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隐喻的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隐喻的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1736650.jpg)
- 刘正光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4384797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85页
- 主题词:隐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隐喻的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隐喻的认知研究1
1.1 关于隐喻的认知功能的探索1
1.1.1 修辞学途径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认识1
1.1.2 哲学途径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认识3
1.1.3 语言学途径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认识6
1.2 研究对象7
第二章 莱柯夫认知隐喻理论的贡献与不足9
2.1 莱柯夫认知隐喻理论的贡献9
2.1.1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三个基本观点10
2.1.2 隐喻是思维和语言的最基本方式之一11
2.1.3 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17
2.2 莱柯夫隐喻理论的不足26
2.2.1 缺乏足够的经验主义理论基础26
2.2.2 方法论:缺乏确定映射水平或特征的标准28
2.2.3 自发、对等映射:过度概括30
2.2.4 映射内容:不充分33
2.2.5 相似概念结构构成的隐喻之间的关系:不明确35
2.2.6 理论解释:缺乏经济性原则37
第三章 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41
3.1 选择性——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41
3.1.1 源域运用和靶域聚焦产生选择性42
3.1.2 基本隐喻决定多元隐喻中映射选择的内容44
3.1.3 靶域的隐喻范围选取源域映射的不同角度46
3.1.4 靶域的逻辑结构排斥源域向靶域映射时与靶域冲突的部分48
3.1.5 概念特征的多样性决定靶域表达的多样性50
3.2 隐喻映射的次要特征52
3.2.1 非对称性和不可逆性52
3.2.2 浮现性54
第四章 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57
4.1 关于隐喻和转喻的一般定义57
4.2 一般定义框架内存在的问题59
4.2.1 隐喻不能发生在单一领域内吗59
4.2.2 转喻一定有指称意义而隐喻一定没有吗59
4.2.3 认知经验领域能区分隐喻和转喻吗61
4.2.4 转喻是概念映射还是概念突出62
4.3 隐喻与转喻的互动64
4.4 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建立机制69
4.4.1 共同的经验基础69
4.4.2 语用含义71
4.4.3 范畴结构73
4.4.4 文化模式74
4.5 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75
第五章 隐喻研究的三个层次与主要领域78
5.1 隐喻研究的三个层次79
5.1.1 超个体层次:概念隐喻系统79
5.1.2 个体层次:心理现实性81
5.1.3 潜在个体层次:生理现实性82
5.2 未来隐喻研究的主要领域85
5.2.1 语言中不同种类的隐喻85
5.2.2 转喻与隐喻的差别与联系88
5.2.3 隐喻理解的过程与理解的结果90
5.2.4 隐喻处理与处理隐喻91
5.2.5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互动方式92
5.2.6 语言与思维中隐喻的体验理据93
第六章 隐喻理解模式95
6.1 标准模式:先直义理解,后非直义理解95
6.2 比较模式97
6.2.1 Tversky的对比模式:隐喻是隐性明喻97
6.2.2 显性特征不平衡模式:隐喻是隐性比较99
6.3 关联优先模式:结构映射102
6.4 互动论模式105
6.5 特征归属模式:类内包陈述107
6.6 概念隐喻模式109
6.7 述谓计算模式112
6.8 空间构建模式114
6.9 分级显性意义处理假说115
第七章 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119
7.1 语言观119
7.2 理论动因121
7.2.1 形式主义对意义研究的忽略121
7.2.2 逻辑语义学的困境122
7.2.3 哲学研究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的误解124
7.2.4 隐喻理论本身的不足124
7.3 研究对象125
7.4 研究方法128
7.5 理论目标130
7.6 理论表述131
7.7 理论贡献——CIN:一个理论解释的统一框架132
7.8 几点质疑134
第八章 分级显性意义假说:语义处理新理论137
8.1 理论的提出138
8.1.1 直接通达假说及其不足138
8.1.2 模块假说及其不足139
8.2 分级显性意义假说140
8.2.1 显性意义140
8.2.2 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与差异142
8.3 处理假设145
8.3.1 初期处理假设145
8.3.2 整合阶段——保留假设147
8.4 与语言创新的关系——最优创造假说148
8.4.1 支持性研究证据148
8.4.2 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152
8.5 GSH的理论价值与面临的挑战153
第九章 名词动用研究157
9.1 名词动用的隐喻思维159
9.1.1 动词的隐喻属性159
9.1.2 所指转为描述160
9.1.3 转换中意义的具体化163
9.1.4 转换中的物相化164
9.1.5 转换中的映射与类比165
9.2 名词动用的操作机制166
9.2.1 “事物”参与“关系”为功能转移提供了认知语义基础166
9.2.2 识解是名词动用的认知操作方式168
9.3 名动互换的本质:概念转换173
9.4 基础水平名词才能成为转喻焦点:过度概括175
9.5 语义并入与名动转换中的经济性177
9.6 专有名词的转换181
第十章 任意性与分解性:惯用语研究之争184
10.1 任意性观点及其不足185
10.1.1 惯用语的长单词说185
10.1.2 惯用语意义任意说185
10.1.3 各惯用语之间独立关系186
10.1.4 惯用语理解时的处理模式186
10.1.5 任意性观点的不足187
10.2 分解性观点及其不足189
10.2.1 语义单维分解189
10.2.2 多维语义差别190
10.2.3 处理模式——结构假说191
10.2.4 概念隐喻192
10.2.5 分解性观点的不足193
10.3 约定性、任意性、分解性之间的关系195
10.3.1 约定性是普遍的、任意性是部分的、分解性是局部的195
10.3.2 惯用语既是整体结构,又是可分解序列197
10.3.3 研究对象的差异是造成论争的方法论原因197
第十一章 惯用语理解的认知研究199
11.1 惯用语的生成机制200
11.1.1 概念隐喻与惯用语族200
11.1.2 转喻与约定知识202
11.1.3 多种机制共同作用203
11.2 分解性——惯用语的本质特征204
11.2.1 分解性假说204
11.2.2 “透明”论204
11.2.3 结构假说205
11.2.4 概念结构206
11.3 模型语义理论中惯用语意义的认知处理和转换206
第十二章 惯用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212
12.1 惯用语的功能213
12.1.1 减少处理投入213
12.1.2 增加互动交际214
12.1.3 组织话语结构和会话215
12.2 惯用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215
12.2.1 作为交际策略216
12.2.2 作为学习策略217
12.2.3 作为产出策略218
12.3 对语言教学的启发219
12.4 理论意义与要解决的问题220
12.4.1 理论意义220
12.4.2 要解决的问题222
第十三章 反语理解研究224
13.1 经典理论225
13.2 提示理论227
13.3 伪装理论229
13.4 提醒理论231
13.5 间接否定理论232
13.6 隐性展示理论234
第十四章 反语处理三假说237
14.1 处理假说238
14.1.1 直接通达假说238
14.1.2 模块假说241
14.1.3 分级显性意义假说244
14.2 三个处理假说的根本分歧245
14.2.1 语境的作用245
14.2.2 直义的处理247
14.2.3 直义在意义整合过程中的作用249
14.3 反语理解与隐喻理解的差异249
参考文献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