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唯识、心性与如来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唯识、心性与如来藏
  • 周贵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80123742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2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唯识宗-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唯识、心性与如来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印度佛教唯识学及其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1

第一节 印度佛教唯识学的分型及其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2

一、引言2

二、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二分: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5

1、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的区分5

2、“有为依”与“无为依”的建立8

三、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的传承与发展16

四、瑜伽行派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20

1、关于二者关系的两类代表性观点20

2、对二者关系的说明21

第二节 印度佛教无为依唯识学的基本思想特征——印度佛教唯识学与佛性如来藏思想的合流24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24

1、无为依唯识学的“杂糅”性质24

2、无为依唯识学作为心性如来藏学26

二、无为依唯识学的本体论思想28

1、心性真如与虚妄分别之主、客关系28

2、心性真如为染净转依之所依体31

3、心性真如作为一切法之根本所依32

三、无为依唯识学的识境论思想35

四、无为依唯识学的缘起论思想40

五、无为依唯识学的“梵化”色彩45

第三节 印度佛教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46

一、印度佛教缘起思想发展略述46

二、印度唯识学缘起思想之四特质49

1、缘起的因果平等性49

2、缘起的唯心性51

3、缘起的俱时性54

4、缘起的整体性58

三、四特质与无为依唯识思想、心性如来藏思想60

第二章 印度佛教的心性与佛性如来藏思想62

第一节 印度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心性思想63

一、原始佛教心性思想的萌芽63

1、原始佛教对心的偏重63

2、心性问题的揭橥64

二、部派佛教的心性思想69

1、大众系及分别说论者的“心性本净”说70

2、有部系的“心性非本净”说73

3、小结77

第二节 印度大乘佛教的心性思想78

一、初、中期大乘经与大乘中观行派的心性思想78

1、初期大乘经的心性说79

2、中观行派的“心性本净”说81

3、早、中期大乘经的“心性本净”说与空、佛性、如来藏思想85

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心性思想88

1、瑜伽行派的“心性本净”说89

2、瑜伽行派的“心性非本净(心性本染)”说93

三、印度晚期如来藏学的心性思想97

四、小结104

第三节 印度佛教如来藏学的基本思想特征105

一、印度佛教如来藏学的形成105

二、印度佛教如来藏学的基本结构特征110

1、如来藏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相111

2、缠解说:如来藏的“在缠”与“出缠”116

3、本体说:如来藏作为一切法之根本所依119

4、识境说:一切法为心识所显现121

5、缘起说:如来藏作为一切法缘起的根本因但非直接因123

三、如来藏思想与“梵我论”127

第三章 中国佛教心性、佛性与如来藏思想131

第一节 中国佛教佛性思想的基本特点132

一、佛性的界定132

二、因佛性133

三、中国佛教正因佛性:十种、四类136

1、十种正因佛性136

2、四类正因佛性141

四、正因佛性十一观142

五、因佛性的基本结构模式:正因、行因、缘因佛性144

六、因佛性的发生论结构模式:生因、了因、缘因佛性145

七、结语147

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的心性如来藏思想特征149

一、总体思想特征149

1、一心149

2、一心二门151

二、别门思想特征153

1、真心与如来藏153

2、缘起155

3、熏习158

三、小评161

第三节 《楞伽经》对《大乘起信论》的心性如来藏思想的影响162

一、对魏译《楞伽经》的影响的错解162

1、魏译《楞伽经》的“一心”与《起信论》的“一心”162

2、魏译《楞伽经》与《起信论》的基本思想结构特征166

二、宋译《楞伽经》对《起信论》的影响167

1、如来藏、阿梨耶识与生灭法三者间的关系168

2、本觉问题173

三、小结173

第四节 《宗镜录》的心性如来藏思想——以“一心说”的圆融观为中心174

一、“一心说”之三观:一种新圆融观175

1、“一心说”之三观175

2、三观与起信、华严学177

二、“一心说”之三重唯心观178

1、妄心之唯心观(唯识观)180

2、真心之唯心观182

3、圆明心之唯心观187

三、结论189

第四章 支那内学院对中印佛教心性如来藏思想的反省、批判与发展——以欧阳竟无、吕澂、王恩洋三大师的思想为中心190

第一节 吕澂的“性寂说”与“性觉说”191

一、“性寂说”与“性觉说”之区分:对“心性本净说”的不同诠释192

二、印度佛教的心性说并非“性寂说”196

1、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心性本净说”:作为通义之“本离”义196

2、中观行派的“心性本净”说之特义:“本寂(本空)”义199

3、瑜伽行派的“心性本净”说之特义:“本有”义与“本具”义200

4、小结202

三、“性觉说”是印度佛教心性说的合理发展203

1、中国佛教的“心性本净”说之特义:“本觉”义203

2、“本觉”义是印度佛教心性说的合理发展205

四、结语209

第二节 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批判211

一、心性本寂与本觉之界分211

1、性寂与性觉212

2、对“性觉说”的批评217

二、真如能否缘起之辨219

1、别细方面220

2、总略方面224

三、对支那内学院的批判的评论225

1、“性觉说”与唯识学的心性论相不相违的问题225

2、真如缘起说与唯识学的缘起说相不相违的问题229

四、结语231

第三节 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教心性如来藏思想的反思与批判231

一、对心性、真如、如来藏为一的思想的批判232

1、如来藏非已然地具足一切佛法232

2、真如非实体法234

3、心性“本寂”非“本觉”237

4、如来藏与心性真如并非是一240

二、对体用论与缘起论合一的批判241

1、对非生灭法与生灭法间的体用关系与因果关系的简别243

2、对体用观与缘起观的批判245

3、对真如无明互熏思想的批判246

4、对真如缘起思想的批判249

三、简评251

第四节 支那内学院对心性如来藏思想的抉择与创释252

一、无为如来藏思想253

1、法界真如作为如来藏253

2、无为如来藏观念向涅槃观念的转换256

3、体用关系中的无为如来藏258

二、有为如来藏思想260

1、吕澂的有为如来藏概念:阿赖耶识为如来藏260

2、欧阳竟无的有为如来藏:第八识摄净种为如来藏262

3、如来藏作为在缠法身:出缠的渐次性264

4、因果关系中的有为如来藏266

三、简评269

第五章 日本“批判佛教”对唯识与如来藏思想的批判——以松本史郎的“基体说”为中心271

第一节 “基体说”与佛教如来藏、唯识思想273

一、“基体说”的基本结构特征273

1、“基体说”的基本结构特征273

2、“基体说”是“梵我论”类型275

二、“基体说”与佛教如来藏、唯识思想276

三、松本根据“基体说”对佛教思想的判摄279

四、如来藏与唯识思想并非“基体说”281

1、“基体说”与“梵我论”、如来藏及唯识学关系图示281

2、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并非“基体说”282

第二节 从本体论与发生论的关系看“基体说”对佛教如来藏、唯识思想的批判285

一、“基体说”的根本思想特征:在“基体”概念上本体论与发生论之合一285

二、“基体说”与如来藏思想288

三、“基体说”与唯识思想291

四、与支那内学院观点之比较294

五、小结297

第三节 如来藏与唯识思想中之dhātu类概念——与“基体说”之“基体”概念的一个比较298

一、“基体说”的“基体”概念与如来藏及唯识思想的dhātu类概念298

1、“基体说”的“基体”概念298

2、如来藏及唯识思想的dhātu类概念298

二、dhātu类存在非一切现象法所依存之一元性本体299

1、界(dhātu)在佛教文献中的基本用法:非一元性基体299

2、界(dhātu)的特义:作为“大通性”之法界302

三、dhātu类存在不是“我(ātman)”305

四、dhātu类存在不是一元发生因309

1、“界(dhātu)”作为发生因:是多元、有为性而非一元、无为性309

2、法界等作为“所依”与“所缘”:绝非发生因311

五、结语313

附:对周贵华先生的论文的评语314

参考文献323

热门推荐