胸膈277
第三节 小陷胸汤证277
一、小结胸证277
二、胸痹278
三、伤寒发黄279
四、发热279
五、胃脘痛280
六、妊娠恶阻281
七、咳嗽、气喘281
八、厥心痛(冠心病、心绞痛)281
九、疟病—小陷胸汤救逆案281
第四节 三物白散证282
一、胸痹282
二、喉痹283
三、喉痹(急喉风)283
四、中食、中痰284
五、寒实结胸284
六、寒痰食结284
七、哑惊—三物白散救逆案285
第五节 十枣汤证285
一、悬饮285
二、悬饮兼溢饮287
三、支饮287
四、酒客病287
五、水臌288
六、痎疟288
七、水饮停聚(渗出性胸膜炎)289
八、腹水兼水肿289
九、水臌重证—十枣汤救逆案289
第九章 五苓散证类291
第一节 五苓散证291
一、蓄水证291
二、水逆证292
三、蓄水似疝证292
四、霍乱293
五、泄泻294
六、疝气295
七、癃闭296
八、水肿297
九、上热下寒证297
十、厥证298
十一、晕厥298
十二、黄疸299
十三、眩晕299
十四、交肠299
十五、尿崩症299
十六、失音300
十七、尿频(神经性尿频)300
十八、遗尿300
十九、汗出301
二十、热淋(前列腺癌术后)301
二十一、误用五苓散证302
二十二、误下癃闭—五苓散救逆案302
第二节 猪苓汤证302
一、热淋302
二、血淋303
三、水肿303
四、虚热癃闭304
五、膀胱蓄热304
六、伤暑304
七、心悸水肿(结核性心包积液)305
八、泄泻305
第三节 文蛤散证306
水肿306
第十章 苓桂术甘汤证类308
第一节 苓桂术甘汤证308
一、痰饮308
二、哮喘310
三、久疟310
四、水饮311
五、阳虚劳倦312
六、虚痞312
七、咳嗽(慢性气管炎)312
八、眩晕(耳源性眩晕)312
九、胃脘痛(慢性胃炎)313
十、呕吐(幽门狭窄)313
十一、便秘313
十二、奔豚气(慢性胃炎)314
十三、饮盛假热—苓桂术甘汤救逆案314
第二节 苓桂枣甘汤证314
一、奔豚致厥314
二、水饮致厥315
三、水邪积聚315
四、奔豚气316
五、欲作奔豚证316
六、癔病抽搐316
第三节 茯苓甘草汤证317
一、心悸眩晕317
二、痫证317
三、心下悸317
第十一章 泻心汤证类318
第一节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318
一、热痞证318
二、鼻衄319
三、吐血319
四、狂证320
五、脱发320
六、瘀血贯睛(外伤性前房积血)320
七、咳血不止—大黄黄连泻心汤救逆案321
第二节 附子泻心汤证321
一、上热下寒痞321
二、呕吐322
三、吐血323
四、误治坏证—附子泻心汤救逆案323
第三节 半夏泻心汤证323
一、寒热错杂痞证324
二、胃痛326
三、呃逆(慢性胃炎)327
四、呕吐涎沫327
五、反胃328
六、吐泻328
七、咳嗽329
八、失眠330
九、半夏泻心汤救逆案330
第四节 生姜泻心汤证331
一、痞证331
二、呕吐333
三、腹泻333
四、妊娠恶阻334
五、生姜泻心汤救逆案334
第五节 甘草泻心汤方证336
一、痞证336
二、口腔溃疡337
三、腹泻337
四、便秘337
五、舌体皲裂338
六、狐惑病338
七、误治太阴证—甘草泻心汤救逆案339
第六节 旋覆代赭汤证339
一、噫气、呃逆339
二、反胃341
三、呕吐342
四、噎膈343
五、吐血344
六、眩晕(梅尼埃病)344
七、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345
第七节 黄连汤证345
一、腹痛呕吐345
二、胃脘痛呕吐347
三、呕吐348
四、胸胁胀痛349
五、下利349
六、关格误治—黄连汤救逆案350
第八节 黄芩汤及黄芩加半夏汤证350
一、痢疾351
二、腹泻352
三、呕利352
第九节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353
一、呕吐353
二、吐血354
三、寒格吐逆—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救逆案354
第十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355
一、汗后腹胀355
二、泻后腹胀355
三、脾虚气滞腹胀356
四、心腹肿痛356
五、汗后腹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救逆案357
第十二章 四逆汤证类358
第一节 四逆汤证358
一、阴盛阳亡358
二、少阴伤寒359
三、少阴下利(幼儿腹泻)359
四、胁痛(慢性肝炎)359
五、寒厥360
六、阴缩361
七、小产血崩361
八、狂证—四逆汤救逆案361
第二节 四逆加人参汤证362
一、真寒假热362
二、暑伤元阳362
三、夹阴伤寒363
四、嗜睡(但欲寐)364
五、项疽364
六、胸痹365
七、泄泻重证365
八、慢惊风365
九、吐血危证—四逆加人参汤救逆案366
第三节 白通汤证366
一、少阴下利366
二、阴盛阳越367
三、妊娠厥逆368
四、头痛368
五、亡阳胸满—白通汤救逆案368
第四节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369
一、暑月中寒369
二、虚寒下利370
三、水逆370
第五节 通脉四逆汤证371
一、少阴下利371
二、阴盛格阳371
三、阴寒白喉373
四、咽痛暗哑373
五、通脉四逆汤救逆案374
第六节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375
一、霍乱转筋375
二、戴阳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救逆案376
第七节 干姜附子汤证376
一、强汗出血377
二、寒盛格阳证377
三、发斑谵语377
第八节 茯苓四逆汤证378
一、阳虚大汗378
二、崩漏亡阳378
三、中寒停饮378
四、水肿(风心病心衰)378
五、真阳欲脱—茯苓四逆汤救逆案379
第十三章 理中汤证类380
第一节 理中汤证380
一、腹痛380
二、霍乱382
三、反胃383
四、呕吐383
五、下利385
六、痢疾386
七、便秘386
八、便血387
九、吐血387
十、咳血388
十一、烦躁388
十二、阴狂389
十三、昏聩肢冷390
十四、咳嗽390
十五、口舌生疮390
十六、舌缩不伸391
十七、口渴391
十八、喉痹身肿391
十九、不寐391
二十、脏躁392
二十一、痘疹392
二十二、慢惊风393
二十三、疟疾吐蛔393
二十四、痞满394
二十五、消渴394
二十六、呕吐不止—理中汤救逆案395
第二节 甘草干姜汤证395
一、呕痢395
二、遗尿396
三、胃寒呕逆396
四、泄泻396
五、淋证397
六、鼻衄397
第三节 桂枝人参汤证398
一、虚寒痢398
二、协热利398
三、腹泻399
第十四章 附子汤证类400
第一节 附子汤证400
一、挟虚伤寒400
二、腹胀401
三、亡阳401
四、产后阳虚402
五、痹证402
六、眩晕(高血压)403
七、遗尿404
八、目盲—附子汤救逆案404
第二节 真武汤证405
一、阳虚水泛405
二、寒厥408
三、亡阳诸证408
四、阴盛格阳409
五、阴盛戴阳409
六、汗证410
七、过汗诸证411
八、水肿413
九、寒疝413
十、咳逆喘呕414
十一、水气上冲415
十二、痰饮416
十三、太少两感417
十四、失眠418
十五、耳疾419
十六、临风流泪419
十七、眩晕420
十八、诸般下利421
十九、小便不举(阳痿)422
二十、胁痛腹膨423
二十一、阴黄423
二十二、震颤(神经官能症)424
二十三、真武汤救逆案424
第三节 甘草附子汤证427
一、风寒痛痹427
二、痹证427
第四节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429
一、汗多欲亡阳429
二、寒痹(风湿性关节炎)429
第十五章 其他方证类431
第一节 芍药甘草汤证431
一、脚挛痛431
二、脉痿432
三、足跟痛432
四、转筋(鼠蹊脓肿)432
五、下肢疼痛432
第二节 茵陈蒿汤证433
一、黄疸433
二、酒疸434
三、谷疸435
四、痤疮436
第三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436
一、黄疸436
二、湿疹437
三、风疹(荨麻疹)438
四、伤寒误补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救逆案439
第四节 麻黄升麻汤证439
一、下利439
二、痧疹(猩红热)441
第五节 瓜蒂散证441
一、黄疸442
二、痰饮442
三、齁喘443
四、噎膈443
五、痞满444
六、癫狂444
七、目瞏444
八、猝中445
九、中暍446
十、胃痛兼乳下硬块446
十一、精神错乱—瓜蒂散救逆案446
第六节 吴茱萸汤证447
一、呕吐447
二、头痛449
三、咽痛449
四、厥证450
五、反胃451
六、胸膈痛451
七、腹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52
八、虚火上泛头痛—吴茱萸汤救逆案452
第七节 黄连阿胶汤证453
一、头痛454
二、失眠454
三、少阴伤寒455
四、少阴热化证455
五、遗精456
六、胎漏(妊娠下血)456
七、下肢厥冷457
第八节 桃花汤证457
一、真寒下利458
二、下利脓血458
三、下痢无度458
四、休息痢(结肠溃疡)459
五、虚寒下利(溃疡性结肠炎)459
六、少阴下利(肠伤寒)460
七、自利泻血—桃花汤救逆案460
第九节 半夏散及汤证461
一、呕咳咽痛461
二、音哑461
第十节 甘草汤及桔梗汤证461
一、猝中药毒462
二、虚劳咳嗽462
三、咽部不适(慢性咽炎)462
第十一节 苦酒汤证463
暴暗(声带水肿)463
第十二节 猪肤汤证463
一、咽痛463
二、瘁瘖464
三、喉痹464
第十三节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465
滑胎465
第十四节 乌梅丸证465
一、呕吐466
二、蛔厥468
三、下利469
四、厥阴少阳同病470
五、冬温流入厥470
六、久疟470
七、蛊胀(单腹胀)471
八、眩晕471
九、厥阴胃痛472
十、乌梅丸救逆案472
第十五节 白头翁汤证475
一、热痢下重475
二、腹痛下利475
三、赤痢476
四、阴虚痢476
五、产后痢476
六、妊娠痢疾477
七、白头翁救逆案477
第十六节 牡蛎泽泻散证479
一、下腹肿479
二、水肿479
第十七节 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480
一、虚人外感480
二、产后诸病480
三、病后色复481
四、腹痛482
五、眩晕483
六、痛痹484
七、肢厥(神经炎)484
八、冻伤484
九、厥阴腰痛485
十、疝病485
十一、横痃(梅毒)486
十二、噤口痢486
十三、闭经487
十四、缩睾证487
十五、妇人缩阴488
十六、产后呕吐—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救逆案488
第十八节 烧裈散证488
一、阴易489
二、阳易489
三、夏月阳易489
四、阳易类证490
五、房劳复490
主要参考书目491
方剂索引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