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天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617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04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52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3
1.1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3
1.1.1 诊法3
1.1.2 辨证3
1.1.3 辨病4
1.1.4 病案书写4
1.2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4
1.2.1 从外知内4
1.2.2 见微知著4
1.2.3 以常衡变4
1.3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5
1.3.1 整体审察5
1.3.2 诊法并重5
1.3.3 病证合参5
1.4 中医诊断学发展述评5
1.5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6
1.5.1 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7
1.5.2 不断进行临床实践7
1.5.3 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7
2 望诊8
2.1 全身望诊8
2.1.1 望神8
2.1.1.1 望神诊病的原理8
2.1.1.2 神的外在表现9
2.1.1.3 神的分类及判断9
2.1.1.4 望神的注意事项10
2.1.2 望色10
2.1.2.1 望色诊病的原理11
2.1.2.2 常色和病色12
2.1.2.3 五色主病12
2.1.2.4 望色的注意事项13
2.1.3 望形13
2.1.3.1 望形诊病的原理13
2.1.3.2 望形体的内容14
2.1.4 望态14
2.1.4.1 望态诊病的原理14
2.1.4.2 望姿态的内容15
2.2 局部望诊15
2.2.1 望头面15
2.2.1.1 望头部15
2.2.1.2 望面部16
2.2.2 望五官16
2.2.2.1 望目16
2.2.2.2 望耳17
2.2.2.3 望鼻17
2.2.2.4 望口与唇18
2.2.2.5 望齿与龈18
2.2.2.6 望咽喉18
2.2.3 望颈项18
2.2.4 望躯体19
2.2.4.1 望胸胁19
2.2.4.2 望腹部19
2.2.4.3 望腰背部20
2.2.5 望四肢20
2.2.6 望二阴20
2.2.6.1 望前阴20
2.2.6.2 望后阴21
2.2.7 望皮肤21
2.2.7.1 皮肤的色泽变化与意义21
2.2.7.2 皮肤病症21
2.3 望排出物22
2.3.1 望痰、涎23
2.3.1.1 望痰23
2.3.1.2 望涎23
2.3.2 望呕吐物23
2.3.3 望二便23
2.3.3.1 望大便23
2.3.3.2 望小便23
2.4 望小儿食指络脉24
2.4.1 诊察方法24
2.4.2 正常小儿食指络脉24
2.4.3 病理小儿食指络脉24
2.4.3.1 三关测轻重24
2.4.3.2 浮沉分表里25
2.4.3.3 红紫辨寒热25
2.4.3.4 淡滞定虚实25
2.5 舌诊25
2.5.1 舌的形态结构与舌诊原理25
2.5.1.1 舌的形态结构25
2.5.1.2 舌诊的原理26
2.5.2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7
2.5.2.1 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27
2.5.2.2 诊舌的方法27
2.5.2.3 诊舌的注意事项27
2.5.3 舌诊的内容28
2.5.4 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28
2.5.4.1 正常舌象28
2.5.4.2 舌象的生理变异28
2.5.5 望舌质29
2.5.5.1 望舌色29
2.5.5.2 望舌形30
2.5.5.3 望舌态31
2.5.5.4 望舌下络脉32
2.5.6 望舌苔33
2.5.6.1 望苔质33
2.5.6.2 望苔色35
2.5.7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36
2.5.7.1 舌象分析的要点36
2.5.7.2 舌诊的临床意义37
3 闻诊39
3.1 听声音39
3.1.1 语声39
3.1.1.1 音哑和失音39
3.1.1.2 语声重浊40
3.1.2 语言40
3.1.2.1 谵语40
3.1.2.2 郑声40
3.1.2.3 独语40
3.1.2.4 错语40
3.1.2.5 狂言40
3.1.2.6 言謇40
3.1.3 呼吸40
3.1.3.1 喘41
3.1.3.2 哮41
3.1.3.3 短气41
3.1.3.4 少气41
3.1.4 咳嗽41
3.1.5 呕吐41
3.1.6 呃逆42
3.1.7 嗳气42
3.1.8 太息42
3.1.9 喷嚏42
3.1.10 肠鸣42
3.2 嗅气味42
3.2.1 病体及病室气味43
3.2.1.1 口气43
3.2.1.2 体气43
3.2.2 分泌物、排泄物气味43
4 问诊44
4.1 问诊的内容44
4.1.1 一般情况44
4.1.2 主诉45
4.1.3 现病史45
4.1.3.1 起病情况45
4.1.3.2 病变过程45
4.1.3.3 诊治经过45
4.1.3.4 现在症状46
4.1.4 既往史46
4.1.4.1 平素身体健康状况46
4.1.4.2 既往患病情况46
4.1.5 个人史46
4.1.5.1 生活经历46
4.1.5.2 饮食起居46
4.1.5.3 精神情志47
4.1.5.4 婚育状况47
4.1.6 家族史47
4.2 问现在症47
4.2.1 问寒热47
4.2.1.1 恶寒发热48
4.2.1.2 但寒不热48
4.2.1.3 但热不寒48
4.2.1.4 寒热往来49
4.2.2 问汗49
4.2.2.1 无汗49
4.2.2.2 有汗50
4.2.3 问疼痛50
4.2.3.1 问疼痛的性质51
4.2.3.2 问疼痛的部位51
4.2.4 问头身胸腹不适53
4.2.4.1 头晕53
4.2.4.2 耳鸣53
4.2.4.3 耳聋53
4.2.4.4 目痒53
4.2.4.5 目痛53
4.2.4.6 目眩54
4.2.4.7 目昏、雀盲54
4.2.4.8 胸闷54
4.2.4.9 心悸54
4.2.4.10 胁胀54
4.2.4.11 脘痞54
4.2.4.12 腹胀54
4.2.4.13 身重55
4.2.4.14 麻木55
4.2.4.15 疲劳55
4.2.5 问饮食口味55
4.2.5.1 口渴与饮水55
4.2.5.2 食欲与食量56
4.2.5.3 口味57
4.2.6 问二便57
4.2.6.1 大便58
4.2.6.2 小便59
4.2.7 问情绪59
4.2.8 问睡眠61
4.2.9 问妇女61
4.2.9.1 问月经62
4.2.9.2 问带下63
4.2.10 问男子63
4.2.11 问小儿64
4.2.11.1 出生前后情况64
4.2.11.2 预防接种、传染病史64
4.2.11.3 发病原因64
5 切诊66
5.1 脉诊66
5.1.1 脉象形成的原理66
5.1.1.1 脉象形成的主要脏器是心脉66
5.1.1.2 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气血66
5.1.1.3 脉象正常的前提是五脏协同66
5.1.2 诊脉的部位67
5.1.2.1 遍诊法67
5.1.2.2 三部诊法67
5.1.2.3 寸口诊法68
5.1.3 诊脉的方法69
5.1.3.1 时间69
5.1.3.2 体位69
5.1.3.3 指法69
5.1.3.4 平息70
5.1.4 脉象要素70
5.1.5 正常脉象71
5.1.5.1 正常脉象的特征71
5.1.5.2 脉象的生理变异71
5.1.6 病理脉象72
5.1.6.1 常见病脉及主病72
5.1.6.2 脉象鉴别76
5.1.6.3 相兼脉与主病79
5.1.6.4 真脏脉79
5.1.7 诊妇人脉和小儿脉80
5.1.7.1 诊妇人脉80
5.1.7.2 诊小儿脉80
5.1.8 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80
5.1.8.1 脉诊的临床意义80
5.1.8.2 脉症顺逆与从舍81
5.2 按诊82
5.2.1 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82
5.2.1.1 按诊的手法82
5.2.1.2 按诊注意事项82
5.2.2 按诊的主要内容83
5.2.2.1 按肌肤83
5.2.2.2 按胸胁83
5.2.2.3 按腹部84
5.2.2.4 按腧穴85
6 八纲辨证86
6.1 八纲基本证候86
6.1.1 表里辨证86
6.1.1.1 表证87
6.1.1.2 里证87
6.1.1.3 半表半里证87
6.1.1.4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87
6.1.2 寒热辨证88
6.1.2.1 寒证88
6.1.2.2 热证88
6.1.2.3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89
6.1.3 虚实辨证89
6.1.3.1 虚证90
6.1.3.2 实证90
6.1.3.3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90
6.1.4 阴阳辨证91
6.1.4.1 阴证与阳证91
6.1.4.2 阴虚证与阳虚证91
6.1.4.3 亡阴证与亡阳证92
6.2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92
6.2.1 证候相兼93
6.2.2 证候错杂93
6.2.2.1 表里同病93
6.2.2.2 寒热错杂94
6.2.2.3 虚实夹杂94
6.2.3 证候转化95
6.2.3.1 表里出入95
6.2.3.2 寒热转化95
6.2.3.3 虚实转化96
6.2.4 证候真假96
6.2.4.1 寒热真假97
6.2.4.2 虚实真假97
7 病因辨证99
7.1 六淫辨证99
7.1.1 风淫证99
7.1.2 寒淫证99
7.1.3 暑淫证100
7.1.4 湿淫证100
7.1.5 燥淫证100
7.1.6 火淫证101
7.2 疫疠辨证101
7.3 情志辨证101
7.3.1 喜伤证102
7.3.2 怒伤证102
7.3.3 忧思伤证102
7.3.4 悲伤证102
7.3.5 惊、恐伤证102
7.4 饮食劳逸辨证103
7.4.1 饮食所伤证候103
7.4.2 过劳所伤证候103
7.4.3 过逸所伤证候103
8 气血津液辨证105
8.1 气病辨证105
8.1.1 气虚证105
8.1.2 气陷证105
8.1.3 气滞证106
8.1.4 气逆证106
8.1.5 气脱证106
8.1.6 气闭证107
8.2 血病辨证107
8.2.1 血虚证107
8.2.2 血瘀证108
8.2.3 血寒证108
8.2.4 血热证108
8.3 气血同病辨证109
8.3.1 气血两虚证109
8.3.2 气虚血瘀证109
8.3.3 气滞血瘀证109
8.3.4 气不摄血证110
8.3.5 气随血脱证110
8.4 津液病辨证110
8.4.1 津液亏虚证111
8.4.2 水液停聚证111
8.4.2.1 痰证111
8.4.2.2 饮证112
8.4.2.3 水停证112
9 脏腑辨证114
9.1 心与小肠病辨证114
9.1.1 心气虚证114
9.1.2 心阳虚证115
9.1.3 心阳暴脱证115
9.1.4 心血虚证115
9.1.5 心阴虚证116
9.1.6 心火亢盛证116
9.1.7 心脉痹阻证116
9.1.8 痰蒙心神证117
9.1.9 痰火扰神证118
9.1.10 小肠实热证118
9.2 肺与大肠病辨证118
9.2.1 肺气虚证119
9.2.2 肺阴虚证119
9.2.3 风寒束肺证119
9.2.4 风热犯肺证119
9.2.5 热邪壅肺证120
9.2.6 燥邪犯肺证120
9.2.7 痰湿阻肺证120
9.2.8 大肠湿热证121
9.2.9 大肠液亏证121
9.2.10 肠虚滑泄证121
9.3 脾与胃病辨证122
9.3.1 脾气虚证122
9.3.2 脾阳虚证122
9.3.3 脾虚气陷证122
9.3.4 脾不统血证123
9.3.5 寒湿困脾证123
9.3.6 湿热蕴脾证124
9.3.7 胃气虚证124
9.3.8 胃阳虚证124
9.3.9 胃阴虚证125
9.3.10 胃火炽盛证125
9.3.11 寒滞胃脘证125
9.3.12 食积胃脘证126
9.4 肝与胆病辨证126
9.4.1 肝血虚证127
9.4.2 肝阴虚证127
9.4.3 肝郁气滞证127
9.4.4 肝火炽盛证128
9.4.5 肝阳上亢证128
9.4.6 肝风内动证128
9.4.6.1 肝阳化风证129
9.4.6.2 热极生风证129
9.4.6.3 血虚生风证129
9.4.6.4 阴虚动风证130
9.4.7 肝胆湿热证130
9.4.8 寒滞肝脉证130
9.4.9 胆郁痰扰证131
9.5 肾与膀胱病辨证131
9.5.1 肾阳虚证132
9.5.2 肾阴虚证132
9.5.3 肾精不足证132
9.5.4 肾气不固证133
9.5.5 膀胱湿热证134
9.6 脏腑兼证辨证134
9.6.1 心肾不交证134
9.6.2 心脾两虚证134
9.6.3 心肝血虚证135
9.6.4 心肾阳虚证135
9.6.5 心肺气虚证136
9.6.6 脾肺气虚证136
9.6.7 脾肾阳虚证136
9.6.8 肺肾阴虚证136
9.6.9 肺肾气虚证137
9.6.10 肝肾阴虚证137
9.6.11 肝脾不调证138
9.6.12 肝胃不和证138
9.6.13 肝火犯肺证139
10 六经辨证141
10.1 六经病证的分类141
10.1.1 太阳病证141
10.1.1.1 太阳中风证141
10.1.1.2 太阳伤寒证141
10.1.2 阳明病证142
10.1.2.1 阳明经证142
10.1.2.2 阳明腑证142
10.1.3 少阳病证142
10.1.4 太阴病证142
10.1.5 少阴病证143
10.1.5.1 少阴寒化证143
10.1.5.2 少阴热化证143
10.1.6 厥阴病证143
10.2 六经病证的传变143
10.2.1 合病144
10.2.2 并病144
10.2.3 传经144
10.2.4 直中144
11 卫气营血辨证145
11.1 卫气营血病证的分类145
11.1.1 卫分证145
11.1.2 气分证145
11.1.3 营分证146
11.1.4 血分证146
11.2 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147
11.2.1 顺传147
11.2.2 逆传147
12 三焦辨证148
12.1 三焦病证的分类148
12.1.1 上焦病证148
12.1.2 中焦病证148
12.1.3 下焦病证149
12.2 三焦病证的传变149
13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150
13.1 病情资料的整理150
13.1.1 判断病情资料有无遗漏150
13.1.2 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150
13.1.3 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151
13.2 辨证的方法与步骤151
13.2.1 区别各种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合理选用适当的辨证方法151
13.2.2 辨证的内容与步骤151
14 病历书写153
14.1 病历的意义及书写要求153
14.1.1 病历的意义153
14.1.2 病历的书写要求154
14.2 中医病历书写格式154
14.2.1 住院病历154
14.2.1.1 住院病历格式154
14.2.1.2 住院志156
14.2.1.3 病程记录157
14.2.2 门诊病历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