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分子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分子生物学
  • 沈桂芳,丁仁瑞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85955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240MB
  • 文件页数:571页
  • 主题词:分子生物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分子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后基因组时代”的分子生物学3

二、“后基因组时代”的功能基因组学4

三、蛋白质组学7

四、“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信息学9

五、“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10

第二章 基因组学13

第一节 基因的现代概念13

一、基因的含义和结构14

二、重叠基因15

三、断裂基因16

四、基因家族18

五、同源基因、同源异形基因与同源异形盒基因22

第二节 基因组概论23

一、基因组大小与C值矛盾23

二、基因组序列的复杂性24

三、基因组DNA序列的类别25

四、重复序列家族26

五、基因组印迹与印迹基因28

第三节 基因组作图和基因定位29

一、遗传标记和作图界标29

二、作图30

三、基因定位34

四、基因组组装35

五、序列解读35

六、基因图谱36

第四节 基因组数据的处理37

一、“未完成”基因组数据的获取37

二、基因组诠释工具40

三、比较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40

四、合作诠释41

第五节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41

一、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41

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44

第六节 人类基因组研究45

一、人类基因组DNA序列测定45

二、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内容46

三、人类基因组的特征47

第七节 水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50

一、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组织与计划51

二、水稻基因组研究进展52

第八节 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55

一、新基因的获得55

二、非编码序列与基因组进化59

三、转座子、染色体重排混编与基因组进化60

四、间隔子的起源62

五、人类基因组——近500万年的进化产物63

第九节 DNA重排及体外分子进化64

一、原理64

二、特点66

三、应用66

第三章 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71

第一节 功能基因组学71

一、基因表达时空差异的分析72

二、基于蛋白质组研究的新基因功能分析73

三、应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的功能基因组学73

四、基因插(转)入、基因剔除及基因受抑74

五、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因功能分析78

第二节 蛋白质组学80

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意义和背景80

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畴81

三、亚细胞蛋白质组84

四、蛋白质组研究技术的进展87

第三节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91

一、BRCT结构域92

二、LIM结构域92

三、POU结构域93

四、Bromo结构域93

五、亮氨酸拉链结构域94

六、POZ结构域94

七、环指结构域95

八、WW结构域95

第四节 蛋白质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98

一、第二遗传密码98

二、蛋白质内蛋白子103

第四章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112

第一节 基因转录的调控元件与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112

一、基因转录的调控元件112

二、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115

第二节 染色质重塑与基因转录121

一、染色质组装因子122

二、染色质重塑复合物122

三、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作用机制124

四、RNA聚合酶Ⅱ复合物(全酶)与染色质重塑125

五、组蛋白乙酰化与染色质重塑125

第三节 转录因子概述126

一、转录因子的结构127

二、转录因子的活性135

三、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136

第四节 基因转录的效应137

一、转录因子的激活效应137

二、转录因子的抑制效应138

第五节 转录因子NF-κB140

一、NF-κB/Rel家族140

二、I-κB家族141

三、NF-κB的活化141

四、NF-κB与I-κB的生物学功能143

第六节 活化蛋白-1(AP-1)146

一、AP-1家族的基本结构146

二、AP-1的DNA识别序列147

三、AP-1与转录调控147

第七节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148

一、CREB的结构148

二、CREB的活化及其转录作用149

三、CREB转录因子的功能150

第八节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激活因子151

一、核受体超家族的共同结构特点151

二、核受体与辅助因子151

三、辅调节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意义157

第九节 植物转录因子158

一、bZIP类转录因子158

二、AP2/EREBP转录因子159

三、VP1转录因子的激活及抑制作用160

第十节 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调控161

一、脊椎动物DNA甲基化的特点161

二、DNA甲基化与发育、分化和肿瘤的关系162

三、DNA甲基化的转录抑制机制163

第十一节 转录后基因沉默:RNA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164

一、RNAi的研究概况165

二、RNAi的形成机制166

三、RNAi的生物学功能166

四、RNAi的应用167

第五章 基因与动物个体发育173

第一节 基因在细胞分化和细胞决定中的作用173

一、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分化与发育173

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化与细胞决定174

三、细胞发育的潜能性180

第二节 早期胚胎发育183

一、受精183

二、卵裂184

三、胚层分化和干细胞184

四、早期胚胎发育母型(体)基因的表达调控187

五、早期胚胎合子型基因的激活、表达及其调控191

第三节 果蝇胚胎极性形成中基因的作用195

一、果蝇胚胎极性的形成196

二、果蝇早期胚胎形成中基因的调节作用197

第四节 脊椎动物的发育207

一、脊椎动物发育的基本过程207

二、中胚层诱导信号208

三、体节的形成209

四、Hox基因与体节的形成211

五、哺乳类动物左右轴的形成213

六、肢体的发育213

第五节 性别决定219

一、染色体和基因对性别的决定219

二、果蝇性别分化的基因调控221

三、果蝇生殖细胞的性别决定224

四、剂量补偿226

五、哺乳类动物的性别决定基因228

第六章 基因与高等植物的发育234

第一节 植物发育的基本过程234

一、胚胎发育234

二、顶端分生组织决定生长和发育模式235

三、苗分生组织细胞的发育命运236

第二节 花的发育237

一、花分生组织的产生237

二、花分生组织转化的调控因素237

三、花器官个性形成的调控238

四、单子叶植物——水稻花的发育241

第三节 开花决定的调控244

一、环境因子对开花时间决定的调控244

二、开花过程中的基因调控248

三、成花逆转的调控251

第四节 高等植物性别与性别决定252

一、植物的性多态现象及性染色体252

二、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系统254

三、高等植物的性别分化257

第五节 花粉的发育259

一、花粉囊的结构与功能259

二、小孢子发育260

三、花粉发育过程中不对称分裂和细胞命运的决定262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266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67

一、细胞分泌化学信号的类型及特性267

二、受体272

三、细胞因子受体信号转导的一般规律278

四、信号分子的特殊结构域279

五、接头蛋白与锚定蛋白281

第二节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283

一、JAK家族及其活化284

二、STAT家族284

三、IFNγ激活的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285

四、STAT家族的生物学功能286

五、JAK、STAT异常与疾病287

第三节 Ras-MAPK(JNK、SAPK)信号转导途径288

一、Ras-MAPK信号转导途径288

二、MAPK/JNK信号转导途径289

三、活化的MAPK激活转录因子291

四、JNK信号途径的生物学功能292

五、Ras-MAPK与JAK-STAT途径的联系292

第四节 整合素激活FAK介导的信号转导293

一、整合素及其配体294

二、整合素与细胞骨架的作用——黏着斑(FAP)的形成295

三、整合素介导的信号途径295

第五节 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信号转导300

一、TNF的结构与功能300

二、TNF受体的结构与功能300

三、TNF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301

第六节 核钙信号与基因转录307

一、核被膜的结构307

二、核被上的钙运输系统309

三、核钙信号的功能309

四、核钙与基因转录310

第七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负性调节机制311

一、JAK-STAT途径的负性调节机制312

二、Ras-MAPK途径的负调节机制318

三、胞浆抑制蛋白JIP与信号抑制318

四、磷酸肌醇-3激酶途径的负调节320

五、TNF信号转导的负反馈调节322

六、T细胞活化信号途径的负调节机制323

第八节 Wnt与Notch信号途径及其交互对话326

一、Wnt信号途径326

二、Notch信号途径327

三、Wnt与Notch信号途径间的交互对话329

第八章 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334

第一节 植物细胞受体334

一、细胞膜类受体蛋白激酶334

二、G蛋白偶联受体338

三、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339

第二节 植物G蛋白与磷脂信号的转导途径340

一、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340

二、植物磷脂信号转导途径344

第三节 植物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351

一、蛋白激酶351

二、蛋白磷酸酶355

三、植物蛋白磷酸化与环境信号转导356

第四节 植物钙信号的转导358

一、Ca2+信号的时空多样性和特异性358

二、Ca2+信号的瞬时变化358

三、Ca2+振荡或Ca2+波359

四、Ca2+通道、Ca2+泵及Ca2+/H+逆向转运子359

五、Ca2+的微调系统361

六、Ca2+信号的靶蛋白362

第五节 植物细胞的光受体与光信号转导363

一、红光/远红光受体及其信号转导363

二、蓝光/紫外光受体及其信号转导369

第六节 脱落酸(ABA)的信号转导372

一、ABA的结合位点与受体372

二、ABA与第二信使373

三、ABA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374

四、ABA调节基因的表达376

第七节 在伤害反应中茉莉酸与其他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377

一、茉莉酸是植物伤害反应的信号分子378

二、茉莉酸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378

三、参与茉莉酸伤反应信号转导中部分因子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380

第八节 糖的信号途径385

一、植物对糖源库的调节385

二、植物糖感受和信号转导途径386

第九节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网络387

一、植物光受体信号途径间的相互作用387

二、植物激素信号的相互作用388

三、糖信号与其他信号的联系389

第九章 细胞凋亡及其调控机制394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394

一、死亡受体及其信号转导394

二、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400

三、其他凋亡信号转导途径401

四、凋亡信号转导的最终途径——DNA降解及凋亡细胞特征的形成402

第二节 调控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404

一、ced基因404

二、Bcl-2基因405

三、ICE基因406

四、p53基因406

五、Fas基因与Fas配体(FasL)407

六、一类新的细胞凋亡诱发基因407

第三节 调控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因子408

一、caspase蛋白酶家族408

二、Bcl-2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418

三、参与细胞凋亡的核酸酶423

四、凋亡抑制因子——生存素427

第四节 抗原活化的T细胞凋亡428

一、抗原诱导的T细胞凋亡(主动凋亡)428

二、淋巴因子撤退性凋亡(被动凋亡)430

第五节 细胞凋亡与哺乳动物生殖432

一、缪勒氏管的退化432

二、精子发生432

三、卵泡闭锁432

四、黄体退化433

五、着床前胚胎发育433

六、胚胎着床434

七、子宫内膜、蜕膜退化434

八、细胞凋亡与母体-胎儿免疫耐受434

第六节 植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CD)435

一、PCD在高等植物发育、分化与衰老中的作用435

二、PCD的信号调控439

三、PCD的可能信号转导途径441

四、PCD的酶调控442

五、PCD的基因调控443

第十章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研究进展450

第一节 报告基因技术450

一、报告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450

二、报告基因的类型及其特点450

三、报告基因载体453

四、报告基因的应用454

第二节 微阵列技术455

一、微阵列技术的概念455

二、微阵列技术的应用原理456

三、微阵列技术的优越性456

四、微阵列(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457

第三节 基因表达连续分析(SAGE)技术458

一、SAGE的原理459

二、用SAGE技术作全基因组转录谱461

三、SAGE技术的应用461

第四节 开放的差异基因表达(DGE)技术463

一、开放的DGE技术464

二、几种DGE技术的比较466

三、DGE技术研究的应用467

第五节 研究蛋白质组的主要实验技术467

一、双向凝胶电泳467

二、生物质谱技术471

三、蛋白质芯片技术475

第六节 分析大分子结构的实验技术477

一、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法的基本原理477

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法的应用479

三、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法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479

第七节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481

一、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建立481

二、酵母双杂交系统481

三、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和细菌双杂交系统484

四、单杂交系统485

五、反向双杂交系统和反向单杂交系统485

六、三杂交系统486

第八节 基因打靶的方法学486

一、基因打靶定位整合技术的建立488

二、基因打靶方法学的发展491

三、基因打靶等技术在大动物中的应用研究496

四、植物基因打靶技术的研究499

主要参考书目506

附录Ⅰ 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领域中诺贝尔奖名录507

附录Ⅱ 英汉对照5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